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寸草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16063
- 條形碼:9787516916063 ; 978-7-5169-1606-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寸草心 內容簡介
《寸草心》記錄了筆者20年來走過這方美麗山水時的體悟,為筆者在藏區工作茶余飯后的隨觀、隨感、隨想。分為青澀年華、靜美高原、平凡人物、甘青紀行、鄉野草木五個篇章。青澀年華收錄了筆者工作以來,在高寒牧區石渠和甘孜藏區揮灑青春歲月的痕跡,“青春易逝、歲月不老”,文稿不乏和大多數曾經年輕的人一樣,有著對明天的憧憬和向往,有著年輕人的一顆熾熱和赤誠的心。靜美高原為筆者所走過的山水掠影,既有景觀,也有感受,還有反思,折射對這方山水的眷念和深情。平凡人物為筆者身邊人員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在這方山水上平凡人的一些足跡,他們深深地愛著這方山水和生活。甘青紀行是筆者在一周左右對甘肅、青海等地走馬觀花的感受,不乏有讓人回味之處。鄉野草木系筆者茶余飯后所寫,反映了基層的一些隋況,對“頂層設計”提供了決策的依據。
寸草心 目錄
童年趣事
朋友,有空請來信
星空的記憶
眼神
冬夜思
藏家坨坨肉情思
雪雨阿日扎行
風雪中的那雙眼睛
淌過石渠的青春歲月
在路上
——與《甘孜日報》的不解之緣
無畏逆境
暮色初染四月八
有容乃大望海去
閱讀的味道
內江月色映大干
溫馨電話的啟示
康定夜步遐思
遙想江陵
靜美高原
初會色須寺
石渠情思
杞人憂草
激揚飛湍的和諧之音
巴塘散記
魂牽夢縈扎溪卡
月光似水潤心田
走馬阿壩
云繞霧繚印經院
仙鶴眷戀理塘地
金碧輝煌理塘寺
深山一瞥八邦寺
記憶深處的那些新年
平凡人物
再見了,母親
老倪,別來無恙
母親
俯首甘為“老黃牛”
感受超人
——第十一個記者節感想
藏家漢子:雪域高原鑄軍魂
——記石渠縣人武部部長奪呷澤郎
阿婆鍋盔
一瓶花椒油
暮色中,父親的墳塋靜默無語
用心一路走好
——讀奪呷澤郎《心路——一名康巴高原軍人的十年感悟》后感一
尋常物中見真性平常事里顯本色
——畢世祥部長生前三五事側記
車過榮縣思萬千
月色下,那雙溫暖我一生的手
扎溪卡草原的“油楂子”
——追憶藏族干部洛登同志
在亞丁守望夢想的康巴漢子
甘青紀行
從“大香格里拉”想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治多到曲麻萊
盛夏的可可西里
初踏昆侖山口
將軍與一座城市的故事
德令哈觀感
水沙之戀折射的生態觀
敦煌的微笑
“磚的智慧”與“關的雄風”
黃昏過張掖
見證“馬踏飛燕”
游走在河西走廊
金城湯池是蘭州
夜宿西寧
大美青海湖
日月山遐思
鄉野草木
由清明想到愛國
“沙塵暴”距石渠還有多遠?
為“安心工程”鼓與呼
牛圈里面講牛經
辦公室工作心得體會
舍得之間
踐行甘孜精神成就美麗人生
——對甘孜精神的理解
又臨春分
“雨水”之喜
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
月色康定之遐思
——寫在州政府與省環保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之際
重溫“誰知盤中餐”
群眾工作要切實做到“愿、敢、善”
文章的溫度
雅康高速通車是一場“大考”
一個媽媽的女兒
寸草心 節選
《寸草心》: 童年趣事 別家久了,自然于某一時刻就會思念家中親人;離故鄉遠了,不時而生的定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懷念之情。 現下故鄉的山也許黃了吧?鄉親們也該閑暇了吧?遠隔千山萬水,懷念故鄉,*難以忘懷、相互之間津津樂道的也多是故鄉那些平淡的吃食。什么瓜瓜、洋芋、二季豆、火燒子饃饃、水粑子、酒梨…… 說來也令人笑,雖然離家不久,也正值青春年少,但童年里常伴左右的,平淡無奇的這些吃食,如今反而那樣令人懷念。特別是身處異地他鄉,這種感覺就更令人魂牽夢縈、揮之不去、思之即來。 