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27186
- 條形碼:9787107327186 ; 978-7-107-3271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人類學簡史》是“教育人類學書系”中的一本,對百年以來中國教育人類學的發展過程、研究主題、代表人物、重要作品進行了系統梳理與論述,揭示了中國教育人類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 該書將中國教育人類學的發展歷程置于中國社會變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深刻分析了中國教育人類學與宏觀政治和社會文化演進的復雜關聯性以及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研究傳統。 該書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教育人類學學科發展的成就、經驗與問題進行了總結、反思與評論,并對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性質、認識論與方法論、深層研究主題、未來發展走向等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中國教育人類學簡史》可供人類學、教育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學生、教師和研究者閱讀與參考。
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 目錄
**章 結論:中國教育人類學歷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節 問題緣起和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中國教育人類學史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內容、思路與分析框架
第四節 界定研究對象的策略
第二章 教育人類學發展簡況
**節 教育人類學的三種內涵
第二節 不同國家教育人類學的特點
第三節 文化人類學與教育研究
第四節 哲學人類學與教育研究
第五節 教育人類學兩種取向的融合
中編 百年史論
第三章 無名有實的歷史與傳統:1949年之前
**節 文化教育學的引介
第二節 民族性與教育的討論
第三節 鄉村教育實踐與社區教育研究
第四節 邊疆教育研究與邊疆教育學
第四章 話語轉變: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
**節 人類學學科被取消
第二節 民族識別、新創文字與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第五章 再起步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
**節 教育與文化的探討
第二節 學科引入與概論性的研究
第三節 從民族教育學到教育人類學
第四節 學科發展中兩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第六章 邁向組織化與專業化:21世紀初以來
**節 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與焦點議題
第二節 教育人類學研究的五種力量
……
下編 前瞻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 節選
《中國教育人類學簡史》: 1935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師張鴻鈞(1901-1971)率領學生赴山東汶上縣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后來,張鴻鈞被山東省政府任命為汶上縣縣長,負責縣政建設計劃。燕京大學教育學系學生廖泰初是此項社會調查成員之一。 廖泰初(1910-2000),祖籍廣東高要縣(今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1928年夏,他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燕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32年在燕京大學本科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1935年,以論文《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工作評論》獲得燕京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碩士學位。1936年結束了山東社會調研工作之后,廖泰初回到燕京大學,在教育系任教。①在張鴻鈞、周學章、吳文藻等人的幫助和指導下,廖泰初于1936年完成了《動變中的中國農村教育——山東省汶上縣教育研究》的寫作,并自行刊印出來,全文近90頁。這是目前可以查找到的我國*早的一部受過人類學訓練的教育學者自覺應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尤其是運用社區研究法和功能理論來研究農村教育問題的著作。毫不夸張地講,它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教育人類學研究中的精品。 廖泰初認識到,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組織,與社會文化有著復雜的關系。“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適應環境的一種工具,在整個文化系統不曾找著出路的時候,教育是沒有出路的,文化不知往哪里走,教育也就不知往哪里走,地位和方向都是在風雨飄搖、怒浪排空中。”作者認為,人類學的社區研究方法可以應用于私塾的研究,但是“洋學”(官學,即現代的學校教育)必須以縣作為研究單位,因為“洋學”是以政府力量為后盾的特殊組織。作者在調查研究中,將汶上縣的私塾組織、“洋學”的組織以及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作為重點考察對象,并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運作關系。 這部著作重點分析了鄉村社會中代表傳統文化勢力的私塾與作為現代教育的“洋學”的組織結構,它們與農村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鄉村社會的不同境遇。廖泰初認為,兩種功能相近的組織相遇,或者合作或者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一方繁盛,一方衰敗。汶上縣的情況正是不合作或競爭的局面,“洋學”在政府的嚴令下掙扎維持著,私塾則在百姓們的烘托下枝葉繁盛。私塾是鄉村本位的組織,其目標是脫離鄉村的“做官主義”,國家雖已不容納這種欲望,但是這種思想仍在鄉村社會維持;洋學堂是以縣政府為中心的組織,“目前的形態也是叫人脫離農村,然而大的地方亦同樣不容納它們制造出來的人才去做大的事業”,二者比較,私塾歷史悠久,因此洋學堂會敗下陣來。洋學堂與私塾之間教育組織的沖突實際上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廖泰初在著作*后評論說,中央集權下的教育行政是一種“非驢非馬、騙己騙人的設施”,他建議將教育本土化、地方化,洋學堂應該注重實用科目的教學,“只要學校適合環境的需要,適合人民的口味,得多數人的同情擁護,就能在鄉村社會里建設起新的力量”。 ……
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 作者簡介
陳學金 1982年生,北京通州人。2013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獲民族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于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2月至今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工作。入選2017年北京“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目前主要從事少數族群教育、教育人類學、城鄉社區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民族教育研究》《復旦教育論壇》《全球教育展望》《思想戰線》《社會學評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