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55281
- 條形碼:9787532655281 ; 978-7-5326-552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是一部以文史散文的形式串連校史的著作。復旦創辦于1905年,建校初還只是一所私立學校,經過幾代復旦人篳路藍縷、艱辛努力,現已成為屹立上海、享譽海內外的百年名校。它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相輝》一書所反映的年代,以建校1905年起,訖于20世紀八十年代,作者希望通過對復旦大學消逝的校園風景、遠去的人物背影的追尋,去拼接、描述百多年來復旦人走過的艱難而輝煌的道路。這條道路,既與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目標一致,又反映了海派文化、上海特色,具有復旦人的獨特印記。本書的藝術特色在于,它不是用歷史學家常用的表述方式去記錄歷史,而是用散文家的筆法去描摹歷史。書中不少細節、場景與人物對話,鮮活生動、悲喜交集,真實而有趣。過去,這樣的敘述手法往往為不少正統史家輕忽,以致許多歷史論著會讓讀者敬而遠之。作者讀史老張表示,他之所以不厭其煩,注重細節刻劃、人物對白,一是覺得,細節才是宏大歷史敘事中*出彩的部分,“復旦背影”正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二是為了舉重若輕、化繁為簡。“以生動的細節串連文字,應該是一條歷史敘述與表達的新路。” 同時,作者在散文敘事和內容編排上,又非常遵循“還原真相”的歷史邏輯。一方面,用輕盈的文字來述說沉重的歷史,讓讀者感到平易近人,親切而又有可讀性;另一方面,在散文架構中,又保證了書中所寫的每一道風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則故事,均有檔案依據與史料出處,絕非來自虛構。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內容簡介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是一部以文史散文的形式串連校史的著作。分四輯: 編“風景”,從復旦校園里的老地標出發,去發掘與之對應的人物與往事。復旦相伯堂、簡公堂、奕住堂、子彬院、登輝堂、燕園和光華大道等,是復旦校史的見證者。踏訪或閱讀它們,簡公堂里的復旦劇社、大操場上的學生義勇軍、子彬院門口的校車、“復旦村莊”里的食堂、登輝堂里的戲曲與話劇、“南京路”(今光華大道)上的墻報與“BBS”等往事,就會呼之欲出、撲面而來。 第二編“背影”,是從回憶錄、檔案和其他史料中發掘出的名人故事。這些名人,有的英名遠揚,有的已被淡忘,有的一生獻給復旦,也有的只是一度與復旦交集(如求學復旦的靳以、離開胡適的曹誠英、曾被淡忘的章益、不愿任專任教授的顧頡剛、桀驁不馴的王造時、愛唱京戲的盧鶴紱、曾住過復旦宿舍的蕭紅、與復旦劇社同臺演戲的李麗蓮、與復旦擦肩而過的邵洵美以及在子彬院前留下青春倩影的李子云等)……在本書中,作者試著讓他們同演一出“復旦背影”的大戲,通過作者的優美文筆,可以看到,在“復旦”的舞臺上,他們永遠大放異彩。 第三編“周邊”,作者將視野拓展到復旦周邊環境。1922年,復旦在江灣立校,改變了江灣周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復旦的“護城河”、老校門,江灣的“新市區”、五角場,以及政民路、四平路、國權路、國年路、翔殷路、邯鄲路等馬路,都是“周邊”需要環顧、掃描的對象。江灣立校,提升了復旦校外的人文氣質、定義了復旦人的朋友圈;反過來,走馬塘、界泓浜、葉家花園、江灣鎮和翔殷路等,也培育、造就了專享的復旦精神。 第四編“燈下”,收集了作者的部分校史隨筆與感想。“燈下”的范圍,涵蓋與大學校園有關的書籍、電影與戲劇等,如《譚其驤傳》《無問西東》和《陳望道》等,燈下讀史品藝,可以進一步理解復旦歷史和復旦精神,進而引發對“大廈”與“大師”關系的重新思考。 總之,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就能輕松愉悅地與復旦的歷史人物對話;不必親臨校園,就能體驗獨特的復旦精神與文化——這也正是作者尋找“遠去的復旦背影”、堅守“一個人的復旦敘事”的初心。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目錄
序 采一片絢麗卿云…………張廣智001
**編 風 景
“飛”入復旦的燕園……………………………003
復旦劇社:從簡公堂到卡爾登…………………010
100 號里的大師與小人物………………………019
壁報:曾經“風花雪月”,更有“刀光劍影” 024
操場上的學生義勇軍…………………………032
無錫與復旦的兩次“相遇”……………………039
嘉陵江畔青春燦爛……………………………043
文人薈萃的復旦“村莊”………………………050
誰還記得復旦門房 …………………………058
校車,從歷史深處駛來………………………062
我的心,離復旦食堂很近…………………066
復旦版話劇《紅巖》幕后……………………071
“南京路”的晦暗與光華…………………079
那個年代的復旦“BBS”………………… 084
1978 年的“開學裝備”……………………089
