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技術與可供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45463
- 條形碼:9787030645463 ; 978-7-03-06454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與可供性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美國生態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理論的理論基礎, 概括了可供性理論的邏輯框架, 探討了可供性概念的關系本體論、具身認識論意義, 并運用可供性理論, 考察技術的起源、技術人工制品的具身性等, 提出了新的生態自我概念。
技術與可供性 目錄
目錄
前言 i
**章 緒論 1
**節 有關 affordance的譯法 2
第二節 國內相關的學術研究 3
第三節 問題的提出 8
參考文獻 11
第二章 可供性概念的形成和理論基礎 13
**節 可供性概念的誕生 14
第二節 可供性概念誕生的心理學基礎:直接知覺理論 25
第三節 可供性概念誕生的生態學基礎 36
參考文獻 54
第三章 可供性理論的本體論探討 59
**節 一個不可言說的“幽靈”? 60
第二節 可供性理論框架及其科學實證研究 81
第三節 可供性特示的關系范疇是否具有本體論意義? 96
參考文獻 103
第四章 可供性理論的認識論意蘊 109
**節 可供性是具身認知的一個奠基性成果 111
第二節 可供性理論豐富了進化認識論 127
第三節 可供性對哲學基礎主義認識論問題的回應 142
參考文獻 156
第五章 技術產生和發展的生態邏輯 163
**節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本原性解釋技術起源 164
第二節 技術人工制品發展的生態邏輯 195
第三節 技術的社會性與可供性的適用范圍 218
參考文獻 231
第六章 基于可供性機制的設計方法論 237
**節 設計界引入可供性理論的過程和進路 238
第二節 符合特定協調關系的預設性機制 259
第三節 符合特定動作和環境的尺度契合性機制 267
第四節 符合特定界面人-物交流的互動性機制 275
參考文獻 289
第七章 可供性理論的創造方法論解讀 295
**節 可供性理論引入創造力研究的新視角 296
第二節 解蔽物質環境與人的微觀互動 311
第三節 發現具身性的創造過程機制 319
第四節 打破功能固定與心靈開放性 327
第五節 創造的可能性敏感依賴機制 338
第六節 可供性是否構成創造力研究的“元問題” 346
參考文獻 349
附錄 353
關鍵詞索引 355
后記 367
前言 i
**章 緒論 1
**節 有關 affordance的譯法 2
第二節 國內相關的學術研究 3
第三節 問題的提出 8
參考文獻 11
第二章 可供性概念的形成和理論基礎 13
**節 可供性概念的誕生 14
第二節 可供性概念誕生的心理學基礎:直接知覺理論 25
第三節 可供性概念誕生的生態學基礎 36
參考文獻 54
第三章 可供性理論的本體論探討 59
**節 一個不可言說的“幽靈”? 60
第二節 可供性理論框架及其科學實證研究 81
第三節 可供性特示的關系范疇是否具有本體論意義? 96
參考文獻 103
第四章 可供性理論的認識論意蘊 109
**節 可供性是具身認知的一個奠基性成果 111
第二節 可供性理論豐富了進化認識論 127
第三節 可供性對哲學基礎主義認識論問題的回應 142
參考文獻 156
第五章 技術產生和發展的生態邏輯 163
**節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本原性解釋技術起源 164
第二節 技術人工制品發展的生態邏輯 195
第三節 技術的社會性與可供性的適用范圍 218
參考文獻 231
第六章 基于可供性機制的設計方法論 237
**節 設計界引入可供性理論的過程和進路 238
第二節 符合特定協調關系的預設性機制 259
第三節 符合特定動作和環境的尺度契合性機制 267
第四節 符合特定界面人-物交流的互動性機制 275
參考文獻 289
第七章 可供性理論的創造方法論解讀 295
**節 可供性理論引入創造力研究的新視角 296
第二節 解蔽物質環境與人的微觀互動 311
第三節 發現具身性的創造過程機制 319
第四節 打破功能固定與心靈開放性 327
第五節 創造的可能性敏感依賴機制 338
第六節 可供性是否構成創造力研究的“元問題” 346
參考文獻 349
附錄 353
關鍵詞索引 355
后記 367
展開全部
技術與可供性 作者簡介
羅玲玲,博士,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方法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環境行為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發明學會發明方法分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創造方法論、設計哲學、環境行為學,先后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出版《創造力的理論與科技創造力》《建筑設計創造能力開發教程》等教材、專著、譯著30多部。
書友推薦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