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3642
- 條形碼:9787030653642 ; 978-7-03-06536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文獻研究、實證研究、定位觀測和數學模型計算等研究手段, 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梳理了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 主要分析了降雨、土壤與水土流失的關系, 介紹了主要的水土流失監測方法和監測技術, 針對坡耕地、果園、馬尾松林、崩崗、稀土礦跡地、鄱陽湖濱湖沙地、堤防邊坡的不同特點提出了相應的水土保持技術, 并對各類水土保持技術的示范推廣情況進行了介紹, 對典型區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效益進行了評估。
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與實踐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鄱陽湖流域概況 1
1.1 自然地理概況 1
1.1.1 地形地貌 1
1.1.2 地質構造 2
1.1.3 氣候 2
1.1.4 土壤 3
1.1.5 植被 3
1.1.6 河流水系 4
1.2 社會經濟概況 5
1.3 水土流失與治理概況 6
1.3.1 水土流失演變歷史 7
1.3.2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8
1.3.3 治理歷程及治理成效 10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降雨與水土流失 13
2.1 降雨特征 13
2.1.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3
2.1.2 降雨量年內年際分布特征 16
2.1.3 降雨侵蝕力空間分布特征 17
2.1.4 旱澇異情及旱澇急轉特征 20
2.2 降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23
2.2.1 數據來源與方法 23
2.2.2 雨強與水土流失 23
2.3 旱澇急轉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28
2.3.1 材料與方法 28
2.3.2 坡面土壤特征 29
2.3.3 坡面產流產沙特征 33
參考文獻 47
第3章 土壤與水土流失 48
3.1 土壤抗蝕性 48
3.1.1 材料與方法 48
3.1.2 母質與土壤抗蝕性特征 49
3.1.3 土地利用類型與土壤抗蝕性 53
3.2 土壤入滲 58
3.2.1 材料與方法 59
3.2.2 不同初始含水率入滲過程 61
3.2.3 容重對土壤入滲過程的影響 63
3.2.4 母質對土壤入滲的影響 68
3.2.5 層狀結構對土壤入滲過程的影響 71
3.2.6 異構土體入滲過程 75
3.2.7 原狀土水分入滲特征 78
3.2.8 野外土壤剖面水分變化特征 81
3.3 土壤侵蝕 82
3.3.1 材料與方法 82
3.3.2 土壤濺蝕 84
3.3.3 坡面水蝕 89
參考文獻 94
第4章 水土流失監測 97
4.1 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97
4.2 監測方法與技術 100
4.2.1 監測方法 100
4.2.2 監測技術 106
4.3 監測技術應用 108
4.3.1 近景攝影測量技術 108
4.3.2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125
4.3.3 無人機遙測技術 130
4.3.4 土壤侵蝕動態模擬 143
4.3.5 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 150
參考文獻 153
第5章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 156
5.1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概況 156
5.1.1 工程技術 156
5.1.2 生物技術 158
5.1.3 耕作技術 158
5.2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效應 160
5.2.1 研究方法 160
5.2.2 調水效應 164
5.2.3 保土效應 166
5.2.4 提高土壤肥力 168
5.2.5 維持生物多樣性 174
5.2.6 固碳 175
5.3 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 176
5.3.1 坡耕地坡面生態梯化模式 177
5.3.2 生態路溝水系重塑模式 183
5.3.3 水土保持植生工程模式 186
參考文獻 191
第6章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 192
6.1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概況 192
6.1.1 果園帶狀生草技術 192
6.1.2 果園套種技術 192
6.1.3 果園梯田技術 193
6.2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效應 193
6.2.1 研究方法 193
6.2.2 調水效應 194
6.2.3 保土效應 195
6.2.4 提高土壤肥力 196
6.2.5 維持生物多樣性 199
6.2.6 固碳 200
6.3 果園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優化模式 200
6.3.1 果園坡面生態梯化模式 201
6.3.2 果園林下復合經營模式 201
6.3.3 水土保持雨水集蓄工程 204
6.4 流域水土保持徑流泥沙調控技術體系 208
6.4.1 理念與原理 208
6.4.2 技術體系構建 208
參考文獻 212
第7章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213
7.1 林下水土流失概況 213
7.1.1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現狀 213
7.1.2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成因 214