童年時,每逢苞谷剛長滿牙子,我們這伙“青溝子”娃娃就趁洗澡之際鉆進苞谷林中,逐行逐窩,選那又長又大的青玉米棒,掰上兩棒,連躥帶蹦到大河邊,撿點干水柴,把柴堆在沙地上點燃,等到明火基本燃過,把偷來的玉米棒撕掉苞衣,埋在火炭里。不一會就聞到一股香氣,幾下扒開炭火,那香氣就更加惹人垂涎欲滴了,先前還嫩的玉米包包這時已全成金黃色。顧不得燙手,人手一只在手中拍了拍,吹吹沙土,馬上朝那飽滿、嫩老適宜的中段狠咬一大口。嚼上兩口,那香味直沁人心脾,三下五除二,一會兒工夫就下肚了一只,再來一只…… 吃飽后,一個個挺著那小肚子躺在滾燙的沙灘上曬太陽,那情趣恐連神仙也比不上的。 *好的還是“打拼貨”。三五個耍得要好的小伙伴早早約好,于某天風和日麗之際到某個野地去自己做飯吃。 到了那天,你或帶小鍋、大米,他或帶油、鹽、醬,她則帶點肉或香腸。而菜呢?莫愁,到了蔬菜地里,看看四野無人,選那嫩綠的白菜、紅圓的番茄、青的海椒、紫衣的茄子每種摘點兒,就有好幾樣時鮮菜蔬了。 再找個有水、背風的地方,找幾塊石頭支個灶,就近尋點枯枝干草,點著火淘米下鍋,不一會就燒得飯香陣陣。 飯煮好后,就炒菜。番茄炒海椒,又酸又辣;茄子煮了涼拌,鮮香可口;臘肉燒花菜,色香味俱全;末了,再燒個白菜湯。 許多時候,飯還是半生半熟的。而菜呢,則或咸或淡。手拿現場制作的“茅草筷”一陣狼吞虎咽,真是粒米滴湯不留,來個鍋底朝天。打掃干凈野炊現場,臨別又開始預約下次啥時再來。 歲月如梭,童年早去,不再回頭。可那沙地燒苞谷,野地“打拼貨”的味道卻愈來愈令人回味不已。可以說,長大離家后,始終未再吃過那么美味的東西。久居高原后,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1995年8月于蝦扎) 朋友,有空請來信 通信工具日益進步的信息時代,人們或許早已習慣撥個號碼和親友互通平安。親切的問候、熟悉的嗓音、變幻的人事……頃刻,便傳到或遠或近的人兒耳中。 面對日新月異的大千世界,更多的時候,自己是用心靈那股神奇的線路來感受親友的關注和問候。時而,也會以燭為伴,鋪開信箋,或濃或淡地涂上幾筆相思,遙寄給遠方的親友。 住在荒涼的牧場小學,已漸安孤寂單調的生活。除了上課以外,*興奮的莫過于遠方的來信。 “龍兒,家里一切尚好,媽的身體也好,請勿掛念。你走時買的小豬已長大到二百多斤……” 高原住幾日,家書情更溢。每當收到母親的來信,讀著讀著,自己的眼眶便濕潤起來,心中酸楚波濤洶涌,翻滾不停總想奔涌而出。家始終是每一位游子向往和溫馨四溢的所在,母親更是游子們魂牽夢縈的。多少次夢里醒來,還在回味著母親為我炒的酸菜、蒸的“鍋圈子”…… 無論走在天涯海角,剪不斷理更亂的是那股濃濃的鄉情。不管游子榮耀富貴或窮困潦倒,白發老母親那雙關切的眼睛總在遠方注視著。畢竟,對每一位人來講,即使你再白發蒼蒼、老步蹣跺,可在母親的眼中,兒仍是那個永遠調皮的小孩兒。 “阿龍,你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要告別單身生活了,你呢?……” 友人們來信,或直爽地訴說自己的近況,或間接地傾訴自己的困惑。不管是平淡還是濃郁,透過這薄薄和稀疏的字行,你都能感受到彼此真誠而深摯的情誼,以及對方那顆滾燙而真誠的心。 多少次夢中醒來,帳篷外的犬吠聲總讓人覺得空蕩蕩的,無所依靠。點亮燭火,就著昏黃搖曳的燭光,隨意翻出一封信,默默地品味、咀嚼。頃刻間,空虛和孤寂便讓那一句句濃濃溫情四溢的話語驅除得干干凈凈,自己也帶著對親友們的思戀不知不覺便又進入了夢鄉。 夢中,仿佛又回到春光明媚的故鄉,依偎在母親身邊;夢中,真摯友人仿佛就在身旁,一塊兒歡敘…… 作為一位執教于偏僻牧區的游子,我不會擁有現代人時下流行的大哥大,甚至連那淘汰的手搖電話機也沒有,可我擁有一支筆、幾張紙和一顆真誠的心。 親友們,真的,希望有空多來信。 (1996年8月12日夜于蝦扎) ……
寸草心 作者簡介
張建國,湖北江陵人,甘孜州作協會員,公務員,在高原工作20余年。熱愛高原、熱愛生活、喜歡文字,堅持用心記錄所見所聞所感,在高寒之地快樂地一路奔走、記錄、放歌和思索。尊崇“文以載道”,以“存初心、行義舉、抒真情、求正果”為樂……工作之余在省州級報刊上發表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等近百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