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父輩的故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8207
- 條形碼:9787521208207 ; 978-7-5212-0820-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父輩的故土 本書特色
作者用博大的胸襟擁抱時代,用深邃的目光觀察生活,自覺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使得這些作品在藏族文學的整體格局中,熠熠生輝,共同承擔著引領風尚,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
父輩的故土 內容簡介
作品內容廣泛,意境豐沛,語言精粹,皆選自作者潛心思考、精心創作、探求藝術價值的作品,既有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宏大場景的歷史敘事反映藏族社會方方面面隨著國家日新月異發展變化而體現出的具體可視的一派紛呈景象,承載了民族圖強和振興的命運,又有通過一個個鮮活人物形象的細節描寫,體現個體對生命、生存狀態的細微探幽、思考感悟,展示了作家自覺走進人民群眾,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再經過對生活的提煉、對生活的生動表達,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
父輩的故土 目錄
**輯 “瑞燈”九泉合流
“瑞燈”九泉合流 /3
朵木薩 /12
生命垂危 /20
有關藏羚羊之一二 /24
酒 /29
第二輯 悅耳的歌聲
悅耳的歌聲 /37
達瓦洛智其文其人 /47
一位文友的縮影 /53
問候禮物 /58
細雨中的哀思 /63
第三輯 神域賽宗
神域賽宗 /71
誕生于祖先的德灘 /76
織不完的花環 /89
無怨無悔的冬景(外一則) /93
玉樹不倒 /99
譯跋 /102
父輩的故土 節選
“瑞燈”九泉合流 “瑞燈”(藏語音譯,大意為希冀、希望、愿望等)這個親熱的詞,從字面理解,是“瑞瓦”和“燈巴”兩詞合二為一的簡縮,有兩層含義。據《新編藏文字典》釋義:“瑞瓦”一詞,意指想成就一番事業抑或主觀想發生某件事情的心愿,而“燈巴”則可理解為希望、羨慕、祈愿、欲望等。 倘若一個人有“瑞燈”,就會有自己的目標,從而更加努力向上,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家庭,“瑞燈”甘露總會滋養鮮活生命并使其愈加生機盎然,它是生活不斷向前的源泉。故,“瑞燈”乃實現目標之動力和不懈精進之水流矣! 說白了,蕓蕓眾生終究在為自己的“瑞燈”生活,為實現自己的大小“瑞燈”而孜孜不倦、前仆后繼,以自己的人格擔當游歷奮進于時間的湖泊。 那年,我大學畢業有一年多了,在安多(藏語,指青海、甘肅、四川等藏區)重鎮西寧一家藏族新聞單位做聘用工,整日為自己的衣食忙碌,不知疲倦。當時,同事的孩子多半已經上學了,每當那些孩子到父母辦公室玩耍嬉鬧時,他們彼此之間竟然完全用漢語交流,而藏語詞句卻一個都難從口出,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個別孩子是真的不會講藏語了,為此,我多次跟同事們爭執過。有些同事甚至覺得這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情,用調侃的語氣跟我講:“將來你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會明白其中的緣由!焙髞恚抑饾u了解到,這是在西寧工作的好多藏族家長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擺在眼前的不爭事實。 說來也不是誰的罪過。西寧的普通學校不會設置藏文課程,因此,每當寒暑假來臨時,某些有遠見的人士為藏族孩童辦起藏文培訓班,這樣的事理所當然地成為重大新聞,隨之各藏語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媒體爭相報道、宣傳,成為藏族記者們茶余飯后興趣濃郁的話題之一了。 據說,不會講丁點藏語的孩子和漢語不太標準的家長之間溝通,經常鬧出一些哭笑不得的故事。