7.1.3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研究進展 215
7.2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16
7.2.1 材料與方法 216
7.2.2 花崗巖侵蝕區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21
7.2.3 第四紀紅土侵蝕區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25
7.3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及效應 229
7.3.1 林下植被恢復的主要限制因素 229
7.3.2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232
7.3.3 花崗巖侵蝕區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應 233
7.3.4 第四紀紅土侵蝕區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應 235
參考文獻 237
第8章 崩崗侵蝕防控技術與模式 239
8.1 概況 239
8.1.1 崩崗侵蝕分布特征 239
8.1.2 崩崗侵蝕危害 239
8.1.3 崩崗侵蝕防控技術與模式的演化 240
8.2 崩崗侵蝕影響因素 243
8.2.1 材料與方法 243
8.2.2 氣候 245
8.2.3 土壤 246
8.2.4 地形地貌 259
8.3 崩崗侵蝕防控關鍵技術 262
8.3.1 工程措施 262
8.3.2 植物措施 266
8.3.3 化學措施 272
8.4 崩崗侵蝕綜合防控模式 276
8.4.1 生態恢復型 276
8.4.2 經濟開發型 278
參考文獻 280
第9章 稀土礦跡地水土流失治理技術 281
9.1 概況 281
9.1.1 礦跡地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素 281
9.1.2 礦跡地水土流失治理技術概況 285
9.2 稀土礦跡地坡面土壤侵蝕規律 287
9.2.1 材料與方法 287
9.2.2 水動力學特征 291
9.2.3 產流特征 292
9.2.4 產沙特征 295
9.2.5 坡面侵蝕產沙動力機制 298
9.3 覆蓋對稀土礦跡地坡面產流、產沙的影響 299
9.3.1 材料與方法 299
9.3.2 產流特征 300
9.3.3 產沙特征 302
9.4 礦跡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益評價 305
9.4.1 工程措施 305
9.4.2 林草措施 306
參考文獻 314
第10章 鄱陽湖濱湖沙地治理技術 317
10.1 沙地風力侵蝕規律 318
10.1.1 沙粒運動形式及監測設備 318
10.1.2 風力侵蝕規律 320
10.2 沙地植物群落特征 322
10.2.1 研究方法 322
10.2.2 植物科屬組成及地理成分 323
10.2.3 沙地植物多樣性特征 328
10.3 沙地治理技術 332
10.3.1 材料與方法 332
10.3.2 植物配置措施試驗 334
10.3.3 沙障工程試驗 338
10.3.4 沙地綜合治理技術及效益 343
參考文獻 347
第11章 堤防邊坡植草防護技術 349
11.1 堤防植被及土壤種子庫 349
11.1.1 材料與方法 349
11.1.2 堤防植物多樣性特征 351
11.1.3 堤防土壤種子庫特征 354
11.1.4 堤防植物多樣性與土壤種子庫的關系 355
11.2 堤防護坡草種遴選 355
11.2.1 材料與方法 356
11.2.2 植株高度 357
11.2.3 覆蓋度 357
11.2.4 優勢草本 358
11.3 假儉草莖段繁殖技術 359
11.3.1 材料與方法 360
11.3.2 莖段生根 364
11.3.3 地表覆蓋 367
11.3.4 水肥管理 369
11.3.5 莖段撒播 371
11.4 植草護坡關鍵技術 373
11.4.1 邊坡整治 373
11.4.2 高效建植 374
11.4.3 控高除雜 375
11.4.4 后期養護 378
11.5 植草護坡效益評價 378
11.5.1 材料與方法 378
11.5.2 水土保持效益 382
11.5.3 邊坡穩定性 387
參考文獻 389
第12章 典型區域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評估 391
12.1 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沙效應 391
12.1.1 研究方法 391
12.1.2 徑流泥沙調控和面源污染防治效應 393
12.1.3 “水土保持措施—徑流泥沙—水體氮磷”關系模型 398
12.2 區域水土流失動態變化 407
12.2.1 水土流失評價模型各因子值獲取 407
12.2.2 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及主控因子 427
12.3 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綜合效益評估 433
12.3.1 生態效益 433
12.3.2 經濟效益 436
12.3.3 社會效益 441
參考文獻 445
第13章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47
13.1 示范總體情況 447
13.2 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48
13.2.1 德安示范區 448
13.2.2 余江示范區 449
13.2.3 進賢示范區 450
13.2.4 高安示范區 452
13.3 果園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53
13.3.1 德安示范區 453
13.3.2 泰和示范區 456
13.3.3 贛縣示范區 457
13.3.4 南康示范區 458
13.3.5 寧都示范區 460
13.4 林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61
13.4.1 于都示范區 461
13.4.2 泰和示范區 462
13.5 崩崗侵蝕綜合治理示范 462
13.5.1 贛縣示范區 462
13.5.2 修水示范區 468
13.5.3 于都示范區 473
13.6 稀土礦跡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74
