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冰凍圈科學叢書秦大河總主編冰凍圈遙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5059
- 條形碼:9787030655059 ; 978-7-03-06550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冰凍圈科學叢書秦大河總主編冰凍圈遙感學 內容簡介
地球上水體以固態形式存在的負溫圈層構成了冰凍圈,以冰川、冰蓋、海冰、凍土、積雪、河冰、湖冰和固態降水組成。隨著學科發展和分化、融合,冰凍圈研究形成了獨具體系的研究格局,為此,我們以冰凍圈物理、冰凍圈化學、冰凍圈生物、冰凍圈與其它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冰凍圈區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編寫了我國部系統介紹冰凍圈科學體系的教科書,這也是靠前上率先在該領域系統成書。該書對冰凍圈科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
冰凍圈科學叢書秦大河總主編冰凍圈遙感學 目錄
目錄
叢書總序
叢書自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冰凍圈遙感學的定義 1
1.2 冰凍圈遙感發展簡史 2
1.3 冰凍圈遙感常用衛星平臺及傳感器 5
1.3.1 可見光/熱紅外傳感器 6
1.3.2 微波傳感器 7
1.3.3 激光、重力及其他新型傳感器 8
思考題 9
第2章 冰凍圈遙感原理 10
2.1 光學與紅外 11
2.1.1 可見光-近紅外遙感 11
2.1.2 熱紅外遙感 19
2.1.3 攝影測量 20
2.2 微波 22
2.2.1 冰、雪及凍土的微波介電特性 23
2.2.2 微波遙感探測原理 24
2.2.3 輻射傳輸模型及散射模型 26
2.2.4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 27
2.3 重力測量 32
2.4 激光雷達測量 33
2.5 探地雷達 35
思考題 36
第3章 陸地冰凍圈遙感 37
3.1 冰川(含冰蓋) 37
3.1.1 冰川地貌 37
3.1.2 冰川表面形態 38
3.1.3 冰川運動速度 40
3.1.4 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 41
3.1.5 冰川能量平衡和冰川物質平衡 42
3.1.6 冰面湖和冰川表面河流 44
3.1.7 冰裂隙 47
3.1.8 冰川編目 48
3.2 積雪 50
3.2.1 積雪面積 50
3.2.2 積雪深度和雪水當量 53
3.2.3 積雪反照率 57
3.2.4 積雪粒徑 59
3.3 凍土和表面凍融 60
3.3.1 凍土分布制圖 60
3.3.2 表面凍融 62
3.3.3 凍土活動層 65
3.3.4 形變 66
3.3.5 冰緣地貌 68
3.4 河湖冰 69
3.4.1 河湖冰范圍 70
3.4.2 封凍和解凍日期 70
3.4.3 河湖冰厚度 75
3.4.4 河湖冰類型 75
思考題 78
第4章 海洋冰凍圈遙感 79
4.1 海冰 79
4.1.1 海冰覆蓋范圍與密集度 79
4.1.2 海冰類型 82
4.1.3 海冰融池 83
4.1.4 海冰厚度 84
4.1.5 海冰運動 86
4.1.6 海冰表面能量平衡 87
4.1.7 海冰反照率 88
4.2 冰架 88
4.2.1 觸地線 89
4.2.2 冰面流速和表面特征 91
4.2.3 崩解速率 93
4.2.4 冰架底部融化 95
4.2.5 冰面融水 95
4.3 冰山 96
4.3.1 冰山編目 97
4.3.2 漂移追蹤 98
思考題 99
第5章 大氣冰凍圈遙感 100
5.1 冰晶和過冷水云 100
5.1.1 冰晶 100
5.1.2 過冷水云的遙感識別 102
5.2 降雪 105
5.2.1 降雪形成 105
5.2.2 降雪遙感監測現狀 105
5.2.3 遙感監測基本原理 106