親歷德斯坦總統大禮堂演講………………094
第二編 背 影
在復旦校園,尋找李老校長………………103
“記于江灣”:豐子愷與復旦校歌………109
一位新聞系創辦者的肖像解讀……………114
大學時代的靳以……………………………122
“延安麗人”李麗蓮………………………131
洪深*后的牽掛……………………………140
離亂中,蕭紅與北碚復旦相遇……………147
雙面陳昺德…………………………………155
一代名媛的執教情緣………………………167
曹誠英:離開胡適的日子…………………179
邵洵美與復旦教授的交往…………………187
登輝堂建造:被淡忘的校長日程…………191
顧頡剛為什么不做“專任教授”…………200
李子云的軍裝照……………………………204
1957 年7 月3 日的王造時…………………209
名教授的梨園逸事…………………………216
峰巒如聚:遠觀歷史系老先生…………225
速寫沈渭濱………………………………233
第三編 周 邊
復旦的“護城河”……………………239
曾經落寞的五角場………………………242
當五角場遇上復旦…………………………251
邯鄲路:與復旦共滄桑……………………257
為啥叫“邯鄲路” …………………268
政民路與復旦后門……………………271
復旦教授的“拉丁區”時代……………274
國權路與國年路…………………………278
四平路的人文之光………………………281
消失了的靈丘路…………………………284
第四編 燈 下
李登輝校長的文學形象…………………289
《顧頡剛日記》中記載的任職復旦始末……293
《悠悠長水:譚其驤傳》中難得的細節……301
名教授日記里的“五角場”………………308
以詩紀傳緬想名師…………………………314
《靳以日記書信集》的獨到之處…………317
電影《無問西東》之外的“跑警報”……320
我看校園話劇《陳望道》………………327
附 錄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名錄………………331
復旦老建筑一覽………………………333
人名音序索引………………………345
主要參考書目……………………………353
后記 ……………………………359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節選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后 記 沒想到,近年來我寫的文史散文,一大半與復旦大學歷史有關;更沒想到,這些有關復旦的文字集腋成裘,居然已有近30 萬字了。現在,合成《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一書,奉獻給讀者。 很多朋友問我:你怎么會寫起復旦來了?這與我的復旦情結有關。我曾在復旦學習、工作了十多年,校園于我有情、師長于我有恩,那些消失的風景、遠去的背影,縈繞心頭,總是揮之不去。記得2014 年9 月,我寫的《曾經落寞的五角場》一文發表后,忽然收到我的老師沈渭濱先生的親筆信。他在信中寫道,該文“勾起我當年在復旦時的諸多回憶和不少的歷史記往,獲益良多……您長期在新聞系統工作,文筆又好,我對您有厚望焉。”捧讀來信,既欣喜又慚愧,旋赴位于七寶古鎮的沈府請益。那天下午,沈先生談笑風生,與我共話復旦:“復旦的故事很多不為人所知,不少歷史人物也早已被淡忘……你有歷史功底,要派上用場啊!”半年以后,沈先生溘然長逝,令人痛惜;但他的叮囑,我卻一直未敢忘記。 從那時起,復旦的風景、建筑、人物、軼事和掌故等,就成了我寫作的主要題材。起初是有感而發、興之所至,我為突然蹦出的記憶碎片而怦然心動;后來是刻意追尋、上窮下探,為了一個特定選題和細節,我會四處查實、考證。作為歷史研究者,我要保證自己所面對的每一道風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則故事,均有史料出處;但是,作為歷史寫作者,我又要避免過于冷峻、晦澀與枯燥無味。我在復旦的那些年,不少老一輩名教授尚健在,在校園里,我曾多次遇見過昂首挺胸的蘇步青先生、和藹可親的謝希德先生、踽踽獨行的陳仁炳先生、 與夫人牽手散步的谷超豪先生……他們溫潤儒雅、謙謙有禮,富有個性和人文光彩。我想,在后人筆下,他們的形象同樣應該鮮活靈動、栩栩如生——這就是我借用散文敘事手法寫史的原因。我一直試圖從史料中去尋找歷史細節、場景和人物對白,力求歷史表達能夠平易近 人。我真心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不必正襟危坐,就能輕松地與復旦歷史人物對話;不必親臨校園,就能體驗“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復旦精神與文化。 本書取名“相輝”,具有特殊意義。在復旦,“相輝”是百年復旦歷史的代名詞。兩位偉大的校長馬相伯和李登輝先生的英名和背影,“相映成輝”,早已刻在幾代復旦人心上。順便說一句,封面上的“相輝”二字,輯自蘇步青先生墨跡。蘇先生是我在復旦讀書時的校長——在我看來,他同樣偉大而令人敬仰。至于本書副題“一個人的復旦敘事”,只是為了表明,書中內容僅限于我的個人視角。事實上,一個人的視野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達成鴻篇巨制、面面俱到,但卻可以追求精雕細琢、絲絲入扣。我并不認為我是合適的復旦歷史 撰寫者,但這并不妨礙我以一己之力去敘述復旦。 