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退耕還林效益評估與政策優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2799
- 條形碼:9787030652799 ; 978-7-03-06527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退耕還林效益評估與政策優化 內容簡介
該著作對中國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以來的綜合效益或效應進行了系統評估。首先全面梳理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的政策變遷。在時空尺度上通過退耕造林面積、投資力度與結構、補助標準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退耕還林工程20年的政策變遷,總結了退耕還林在生態、社會經濟方面的成效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系統監測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的生態效益;陂L期積累的土地利用、氣象、土壤、植被、水文等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與遙感數據庫及相應的GIS技術,從小流域、縣域、流域、區域、國家等不同尺度對研究區退耕還林實施前后土地利用變化、水土保持效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環境質量改變等生態效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監測,構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生態效益評估體系。然后科學評估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社會經濟效益。利用經濟學理論與地理學空間相結合的思維,準確評估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對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非農就業、提升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結構等社會經濟要素的影響。很后構建了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的效果仿真系統。從退耕區域選擇、退耕規模、退耕坡度、補貼標準等四個維度進行模擬仿真,科學地預測了退耕還林適宜的退耕規模、坡度及很優的補貼標準,為國家深入開展退耕還林工程政策制定和項目實施提供技術參數和理論支撐。
中國退耕還林效益評估與政策優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2
1.1.3 研究意義 3
1.2 文獻綜述 3
1.2.1 退耕還林近20 年的研究進展 4
1.2.2 退耕還林社會經濟效果研究綜述 14
1.2.3 退耕還林生態效果研究綜述 21
1.2.4 退耕還林政策優化研究綜述 24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及思路 27
1.3.1 研究內容 27
1.3.2 研究方法 28
1.3.3 技術框架 29
1.4 主要研究結論 29
第2章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歷史淵源與現狀 32
2.1 退耕還林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標 32
2.1.1 退耕政策出臺的背景回溯 32
2.1.2 退耕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 38
2.1.3 退耕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標 40
2.1.4 退耕工程補助標準與方式 41
2.1.5 小結 42
2.2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基本情況 44
2.2.1 退耕工程實施的階段劃分 45
2.2.2 退耕工程實施的造林面積 50
2.2.3 退耕工程實施投資及結構 60
2.2.4 小結 64
2.3 典型省份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概述 65
2.3.1 陜西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66
2.3.2 四川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68
2.3.3 甘肅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70
2.3.4 云南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72
2.3.5 內蒙古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74
2.3.6 小結 77
2.4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77
2.4.1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主要成效 77
2.4.2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80
2.4.3 小結 82
2.5 本章小結 82
第3章 退耕還林工程的社會效果評價 86
3.1 退耕工程實施的人力配置效應 86
3.1.1 退耕還林區勞動力再配置機制 87
3.1.2 退耕工程區勞動力配置結構的變化 89
3.1.3 退耕對農戶非農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91
3.1.4 退耕還林工程對勞動力供需的影響 94
3.1.5 小結 105
3.2 退耕工程實施的減貧脫困效應 106
3.2.1 相對貧困指標體系的構建 107
3.2.2 能力貧困指標與模糊函數設定 109
3.2.3 材料搜集與數據處理 111
3.2.4 工程實施對精準扶貧的影響 111
3.2.5 小結 116
3.3 退耕工程實施的民生福祉效應 117
3.3.1 理論分析框架構建 118
3.3.2 材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9
3.3.3 工程實施對民生福祉的影響 122
3.3.4 小結 126
3.4 退耕工程實施的鄉村振興效應 127
3.4.1 鄉村振興的內涵 128
3.4.2 研究方法與材料搜集 128
3.4.3 工程實施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131
3.4.4 小結 134
3.5 本章小結 134
第4章 退耕還林工程的經濟效果評價 136
4.1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對區域糧食生產的影響 136
4.1.1 研究區概況 137
4.1.2 模型構建與數據搜集 137
4.1.3 工程實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139
4.1.4 小結 146
4.2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146
4.2.1 研究區概況 147
4.2.2 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 148
4.2.3 退耕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150
4.2.4 小結 158
4.3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對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 159
4.3.1 模型構建與數據搜集 160
4.3.2 退耕規模對農戶生產的影響 164
4.3.3 小結 168