13.6.1 尋烏縣雙茶亭礦跡地 475
13.6.2 贛縣陽埠稀土礦跡地 476
13.6.3 寧都縣稀土礦跡地 478
13.7 沙地綜合治理示范 478
13.7.1 都昌示范區 478
13.7.2 星子示范區 481
13.8 堤防植草護坡示范 482
13.8.1 新建廿四聯圩 482
13.8.2 樟樹肖江堤 483
13.8.3 余干信瑞聯圩 483
13.8.4 彭澤棉船洲 485
13.8.5 永修九合聯圩 485
13.8.6 萬年中洲圩 486
附表 488
附表1 科名拉丁名 488
附表2 屬名拉丁名 489
附表3 種名拉丁名 489
前言
第1章 鄱陽湖流域概況 1
1.1 自然地理概況 1
1.1.1 地形地貌 1
1.1.2 地質構造 2
1.1.3 氣候 2
1.1.4 土壤 3
1.1.5 植被 3
1.1.6 河流水系 4
1.2 社會經濟概況 5
1.3 水土流失與治理概況 6
1.3.1 水土流失演變歷史 7
1.3.2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8
1.3.3 治理歷程及治理成效 10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降雨與水土流失 13
2.1 降雨特征 13
2.1.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3
2.1.2 降雨量年內年際分布特征 16
2.1.3 降雨侵蝕力空間分布特征 17
2.1.4 旱澇異情及旱澇急轉特征 20
2.2 降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23
2.2.1 數據來源與方法 23
2.2.2 雨強與水土流失 23
2.3 旱澇急轉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28
2.3.1 材料與方法 28
2.3.2 坡面土壤特征 29
2.3.3 坡面產流產沙特征 33
參考文獻 47
第3章 土壤與水土流失 48
3.1 土壤抗蝕性 48
3.1.1 材料與方法 48
3.1.2 母質與土壤抗蝕性特征 49
3.1.3 土地利用類型與土壤抗蝕性 53
3.2 土壤入滲 58
3.2.1 材料與方法 59
3.2.2 不同初始含水率入滲過程 61
3.2.3 容重對土壤入滲過程的影響 63
3.2.4 母質對土壤入滲的影響 68
3.2.5 層狀結構對土壤入滲過程的影響 71
3.2.6 異構土體入滲過程 75
3.2.7 原狀土水分入滲特征 78
3.2.8 野外土壤剖面水分變化特征 81
3.3 土壤侵蝕 82
3.3.1 材料與方法 82
3.3.2 土壤濺蝕 84
3.3.3 坡面水蝕 89
參考文獻 94
第4章 水土流失監測 97
4.1 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97
4.2 監測方法與技術 100
4.2.1 監測方法 100
4.2.2 監測技術 106
4.3 監測技術應用 108
4.3.1 近景攝影測量技術 108
4.3.2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125
4.3.3 無人機遙測技術 130
4.3.4 土壤侵蝕動態模擬 143
4.3.5 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 150
參考文獻 153
第5章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 156
5.1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概況 156
5.1.1 工程技術 156
5.1.2 生物技術 158
5.1.3 耕作技術 158
5.2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術效應 160
5.2.1 研究方法 160
5.2.2 調水效應 164
5.2.3 保土效應 166
5.2.4 提高土壤肥力 168
5.2.5 維持生物多樣性 174
5.2.6 固碳 175
5.3 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 176
5.3.1 坡耕地坡面生態梯化模式 177
5.3.2 生態路溝水系重塑模式 183
5.3.3 水土保持植生工程模式 186
參考文獻 191
第6章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 192
6.1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概況 192
6.1.1 果園帶狀生草技術 192
6.1.2 果園套種技術 192
6.1.3 果園梯田技術 193
6.2 果園水土保持技術效應 193
6.2.1 研究方法 193
6.2.2 調水效應 194
6.2.3 保土效應 195
6.2.4 提高土壤肥力 196
6.2.5 維持生物多樣性 199
6.2.6 固碳 200
6.3 果園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優化模式 200
6.3.1 果園坡面生態梯化模式 201
6.3.2 果園林下復合經營模式 201
6.3.3 水土保持雨水集蓄工程 204
6.4 流域水土保持徑流泥沙調控技術體系 208
6.4.1 理念與原理 208
6.4.2 技術體系構建 208
參考文獻 212
第7章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213
7.1 林下水土流失概況 213
7.1.1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現狀 213
7.1.2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成因 214
7.1.3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研究進展 215
7.2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16
7.2.1 材料與方法 216
7.2.2 花崗巖侵蝕區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21
7.2.3 第四紀紅土侵蝕區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規律 225
7.3 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及效應 229