不過,“一個人的復旦敘事”背后,并不是我在“孤軍奮斗”,而是有一大群人的鼎力相助——我*初寫歷史系往事,就受到過李孔懷先生的啟發。李先生先后任歷史系國政系教授,也是我的大學班主任,他多次跟我聊起過當年歷史系與他同班的朱維錚、董力生等同學,還講過周予同、王造時和楊寬等先生的軼事。有一次,我在送他回家的車上,聽他不經意間講 起了“文革”中的周谷城先生,一下子就觸動我的靈感,后來我寫的《復旦100 號:大師與小人物》一文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后,曾引起不小的反響。 歷史系教授張廣智先生讀到我的《復旦100 號:大師與小人物》后,特地給我打來電話,勖勉有加。張先生是我的“西方史學史”任課老師,也是散文家,后來我每次寫作成文,他都予以積極點評。他那率真、短促而又激情洋溢的話語,讓我感到溫暖。幾個月前,張先 生因病住院,康復出院后的**件事,就是親筆為本書寫序,鞭策之情,溢于言表。我想,從母校畢業多年后,我的“作業”還能得到老師的批閱和指點,真是三生有幸。 我的系友、師弟周桂發先生也給過我多種支持。他是復旦校史專家,曾多次與我探討、切磋校史,聽說我要寫盧鶴紱先生逸事時,他熱情地介紹我與盧鶴紱的兒子盧永亮先生認識;他還曾親自陪同我造訪話劇《紅巖》的編劇之一于成鯤先生,使我得以實錄了不少當年復旦話劇團演員的口述史料,并寫成了《復旦版話劇〈紅巖〉幕后》一文。 在我寫作過程中,幫助過我的母校老師、同學還有很多,難以一一羅列。復旦檔案館、歷史系、中文系和新聞學院諸師友,都給過我鼓勵和支持。秦紹德、陳允吉、傅德華、黃岸青和丁士華等老師的真誠話語、親切笑容,讓我時刻銘記在心。 在這里,我感謝《解放日報》《上觀》《文匯報》《新民晚報》《文匯讀書周報》《檔案春秋》和《世紀》等媒體對我的慷慨和包容,我的不少作品,都曾先在這些媒體上刊出,從而讓我有了增刪、改進和完善的機會;感謝《解放日報》伍斌、許云倩和黃瑋三位編輯,我的“復 旦敘事”能經常在他們的“朝花”版面上落地生根,與他們多次催促和命題有關。沒有他們熾烈如火的助推力,本書的完成將會遙遙無期;我也感謝《世紀》主編沈飛德先生,他曾多次與我探討有關史料。他看到我發在朋友圈的一幅王造時照片后,力促我撰文解讀,《1957 年 7 月3 日的王造時》一文,就是由此產生的;我還要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朱志凌先生,他獨具慧眼的職業敏感和令人驚嘆的專業精神,讓本書的價值得以體現和升華;*后,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和女兒。在復旦供職的妻子,讓我與母校的聯系紐帶從未被割斷。女兒雖在海外留學,卻以“手繪復旦”作品來表達心意。她們始終給我面對挫折的勇氣,也是我寫作的力量源泉。 此時此刻,我要特別致敬我的母校。復旦給我知識、學養和膽略,也賦予了我某種不羈的氣質和堅持“一個人的復旦敘事”的理由。王蒙先生說過:“作家寫作是因為愛這個世界,作家是‘世界的情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寫復旦,是因為我愛復旦、感恩復旦——我也是“復旦的情人”。為此,我深感自豪。 謹以本書,向復旦大學115 周年校慶獻禮。 作者 2020 年5 月
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作者簡介
張國偉,筆名“讀史老張”,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留校,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任教。1994年調入上海遠東出版社,先后擔任過《向陽日記》(張光年著)、《重建象牙塔》(王安憶著)和《三月書窗》(鯤西著)等書的責任編輯。1997年調入解放日報社,參與創辦《申江服務導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后,先后擔任過《職場指南》雜志副主編、《新聞晨報》副總編輯、集團新聞辦副主任等職,現任《界面??財聯社》副總編輯。近年來,利用業余時間創作文史散文,先后在《解放日報??朝花》《文匯報??筆會》《新民晚報??夜光杯》《文匯讀書周報》《檔案春秋》《世紀》和《大江南北》等報刊發表,引起熱烈反響。他的文章被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觀》《朝花時文》《夜光杯》和《檔案春秋》等轉載刊登后,閱讀率常常名列前茅,其中《曾經落寞的五角場》《風雨中,周恩來最后一次上海行》等,點擊量更是超過十萬+、幾十萬+以上。2015年起,開始以文史散文的形式撰寫復旦大學歷史,其文章一經發表,即獲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同,也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因此,受邀擔任復旦大學《復旦人》雜志編委,并在《大隱??五角場》等文化講壇上開設有關復旦校史的講座。經過5年的探索、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以散文敘述校史的著作《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