4.4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對退耕農戶收入的影響 169
4.4.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69
4.4.2 研究方法與材料搜集 171
4.4.3 工程實施對農戶收入的影響 174
4.4.4 小結 177
4.5 本章小結 178
第5章 退耕還林工程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180
5.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80
5.1.1 研究區概況 180
5.1.2 數據來源 183
5.1.3 研究方法 187
5.2 全國退耕工程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特征 188
5.2.1 全國退耕工程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188
5.2.2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退耕工程的響應 189
5.2.3 小結 191
5.3 黃土高原地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特征 192
5.3.1 退耕工程實施前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192
5.3.2 土地利用/覆被對退耕工程實施的響應 201
5.3.3 小結 203
5.4 長江中上游地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特征 203
5.4.1 退耕工程實施前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203
5.4.2 土地利用/覆被對退耕工程實施的響應 213
5.4.3 小結 215
5.5 本章小結 216
第6章 退耕還林工程對植被NDVI 變化的影響 218
6.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8
6.1.1 研究區概況 218
6.1.2 數據來源 220
6.1.3 研究方法 221
6.2 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區植被NDVI 變化特征 222
6.2.1 2015 年工程區植被NDVI 空間分布特征 222
6.2.2 退耕工程實施前后區域植被NDVI 變化 223
6.2.3 工程實施植被NDVI 變化對坡度的響應 224
6.2.4 小結 226
6.3 黃土高原退耕工程實施植被NDVI 變化特征 226
6.3.1 2015 年區域植被NDVI 空間分布特征 226
6.3.2 工程實施前后區域植被NDVI 變化 228
6.3.3 工程實施植被NDVI 變化對坡度的響應 229
6.3.4 小結 229
6.4 長江中上游退耕工程實施植被NDVI 變化特征 230
6.4.1 2015 年區域植被NDVI 空間分布特征 230
6.4.2 工程實施前后區域植被NDVI 變化 232
6.4.3 工程實施植被NDVI 變化對坡度的響應 233
6.4.4 小結 234
6.5 本章小結 235
第7章 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237
7.1 退耕還林工程對土壤保持的影響 237
7.1.1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238
7.1.2 黃土高原土壤保持功能變化 242
7.1.3 長江中上游土壤保持功能變化 246
7.1.4 小結 251
7.2 退耕還林工程對水源涵養的影響 251
7.2.1 模塊運行與數據處理 252
7.2.2 黃土高原水源涵養功能分析 257
7.2.3 長江中上游水源涵養功能分析 259
7.2.4 小結 262
7.3 退耕還林工程對生境質量的影響 262
7.3.1 數據來源與模塊運行 263
7.3.2 黃土高原生境質量時空變化特征 266
7.3.3 長江中上游生境質量時空變化特征 273
7.3.4 小結 282
7.4 退耕工程實施對區域碳儲量的影響 283
7.4.1 數據來源與處理 284
7.4.2 黃土高原碳儲量的時空分布特征 284
7.4.3 長江中上游碳儲量的時空特征 292
7.4.4 小結 300
7.5 本章小結 301
第8章 退耕還林工程政策優化與效率提升 303
8.1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區域選擇 303
8.1.1 指標選取 303
8.1.2 模型構建 304
8.1.3 實證分析 306
8.1.4 小結 310
8.2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規模確定 311
8.2.1 數據來源 311
8.2.2 指標選取 311
8.2.3 研究方法 312
8.2.4 實證分析 314
8.2.5 小結 318
8.3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坡度控制 318
8.3.1 數據選取 318
8.3.2 研究方法 319
8.3.3 實證分析 319
8.3.4 小結 321
8.4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補貼標準建議 321
8.4.1 研究假設 321
8.4.2 模型建立 322
8.4.3 實證分析 324
8.4.4 小結 328
8.5 本章小結 329
參考文獻 330
Contents
Foreword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1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1.2 Research Objective 2
1.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3
1.2 Literature Review 3
1.2.1 The 20 Year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LCP 4
1.2.2 Summary of Studies on the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the SLCP 14
1.2.3 Summary of Studies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SLCP 21
1.2.4 Summary of Studies on the Policy Optimizing of the SLCP 24
1.3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Framework 27
1.3.1 Research Contents 27
1.3.2 Research Methods 28
1.3.3 Technical Framework 29
1.4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s 29
Chapter 2 Historical Origin and Status Quo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LCP 32
2.1 Policy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of the SLCP 32
2.1.1 Background Backtracking of the SLCP 32
2.1.2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LCP 38
2.1.3 Established Objectives of the SLCP 40
2.1.4 Subsidy Standards and Modes of the SLCP 41
2.1.5 Summary 42
2.2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LCP 44
2.2.1 Stage Division of the Impleme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