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無線通信(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359958
- 條形碼:9787121359958 ; 978-7-121-3599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無線通信(第二版) 本書特色
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無線通信原理、技術和系統設計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全書內容共五部分(合計29章),包括無線傳播信道的機制、特性、建模與探測,通信收發信機的調制、分集、信道編碼、語音編碼和均衡技術,多址與蜂窩、OFDM、擴頻技術、多天線技術、認知無線電、中繼與協作通信、視頻編碼,以及當前主流技術標準。本書既包含無線通信的通用處理技術,又包含新興主題,如MIMO系統和認知無線電等。全書將數學描述與直觀的物理解釋相結合,使讀者對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給出的大量例題和習題(為第30章)來源于當前主流無線通信系統和標準的實際案例。
無線通信(第二版)
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無線通信原理、技術和系統設計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全書內容共五部分(合計29章),包括無線傳播信道的機制、特性、建模與探測,通信收發信機的調制、分集、信道編碼、語音編碼和均衡技術,多址與蜂窩、OFDM、擴頻技術、多天線技術、認知無線電、中繼與協作通信、視頻編碼,以及當前主流技術標準。本書既包含無線通信的通用處理技術,又包含新興主題,如MIMO系統和認知無線電等。全書將數學描述與直觀的物理解釋相結合,使讀者對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給出的大量例題和習題(為第30章)來源于當前主流無線通信系統和標準的實際案例。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無線通信(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無線通信原理、技術和系統設計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全書內容共五部分(合計29章),包括無線傳播信道的機制、特性、建模與探測,通信收發信機的調制、分集、信道編碼、語音編碼和均衡技術,多址與蜂窩、OFDM、擴頻技術、多天線技術、認知無線電、中繼與協作通信、視頻編碼,以及當前主流技術標準。本書既包含無線通信的通用處理技術,又包含新興主題,如MIMO系統和認知無線電等。全書將數學描述與直觀的物理解釋相結合,使讀者對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給出的大量例題和習題(為第30章)來源于當前主流無線通信系統和標準的實際案例。本書已根據作者提供的勘誤表(2014年10月版)進行了更正。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無線通信(第二版) 目錄
**部分 引言
第1章 無線業務的應用和需求
1.1 歷史
1.1.1 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1.1.2 **個系統
1.1.3 模擬蜂窩系統
1.1.4 GSM及世界范圍的蜂窩革命
1.1.5 新無線系統及電信泡沫的爆裂
1.1.6 無線通信的復興
1.2 業務類型
1.2.1 廣播
1.2.2 尋呼
1.2.3 蜂窩電話
1.2.4 集群無線電
1.2.5 無繩電話
1.2.6 無線局域網
1.2.7 個域網
1.2.8 固定無線接入
1.2.9 ad hoc網絡和傳感器網絡
1.2.10 衛星蜂窩通信
1.3 業務需求
1.3.1 數據速率
1.3.2 覆蓋范圍和用戶數目
1.3.3 移動性
1.3.4 能量消耗
1.3.5 頻譜的使用
1.3.6 傳輸方向
1.3.7 服務質量
1.4 經濟和社會因素
1.4.1 構建無線通信系統的經濟條件
1.4.2 無線通信市場
1.4.3 行為影響力第2章無線通信的技術挑戰
2.1 多徑傳播
2.1.1 衰落
2.1.2 符號間干擾
2.2 頻譜限制
2.2.1 頻率的分配
2.2.2 受管制頻譜的頻率重用
2.2.3 非管制頻譜的頻率重用
2.3 能量限制
2.4 用戶移動性第3章噪聲受限和干擾受限系統
3.1 引言
3.2 噪聲受限系統
3.2.1 鏈路預算
3.3 干擾受限系統
第二部分 無線傳播信道
第4章 傳播機制
4.1 自由空間衰減
4.2 反射和透射
4.2.1 斯涅爾(Snell)定律
4.2.2 分層電介質結構的反射和透射
4.2.3 d-4功率定律
4.3 繞射
4.3.1 單屏或楔形繞射