5.2.4 典型遙感監測方法及案例 106
5.3 冰雹與霰 107
5.3.1 冰雹云的光譜特征 107
5.3.2 冰雹的遙感探測 108
思考題 109
第6章 冰凍圈數據同化與冰凍圈信息系統 110
6.1 數據同化的原理 110
6.2 冰凍圈遙感數據同化 111
6.2.1 凍土活動層遙感數據同化 111
6.2.2 積雪遙感數據同化 112
6.2.3 海冰遙感數據同化 116
6.3 冰凍圈信息系統 118
6.3.1 冰凍圈數據共享 118
6.3.2 冰凍圈遙感產品 120
思考題 126
參考文獻 127
叢書總序
叢書自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冰凍圈遙感學的定義 1
1.2 冰凍圈遙感發展簡史 2
1.3 冰凍圈遙感常用衛星平臺及傳感器 5
1.3.1 可見光/熱紅外傳感器 6
1.3.2 微波傳感器 7
1.3.3 激光、重力及其他新型傳感器 8
思考題 9
第2章 冰凍圈遙感原理 10
2.1 光學與紅外 11
2.1.1 可見光-近紅外遙感 11
2.1.2 熱紅外遙感 19
2.1.3 攝影測量 20
2.2 微波 22
2.2.1 冰、雪及凍土的微波介電特性 23
2.2.2 微波遙感探測原理 24
2.2.3 輻射傳輸模型及散射模型 26
2.2.4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 27
2.3 重力測量 32
2.4 激光雷達測量 33
2.5 探地雷達 35
思考題 36
第3章 陸地冰凍圈遙感 37
3.1 冰川(含冰蓋) 37
3.1.1 冰川地貌 37
3.1.2 冰川表面形態 38
3.1.3 冰川運動速度 40
3.1.4 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 41
3.1.5 冰川能量平衡和冰川物質平衡 42
3.1.6 冰面湖和冰川表面河流 44
3.1.7 冰裂隙 47
3.1.8 冰川編目 48
3.2 積雪 50
3.2.1 積雪面積 50
3.2.2 積雪深度和雪水當量 53
3.2.3 積雪反照率 57
3.2.4 積雪粒徑 59
3.3 凍土和表面凍融 60
3.3.1 凍土分布制圖 60
3.3.2 表面凍融 62
3.3.3 凍土活動層 65
3.3.4 形變 66
3.3.5 冰緣地貌 68
3.4 河湖冰 69
3.4.1 河湖冰范圍 70
3.4.2 封凍和解凍日期 70
3.4.3 河湖冰厚度 75
3.4.4 河湖冰類型 75
思考題 78
第4章 海洋冰凍圈遙感 79
4.1 海冰 79
4.1.1 海冰覆蓋范圍與密集度 79
4.1.2 海冰類型 82
4.1.3 海冰融池 83
4.1.4 海冰厚度 84
4.1.5 海冰運動 86
4.1.6 海冰表面能量平衡 87
4.1.7 海冰反照率 88
4.2 冰架 88
4.2.1 觸地線 89
4.2.2 冰面流速和表面特征 91
4.2.3 崩解速率 93
4.2.4 冰架底部融化 95
4.2.5 冰面融水 95
4.3 冰山 96
4.3.1 冰山編目 97
4.3.2 漂移追蹤 98
思考題 99
第5章 大氣冰凍圈遙感 100
5.1 冰晶和過冷水云 100
5.1.1 冰晶 100
5.1.2 過冷水云的遙感識別 102
5.2 降雪 105
5.2.1 降雪形成 105
5.2.2 降雪遙感監測現狀 105
5.2.3 遙感監測基本原理 106
5.2.4 典型遙感監測方法及案例 106
5.3 冰雹與霰 107
5.3.1 冰雹云的光譜特征 107
5.3.2 冰雹的遙感探測 108
思考題 109
第6章 冰凍圈數據同化與冰凍圈信息系統 110
6.1 數據同化的原理 110
6.2 冰凍圈遙感數據同化 111
6.2.1 凍土活動層遙感數據同化 111
6.2.2 積雪遙感數據同化 112
6.2.3 海冰遙感數據同化 116
6.3 冰凍圈信息系統 118
6.3.1 冰凍圈數據共享 118
6.3.2 冰凍圈遙感產品 120
思考題 126
參考文獻 127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