聽說有這樣一則笑話:有一日,某父親讓自己的孩子到外面買件東西,臨走前叮囑孩子快去快回,并答應給他一點“啦”(意為小費、跑腿費,與香獐同字同音)作為回報,孩子不知道“啦”的意思,便問道:“‘啦’是什么東西?”這個確有其事的笑話,也反映了在西寧藏族父子間普遍存在的莫名的隔閡與距離。 當時,我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撞青年,無端地膨脹一種莫名的傲慢與偏見,對他們的言行總是完全不贊同或由衷地不理解。后來,我成家了,一位可愛的小公主出世了,我成為人世間的一名父親了。在女兒漸漸成長的過程中,我嚴格要求妻子要對女兒言傳身教,硬把女兒送到不會說一句漢語的爺爺身邊,盡量創造說母語的各種條件。再后來,女兒被送到一所雙語幼兒園,我本想把這件事引入故事當中慢慢鋪展,但我正在埋頭寫作的是一篇紀實性很強的嚴肅的散文,只能順從散文的真實性而不敢任意“跑題”了。 平常日子,對于我這個習慣了睡懶覺的邋遢人來說,早晨六點起床是件像兔角或龜毛一樣非常稀見的事?墒墙裉煺9月1日,和全國所有孩子一樣,我的女兒也要準時上學報到,尤其是在昨晚,她一再要求我這個爸爸送她上**天的學。這幾天,妻子便頭昏腦漲、口干舌燥地跟我講“對小孩學藏文,四鄰的藏族家長都不抱任何希望,他們覺得把小孩送到普通學校好,我們何必自討苦吃呢”,如此等等。而我以幾乎磨損完我的牙床和腮骨為代價,跟她不厭其煩、耐性十足地講:“學漢文固然很好,但同時學會藏文難道不更勝一籌嗎?”終于我的努力有所回報了,妻子被我說服了。一個嶄新的清晨,我揣著喜悅的心情與朝陽一同起了床。 起床時,小小房間充滿了既勤快精明又有一手好廚藝的妻子的腳步聲和女兒花朵般綻放的笑聲。女兒見到我,一邊高興地喊“爸爸起床了,爸爸起床了”,一邊敏捷地溜向在廚房忙碌的妻子,恰似我的心愿小鳥一樣飛過美麗的晨景追逐甜美的理想去了。我照著鏡子,從如貝的牙齒到臉面里里外外洗漱一遍,頓感身心輕盈如飛燕,上下舒暢了許多。想到昨天幼兒園只有一名學生報到的事,耳畔再次響起那位藏族老師堅決的話語——哪怕只有一名學生,也要把這個班繼續辦下去。昨天我和妻子領著孩子到城東一所普通幼兒園雙語班報到時,發現只有一名藏族學生報了名,上述那句話是在我了解情況時那位藏文老師的感慨。 這個雙語幼兒班是2008年由一位熱衷于藏語文的蒙古族同志積極籌辦的,他在一所普通幼兒園的三層樓上租用兩間房子當教室用,當初有九名學生和三名老師。與這座城市的藏族人口相比,兩間教室就顯得微不足道,根本不成比例。但希望的種子總算發芽了,我打心眼兒里高興起來,毫不遲疑地把女兒送到雙語幼兒班,還在各種場合向親朋好友極力推介該幼兒園。昨天我到學校時,雙語班正從三樓搬往一樓,問其原因,才明白原來學生人數太少,挪到一樓的小房間以便減輕房租負擔。 此時,洗臉水和霧氣布滿鏡子,模糊了我的臉面,我突然感到有些悸動,不停地赤手擦拭鏡子,于是,留下手印處漸漸清晰了自己的容貌,但很快又被霧氣遮蔽了,一臉模糊,隨后,慢慢滾落的水珠持續攪亂了我的心緒。 近期,有位朋友來電話要求我介紹一所在西寧的幼兒園,我立刻向他推薦了那所幼兒園。 “不不,一所普通的幼兒園!彼f。 “那邊有藏漢雙語教學!”我回答。 “藏文可以沒有! “我們的孩子一定要學好藏文!” “在藏區,藏文用處太少了,這你不知道?” 我無語,喉嚨像是被什么東西卡住了。 “爸爸,快來吃早飯!”女兒在叫喊。 早飯期間,我向妻子講:“昨夜夢見雙語班滿教室都是藏族孩子,人頭攢動的景象……”妻子回應:“夢境跟現實永遠是對立的!”我又向她義正詞嚴地叨咕了很多道理,女兒一邊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倆思辨似的對話,一邊把所有的愿望收進自己的小小書包,繼而背起書包要我送她上學去。藏族人講究因緣征兆,因此,我也覺得上學**天遲到不是什么好兆頭,便跟著女兒蹣跚的腳步走去。 外面細雨蒙蒙,我撐著雨傘出去。馬路兩旁的柳樹連成一排,綠油油地伸向遠方,走近柳樹下一時感覺雨似乎停了,但零星的雨滴從枝梢間、葉子上滑落,淋濕了衣服,馬路上大小車輛急速飛馳,像是跟我作對似的。偶爾有瘋子般疾馳的汽車濺起滿地的泥水拋灑在我的臉和身上,著實讓人忍無可忍。我暫且只能把這一切歸結為日益窄小的空間或者人心衰落的一個過程吧。 一路上,從未有過的心力讓我一再敦促女兒在學好漢文、英文的同時,一定要學好自己的語言文字,并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她描述:青藏高原亙古以來就是我們的故土,自大智大慧的吞米·桑布扎創制藏文以來,我們的祖先憑借自己的語言文字保護并擴張美麗廣闊的疆土。