4.3.2 多屏繞射
4.4 粗糙表面的散射
4.4.1 基爾霍夫理論
4.4.2 微擾理論
4.5 波導
4.6 附錄
深入閱讀
第5章 無線信道的統計描述
5.1 引言
5.2 時不變兩徑模型
5.3 時變兩徑模型
5.4 不含主導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4.1 一個計算機實驗
5.4.2 振幅與相位統計量的數學推導
5.4.3 瑞利分布的性質
5.4.4 瑞利分布場強的衰落余量
5.5 含有主導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5.1 一個計算機實驗
5.5.2 振幅和相位分布的推導
5.5.3 Nakagami分布
5.6 多普勒譜
5.6.1 移動中的移動臺的時變性
5.6.2 固定無線系統中的時變性
5.7 衰落的時間依賴性
5.7.1 電平通過率
5.7.2 平均衰落持續時間
5.7.3 隨機頻率調制
5.8 大尺度衰落
5.9 附錄
深入閱讀
第6章 寬帶和方向性信道的特性
6.1 引言
6.2 延遲色散的成因
6.2.1 兩徑模型
6.2.2 一般的情況
6.3 無線信道的系統理論描述
6.3.1 確定性線性時變系統的特性
6.3.2 隨機系統函數
6.4 WSSUS模型
6.4.1 廣義平穩
6.4.2 非相關散射
6.4.3 WSSUS假設
6.4.4 抽頭延遲線模型
6.5 精簡參數
6.5.1 相關函數的積分
6.5.2 功率延遲分布的矩
6.5.3 多普勒譜的矩
6.5.4 相干帶寬和相干時間
6.5.5 窗參數
6.6 超寬帶信道
6.6.1 具有大相對帶寬的超寬帶信號
6.6.2 具有大絕對帶寬的超寬帶信號
6.7 方向性描述
6.8 附錄
深入閱讀
第7章 信道模型
7.1 引言
7.2 窄帶模型
7.2.1 小尺度和大尺度衰落模型
7.2.2 路徑損耗模型
7.3 寬帶模型
7.3.1 抽頭延遲線模型
7.3.2 功率延遲分布模型
7.3.3 射線和簇到達時間模型
7.3.4 標準化的信道模型
7.4 方向性模型
7.4.1 一般模型結構及因子分解
7.4.2 基站處的角度色散
7.4.3 移動臺處的角度色散
7.4.4 極化
7.4.5 模型實現
7.4.6 標準化方向性模型
7.4.7 多輸入多輸出矩陣模型
7.5 確定性信道建模方法
7.5.1 射線發射
7.5.2 射線跟蹤
7.5.3 有效性考慮
7.5.4 地理數據庫
7.6 附錄
深入閱讀
第8章 信道探測
8.1 引言
8.1.1 信道探測的必要性
8.1.2 通用探測器結構
8.1.3 無線信道的可辨識性
8.1.4 對測量數據的影響
8.2 時域測量
8.2.1 沖激探測器
8.2.2 相關探測器
8.3 頻域分析
8.4 改進的測量方法
8.4.1 掃描延遲互相關器
8.4.2 逆濾波
8.4.3 平均
8.4.4 同步
8.4.5 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
8.5 可分辨方向測量
8.5.1 接收陣列的數據模型
8.5.2 波束成形
8.5.3 高分辨率算法
8.5.4 多輸入多輸出測量
8.6 附錄
深入閱讀
第9章 天線
9.1 引言
9.1.1 天線的系統集成
9.1.2 天線參量特征
9.2 移動臺天線
9.2.1 單極子和偶極子天線
9.2.2 螺旋天線
9.2.3 微帶天線
9.2.4 平面倒F形天線
9.2.5 輻射耦合雙L形天線
9.2.6 多波段天線
9.2.7 移動臺天線的安置
9.3 基站天線
9.3.1 天線類型
9.3.2 陣列天線
9.3.3 改進天線方向圖
9.3.4 環境對天線方向圖的影響
深入閱讀
第三部分 收發信機設計和信號處理
第10章 無線通信鏈路結構
10.1 收發信機結構
10.2 簡化模型
深入閱讀
第11章 調制
11.1 引言
11.2 基本概念
11.2.1 脈沖幅度調制
11.2.2 多脈沖調制和連續相位調制
11.2.3 功率譜
11.2.4 信號空間圖
11.3 幾種重要的調制
11.3.1 二進制相移鍵控
11.3.2 正交相移鍵控QPSK
11.3.3 π/4 DQPSK
11.3.4 偏移正交相移鍵控
11.3.5 高階調制
11.3.6 二進制頻移鍵控
11.3.7 *小頻移鍵控
11.3.8 *小頻移鍵控的解調
11.3.9 高斯*小頻移鍵控
11.3.10 脈沖位置調制
11.3.11 頻譜效率小結
11.4 附錄
深入閱讀
第12章 解調
12.1 加性高斯白噪聲信道中的解調器結構和差錯率
12.1.1 信道模型和噪聲
12.1.2 信號空間圖及*佳接收機
12.1.3 差錯率的計算方法
12.2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錯率
12.2.1 平均誤比特率(經典的計算方法)
12.2.2 計算平均差錯率的另一種方法
12.2.3 中斷概率與平均差錯概率
12.3 延遲及頻率色散衰落信道中的差錯概率
12.3.1 差錯基底的物理原因
12.3.2 采用群延遲方法計算差錯基底
12.3.3 一般衰落信道: 二次高斯變量法
12.3.4 誤比特率
深入閱讀
第13章 分集
13.1 引言
13.1.1 分集的原理
13.1.2 相關系數的定義