7.3.1 林下植被恢復的主要限制因素 229
7.3.2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232
7.3.3 花崗巖侵蝕區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應 233
7.3.4 第四紀紅土侵蝕區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應 235
參考文獻 237
第8章 崩崗侵蝕防控技術與模式 239
8.1 概況 239
8.1.1 崩崗侵蝕分布特征 239
8.1.2 崩崗侵蝕危害 239
8.1.3 崩崗侵蝕防控技術與模式的演化 240
8.2 崩崗侵蝕影響因素 243
8.2.1 材料與方法 243
8.2.2 氣候 245
8.2.3 土壤 246
8.2.4 地形地貌 259
8.3 崩崗侵蝕防控關鍵技術 262
8.3.1 工程措施 262
8.3.2 植物措施 266
8.3.3 化學措施 272
8.4 崩崗侵蝕綜合防控模式 276
8.4.1 生態恢復型 276
8.4.2 經濟開發型 278
參考文獻 280
第9章 稀土礦跡地水土流失治理技術 281
9.1 概況 281
9.1.1 礦跡地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素 281
9.1.2 礦跡地水土流失治理技術概況 285
9.2 稀土礦跡地坡面土壤侵蝕規律 287
9.2.1 材料與方法 287
9.2.2 水動力學特征 291
9.2.3 產流特征 292
9.2.4 產沙特征 295
9.2.5 坡面侵蝕產沙動力機制 298
9.3 覆蓋對稀土礦跡地坡面產流、產沙的影響 299
9.3.1 材料與方法 299
9.3.2 產流特征 300
9.3.3 產沙特征 302
9.4 礦跡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益評價 305
9.4.1 工程措施 305
9.4.2 林草措施 306
參考文獻 314
第10章 鄱陽湖濱湖沙地治理技術 317
10.1 沙地風力侵蝕規律 318
10.1.1 沙粒運動形式及監測設備 318
10.1.2 風力侵蝕規律 320
10.2 沙地植物群落特征 322
10.2.1 研究方法 322
10.2.2 植物科屬組成及地理成分 323
10.2.3 沙地植物多樣性特征 328
10.3 沙地治理技術 332
10.3.1 材料與方法 332
10.3.2 植物配置措施試驗 334
10.3.3 沙障工程試驗 338
10.3.4 沙地綜合治理技術及效益 343
參考文獻 347
第11章 堤防邊坡植草防護技術 349
11.1 堤防植被及土壤種子庫 349
11.1.1 材料與方法 349
11.1.2 堤防植物多樣性特征 351
11.1.3 堤防土壤種子庫特征 354
11.1.4 堤防植物多樣性與土壤種子庫的關系 355
11.2 堤防護坡草種遴選 355
11.2.1 材料與方法 356
11.2.2 植株高度 357
11.2.3 覆蓋度 357
11.2.4 優勢草本 358
11.3 假儉草莖段繁殖技術 359
11.3.1 材料與方法 360
11.3.2 莖段生根 364
11.3.3 地表覆蓋 367
11.3.4 水肥管理 369
11.3.5 莖段撒播 371
11.4 植草護坡關鍵技術 373
11.4.1 邊坡整治 373
11.4.2 高效建植 374
11.4.3 控高除雜 375
11.4.4 后期養護 378
11.5 植草護坡效益評價 378
11.5.1 材料與方法 378
11.5.2 水土保持效益 382
11.5.3 邊坡穩定性 387
參考文獻 389
第12章 典型區域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評估 391
12.1 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沙效應 391
12.1.1 研究方法 391
12.1.2 徑流泥沙調控和面源污染防治效應 393
12.1.3 “水土保持措施—徑流泥沙—水體氮磷”關系模型 398
12.2 區域水土流失動態變化 407
12.2.1 水土流失評價模型各因子值獲取 407
12.2.2 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及主控因子 427
12.3 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綜合效益評估 433
12.3.1 生態效益 433
12.3.2 經濟效益 436
12.3.3 社會效益 441
參考文獻 445
第13章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47
13.1 示范總體情況 447
13.2 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48
13.2.1 德安示范區 448
13.2.2 余江示范區 449
13.2.3 進賢示范區 450
13.2.4 高安示范區 452
13.3 果園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53
13.3.1 德安示范區 453
13.3.2 泰和示范區 456
13.3.3 贛縣示范區 457
13.3.4 南康示范區 458
13.3.5 寧都示范區 460
13.4 林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61
13.4.1 于都示范區 461
13.4.2 泰和示范區 462
13.5 崩崗侵蝕綜合治理示范 462
13.5.1 贛縣示范區 462
13.5.2 修水示范區 468
13.5.3 于都示范區 473
13.6 稀土礦跡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 474
13.6.1 尋烏縣雙茶亭礦跡地 475
13.6.2 贛縣陽埠稀土礦跡地 476
13.6.3 寧都縣稀土礦跡地 478
13.7 沙地綜合治理示范 478
13.7.1 都昌示范區 478
13.7.2 星子示范區 481
13.8 堤防植草護坡示范 482
13.8.1 新建廿四聯圩 482
13.8.2 樟樹肖江堤 483
13.8.3 余干信瑞聯圩 483
13.8.4 彭澤棉船洲 485
13.8.5 永修九合聯圩 485
13.8.6 萬年中洲圩 486
附表 488
附表1 科名拉丁名 488
附表2 屬名拉丁名 489
附表3 種名拉丁名 489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