同時,我記憶深處涌現出11世紀初,正統藏王后裔赤南德溫統治朵康野毛塘(現今青海西寧為中心的廣大藏區)時期的情景——據史書記載:此君在西寧地方建立青唐城,城墻內外三圈,上下七層,好比帝釋天宮,氣勢磅礴;四面寶幢飄揚,形似大鵬展翅,鑲嵌五寶耀眼奪目,令人心曠神怡;在城墻外圈仿效四大天王由四名護城日夜守衛,城門之頂專設望哨碉樓雄視四野;宮內依次設有司倫(原西藏官職名,地位較噶倫為高)、噶倫(原西藏官職名)、文武大臣、外務大臣、內務大臣、近侍等官階,以輔佐君王日理萬機為榮,國泰民安,一片祥和繁榮;還有宗喀巴、更頓群培等高僧大德從此地出發智游藏地,享譽世界,如今成為我們子孫后代引以為榮的精神遺產。我暢游在歷史的記憶深處,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學校門口。 我送女兒到教室門口,發現四五名同學早已就位。在教室的墻壁上掛有帳篷、牦牛、穿藏裝的小孩等圖片以及三十四個藏文元音、輔音字母,特別是一張大智大慧吞米·桑布扎的彩色掛圖完全吸引了我的眼球,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一首偈語: 恩人吞米·桑布扎, 遠赴險惡印度地, 歷經酷暑眾磨難, 拜謁梵志黎敬師。 心底敬信感德他, 獻給金銀珠寶禮, 深奧字義講給我, 解決心中疑和惑。 熟習文字韻律論, 五十梵字為楷模, 終定藏文三十字。 如此感慨連同他創制藏文后激動的淚水唱響,完全濕潤了我的心田。曾經,十六位聰穎俊秀的藏族青年被派往印度學習,不料其中一些人因懼于深山壕溝而退縮了;一些人雖然到了印度,但死于酷暑。*后吞米孑然一身完成在印度的學業,榮歸故里,此情此景恍如昨日,依舊歷歷在目,我的眼睛漸漸模糊了。一位藏族女老師滿臉微笑地迎接我和女兒,她讓女兒坐在板凳上,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這個班用藏漢雙語進行教學,這學期開始增設美術、英語、音樂課,等等,按學生自己的學習興趣培養,一口氣介紹完,接著又說必須懂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等一大堆熱心話。臺下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的老師。 我在她面前變得渺小了,心中忽然想起如今語門堵塞的藏族“大學者”、“機智精明”的碩士博士生、自大自滿的政府公務員、蔑視和惡語譏諷藏語言文字的“同胞”們,以及他們蒼白的臉色和狐貍一般的性 格來。
父輩的故土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萬瑪仁增,男,藏族,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四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文學碩士,現任青海省海南州興?h《興海文學》主編。有作品在《章恰爾》《閱讀與寫作》《西藏文藝》《剛堅梅朵》《民族文學》等報刊發表。散文《“瑞燈”九泉合流》榮獲2014年《民族文學》原創作品年度獎。散文集《父輩的故土》由青海民族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參與撰寫的電視專題《藏族唱經調》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譯者簡介: 切蔣,筆名阿吾,男,藏族,青海循化道帷加倉人。中國作協會員。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在青海民族出版社《章恰爾》任職。專著《仁卓研究——論端智嘉的文學人生及其創新精神》于2006年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并獲得首屆青海省文藝評論一等獎;評論《回歸——評小說》獲得首屆“章恰爾文學評論獎”;小說《歌棒》(藏譯)獲得《民族文學》年度翻譯獎。專著《新世紀藏族文學芻論—以章恰爾為例》于2018年10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