13.2 微分集
13.2.1 空間分集
13.2.2 時間分集
13.2.3 頻率分集
13.2.4 角度分集
13.2.5 極化分集
13.3 宏分集和同播
13.4 信號的合并
13.4.1 選擇式分集
13.4.2 開關分集
13.4.3 合并分集
13.5 在衰落信道中分集接收的差錯率
13.5.1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錯率
13.5.2 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中的差錯率
13.6 發射分集
13.6.1 具有信道狀態信息的發射機分集
13.6.2 無信道狀態信息的發射機分集
13.7 附錄
深入閱讀
第14章 信道編碼
14.1 編碼與信息論基礎
14.1.1 編碼歷史與動機
14.1.2 信息論的基礎概念
14.1.3 信道容量
14.1.4 功率與帶寬的關系
14.1.5 與實際系統的關系
14.1.6 實際編碼的分類
14.2 分組編碼
14.2.1 引言
14.2.2 編碼
14.2.3 譯碼
14.2.4 差錯識別和糾正
14.2.5 級聯碼
14.3 卷積碼
14.3.1 卷積碼原理
14.3.2 維特比譯碼(經典表示)
14.3.3 維特比算法的改進
14.4 網格編碼調制
14.4.1 基本原理
14.4.2 集分割
14.5 比特交織編碼調制
14.6 Turbo碼
14.6.1 引言
14.6.2 編碼器
14.6.3 Turbo譯碼器
14.7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
14.7.1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定義
14.7.2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編碼
14.7.3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譯碼
14.7.4 性能改進
14.8 衰落信道的編碼
14.8.1 交織
14.8.2 分組碼
14.8.3 卷積碼
14.8.4 級聯碼
14.8.5 衰落信道下的網格編碼調制
14.9 衰落信道的信息論性能限
14.9.1 各態歷經容量與中斷容量
14.9.2 僅接收端已知信道狀態信息的容量
14.9.3 CSIT和CSIR的容量——注水法
14.10 附錄
深入閱讀
第15章 語音編碼
15.1 引言
15.1.1 語音電話作為對話多媒體業務
15.1.2 信源編碼基礎
15.1.3 語音編碼器設計
15.2 語音
15.2.1 語音的產生
15.2.2 語言聲學
15.2.3 語音感知
15.3 語音信號的隨機模型
15.3.1 短時平穩模型
15.3.2 線性預測聲碼器(LPC)
15.3.3 正弦模型
15.3.4 諧波+噪聲模型
15.3.5 循環平穩模型
15.4 量化和編碼
15.4.1 標量量化
15.4.2 矢量量化
15.4.3 預編碼中的噪聲成形
15.4.4 合成分析
15.4.5 信源信道聯合編碼
15.5 從語音傳輸到聲音的遠程呈現
15.5.1 語音激活檢測
15.5.2 接收端增強
15.5.3 回聲和噪聲
15.5.4 遠程呈現的業務增強
深入閱讀
第16章 均衡器
16.1 引言
16.1.1 時域和頻域均衡
16.1.2 信道和均衡器的模型
16.1.3 信道估
展開全部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無線通信(第二版) 作者簡介
田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綜合業務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陜西省創造學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出版和翻譯教材3部,發表論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 無線通信、衛星通信、通信信號處理等。
帖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通信工程學院教師,現工作于綜合業務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軍用無線通信,跳頻、擴頻通信等。
任光亮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IEEE會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出版教材3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5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傳輸、無線通信與信號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