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典型巖溶地下河系統水循環機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3581
- 條形碼:9787030653581 ; 978-7-03-06535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典型巖溶地下河系統水循環機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介紹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統自然地理、地質背景、巖溶發育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系統且詳細地研究了水文地質動態監測系統、水動力及水化學動態特征、地下河系統水動力場,并進行了水循環轉化試驗,建立了水資源評價數值模型,揭示了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對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能力的影響,為地下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科研條件。
典型巖溶地下河系統水循環機理研究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統概況 1
**節 自然地理 1
一、地理位置 1
二、氣象水文 1
三、遙感解譯 2
四、地貌類型 7
第二節 地質背景 13
一、地層巖性 13
二、構造特征 16
第三節 巖溶發育特征 20
一、巖溶含水介質分布的不均勻性 20
二、巖溶含水層垂直分帶 23
三、巖溶水運動概念模型 24
第四節 水文地質條件 27
一、地下水類型 27
二、含水巖組及富水性 28
三、地下河系統 30
四、地下水補徑排特征 34
第二章 水文地質動態監測系統 39
**節 監測系統布設原則 39
一、區域性監測站布設原則 39
二、地下水流量和水位監測站布設原則 39
三、地下水水質監測站布設原則 40
四、地下河監測信息系統 40
五、孔口保護裝置 41
六、地下水位監測結構 42
第二節 監測系統結構與功能 44
一、監測類型與功能 44
二、不同類型水文地質監測網示范 48
第三節 典型水文地質監測站 52
一、外源水監測站 52
二、不同巖溶含水介質監測站 54
三、表層巖溶帶水監測站 55
四、地下水移動分水嶺監測站 57
五、多級排泄地下水監測站 60
六、巖溶天窗與地下河出口監測站 64
第三章 水動力及水化學動態特征 66
**節 不同類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一、洞穴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二、巖溶管道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三、溶蝕縫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四、巖溶裂隙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五、基巖裂隙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六、水位對大氣降水的響應 68
第二節 地下河出口和泉水流量動態變化特征 69
一、東究地下河出口流量動態 69
二、大稅表層巖溶泉流量動態 69
三、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動態 70
四、流量對大氣降水的響應 71
五、地下水水位動態季節變化特征 72
第三節 地下河流量變化特征分析 72
一、地下河流量變化特征分析 72
二、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歷時曲線 76
第四節 地下河系統水化學動態特征 79
一、典型監測站水化學動態變化 79
二、水化學空間變化特征 83
三、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93
四、硝酸鹽污染特征及其源解析 96
第五節 地下水動態影響控制因素分析 98
第四章 地下河系統水動力場分析 102
**節 地下水水力梯度分析 102
一、東究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二、大浮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三、釣巖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四、海洋谷地—國清谷地—寨底地下河出口水力梯度 103
第二節 地下河管道結構分析 104
一、水力梯度 104
二、水力梯度與G037水位變化關系 106
三、地下河管道垂直方向結構分析 107
第三節 巖溶裂隙地下水系統水動力模擬 108
一、模型建立 109
二、模擬結果 111
第四節 巖溶地下水水文地質參數衰減分析 117
一、理論方法 117
二、分析與討論 119
第五節 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衰減分析 122
一、泉衰減過程與水流要素的數學描述 122
二、在衰減曲線上識別水流要素 124
三、水文過程線分割區分各水流要素 131
第六節 應用物理非平衡CDE模型反演含水層特征 134
一、物理非平衡CDE模型 134
二、物理非平衡CDE模型模擬 135
第五章 水循環轉化試驗 139
**節 東部邊界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規律 139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39
二、示蹤試驗設計 140
三、試驗結果與地下河系統東部邊界圈定 142
第二節 地下河系統移動分水嶺水循環試驗 146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46
二、試驗過程 147
三、地下水流速特征與介質結構 147
四、局部濃度曲線特征與介質結構 148
五、管道徑流集中度分析 149
第三節 地下水徑流過程試驗 150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50
二、試驗過程與地下河介質結構特征分析 150
第四節 排泄區水動力試驗與管道結構分析 152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52
二、試驗過程 153
三、排泄區地下河管道結構特征 156
四、排泄區地下河管道水文地質參數 160
第五節 不同類型含水介質注水試驗 164
一、試驗場地概況 164
二、試驗設計 165
三、試驗過程 165
四、試驗結果與不同類型介質滲透性分析 167
第六節 地下河系統濁度分析 169
一、研究區概況 169
二、試驗方法 170
三、結果分析討論 171
第六章 水資源評價數值模型 176
**節 國內外研究動態 176
第二節 巖溶地下水系統耦合模擬 178
一、降水入滲模擬 179
二、集水區地表流模擬 180
三、孔隙裂隙水三維地下水模擬 181
四、巖溶管道流模擬 182
五、巖溶多管道分流模擬 182
六、管道流與裂隙含水層三維流交換模擬 182
七、地表地下水文水動力耦合模擬 183
第三節 水資源評價模型建立 186
一、SWMM原理 186
二、模型模擬結果 188
第四節 水資源評價結果分析與模型應用 198
一、概念模型 198
二、MODFLOW模型原理 201
三、寨底地下河數值模型 201
參考文獻 212
前言
**章 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統概況 1
**節 自然地理 1
一、地理位置 1
二、氣象水文 1
三、遙感解譯 2
四、地貌類型 7
第二節 地質背景 13
一、地層巖性 13
二、構造特征 16
第三節 巖溶發育特征 20
一、巖溶含水介質分布的不均勻性 20
二、巖溶含水層垂直分帶 23
三、巖溶水運動概念模型 24
第四節 水文地質條件 27
一、地下水類型 27
二、含水巖組及富水性 28
三、地下河系統 30
四、地下水補徑排特征 34
第二章 水文地質動態監測系統 39
**節 監測系統布設原則 39
一、區域性監測站布設原則 39
二、地下水流量和水位監測站布設原則 39
三、地下水水質監測站布設原則 40
四、地下河監測信息系統 40
五、孔口保護裝置 41
六、地下水位監測結構 42
第二節 監測系統結構與功能 44
一、監測類型與功能 44
二、不同類型水文地質監測網示范 48
第三節 典型水文地質監測站 52
一、外源水監測站 52
二、不同巖溶含水介質監測站 54
三、表層巖溶帶水監測站 55
四、地下水移動分水嶺監測站 57
五、多級排泄地下水監測站 60
六、巖溶天窗與地下河出口監測站 64
第三章 水動力及水化學動態特征 66
**節 不同類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一、洞穴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二、巖溶管道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6
三、溶蝕縫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四、巖溶裂隙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五、基巖裂隙型含水介質地下水動態特征 67
六、水位對大氣降水的響應 68
第二節 地下河出口和泉水流量動態變化特征 69
一、東究地下河出口流量動態 69
二、大稅表層巖溶泉流量動態 69
三、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動態 70
四、流量對大氣降水的響應 71
五、地下水水位動態季節變化特征 72
第三節 地下河流量變化特征分析 72
一、地下河流量變化特征分析 72
二、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歷時曲線 76
第四節 地下河系統水化學動態特征 79
一、典型監測站水化學動態變化 79
二、水化學空間變化特征 83
三、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93
四、硝酸鹽污染特征及其源解析 96
第五節 地下水動態影響控制因素分析 98
第四章 地下河系統水動力場分析 102
**節 地下水水力梯度分析 102
一、東究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二、大浮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三、釣巖地下河水力梯度 102
四、海洋谷地—國清谷地—寨底地下河出口水力梯度 103
第二節 地下河管道結構分析 104
一、水力梯度 104
二、水力梯度與G037水位變化關系 106
三、地下河管道垂直方向結構分析 107
第三節 巖溶裂隙地下水系統水動力模擬 108
一、模型建立 109
二、模擬結果 111
第四節 巖溶地下水水文地質參數衰減分析 117
一、理論方法 117
二、分析與討論 119
第五節 寨底地下河出口流量衰減分析 122
一、泉衰減過程與水流要素的數學描述 122
二、在衰減曲線上識別水流要素 124
三、水文過程線分割區分各水流要素 131
第六節 應用物理非平衡CDE模型反演含水層特征 134
一、物理非平衡CDE模型 134
二、物理非平衡CDE模型模擬 135
第五章 水循環轉化試驗 139
**節 東部邊界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規律 139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39
二、示蹤試驗設計 140
三、試驗結果與地下河系統東部邊界圈定 142
第二節 地下河系統移動分水嶺水循環試驗 146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46
二、試驗過程 147
三、地下水流速特征與介質結構 147
四、局部濃度曲線特征與介質結構 148
五、管道徑流集中度分析 149
第三節 地下水徑流過程試驗 150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50
二、試驗過程與地下河介質結構特征分析 150
第四節 排泄區水動力試驗與管道結構分析 152
一、試驗區水文地質條件 152
二、試驗過程 153
三、排泄區地下河管道結構特征 156
四、排泄區地下河管道水文地質參數 160
第五節 不同類型含水介質注水試驗 164
一、試驗場地概況 164
二、試驗設計 165
三、試驗過程 165
四、試驗結果與不同類型介質滲透性分析 167
第六節 地下河系統濁度分析 169
一、研究區概況 169
二、試驗方法 170
三、結果分析討論 171
第六章 水資源評價數值模型 176
**節 國內外研究動態 176
第二節 巖溶地下水系統耦合模擬 178
一、降水入滲模擬 179
二、集水區地表流模擬 180
三、孔隙裂隙水三維地下水模擬 181
四、巖溶管道流模擬 182
五、巖溶多管道分流模擬 182
六、管道流與裂隙含水層三維流交換模擬 182
七、地表地下水文水動力耦合模擬 183
第三節 水資源評價模型建立 186
一、SWMM原理 186
二、模型模擬結果 188
第四節 水資源評價結果分析與模型應用 198
一、概念模型 198
二、MODFLOW模型原理 201
三、寨底地下河數值模型 201
參考文獻 212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