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38427
- 條形碼:9787030638427 ; 978-7-03-063842-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 本書特色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基于系統觀的視角,綜合運用政策文本分析、文獻資料分析、問卷調查研究、半結構化訪談以及系統分析與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以產學研合作理論、集成創新理論、知識轉移理論以及知識產權管理理論為邏輯起點,分析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聯動協作模式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一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情境下的適用性;建立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創新的參與模型;探討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對產業聯盟創新系統全過程參與的作用機理;并從正式控制與非正式約束的角度提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新模式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與操作要點!懂a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進行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系統觀的視角, 綜合運用政策文本分析、文獻資料分析、問卷調查研究、半結構化訪談以及系統分析與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 以產學研合作理論、集成創新理論、知識轉移理論以及知識產權管理理論為邏輯起點, 分析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聯動協作模式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一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情境下的適用性 ; 建立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創新的參與模型 ; 探討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對產業聯盟創新系統全過程參與的作用機理 ; 并從正式控制與非正式約束的角度提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新模式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與操作要點。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 目錄
目錄**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義 4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41.2.1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相關研究 41.2.2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轉移與知識產權的相關研究 81.2.3 關于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工作實踐與相關研究 101.3 研究方法與可能的貢獻 121.3.1 研究方法 121.3.2 可能的貢獻 13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 142.1 產學研合作理論 142.1.1 產學研合作之通說 142.1.2 傳統產學研理論之不足 152.1.3 產學研合作的三螺旋理論 152.2 集成創新理論 162.2.1 集成創新理論:緣起 162.2.2 集成創新理論:突破 172.2.3 集成創新的概念內涵:狹義與廣義 182.3 知識轉移理論 192.3.1 知識轉移的概念內涵與相關研究 192.3.2 隱性知識轉移的概念與條件 202.3.3 知識吸收能力與知識轉移引發的風險 202.4 知識產權管理的基礎理論 212.4.1 知識產權管理的概念 212.4.2 知識產權管理的對象 232.4.3 對知識產權管理概念與對象的再認識 23第三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現狀分析 253.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概念、特征與發展 253.1.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概念、建設意義與特征 253.1.2 國外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 283.1.3 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 293.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創新的知識產權風險 333.2.1 機會主義行為 333.2.2 隱性知識轉移 343.2.3 合約不完備性 343.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之現狀與問題:以云南省為例 353.3.1 云南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情況分析 353.3.2 云南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情況分析 38第四章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概念內涵與作用機理 434.1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概念辨析 434.1.1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概念 434.1.2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與知識產權管理 454.1.3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與產業知識產權聯盟 464.2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特征分析 474.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484.3.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可行性 484.3.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必要性 484.4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作用機理 514.4.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內容 514.4.2 知識產權集群管理促進產業聯盟創新的作用機制 544.4.3 產業聯盟創新系統中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參與過程分析 56第五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頂層設計 585.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目標定位與原則 585.1.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目標定位 585.1.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原則 595.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一體兩翼” 615.2.1 系統觀視角下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 615.2.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一體中心” 635.2.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兩翼輔助” 645.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要點 655.3.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保護、共享與利益分配 655.3.2 基于SWOT分析法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戰略制定 695.3.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分析評議 725.3.4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利集中管理 75第六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機制安排 786.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機構設置 786.1.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組織架構 786.1.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機構與人員設置 796.1.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職能分配 816.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制度安排 826.2.1 基于契約的正式控制和基于關系的社會控制 826.2.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契約控制的必要性 836.2.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 856.2.4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辦法》的結構、要點及范本示例 856.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非正式約束 896.3.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非正式制度規約的必要性 896.3.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非正式制度約束的形式 916.4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文化建設 936.4.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積極效用 936.4.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路徑設計 94第七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基礎建設 967.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信息化管理 967.1.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信息化管理的優勢 967.1.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原則 977.1.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987.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平臺建設 987.2.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平臺功能模塊 997.2.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平臺模塊設計 1007.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專家庫建設 1017.3.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專家庫建設的必要性 1027.3.2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專家庫入選資格 1027.3.3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專家庫建設要點 103第八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的政策建議 1048.1 政府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中的職能 1048.1.1 適度介入與間接參與:政府對產業聯盟知識產權管理的原則 1048.1.2 引導、支持、服務和保障:產業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中的政府作用 1058.1.3 供給、需求與環境:推動產業聯盟知識產權工作的政策工具 1078.2 產業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現行政策之不足 1088.2.1 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有關的現行政策 1088.2.2 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有關的現行政策評析 1108.3 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創新的知識產權政策建議 1128.3.1 規范知識產權政策體系 1128.3.2 優化知識產權服務職能 1138.3.3 使用多樣化的政策工具 1148.3.4 規制產業聯盟壟斷行為 1148.3.5 加強政策協同性與集成度 1158.3.6 開展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試點 115第九章 結語 117參考文獻 119附錄 123后記 132
展開全部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
楊靜,女,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學士、法學碩士、同濟大學法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系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與政策,在《中國軟科學》《現代法學》《科學學研究》《知識產權》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自由貿易協定知識產權條款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以及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等多個課題。入選“全國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全國涉外律師領軍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云南省知識產權領軍人才”等。應邀參加國家《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綱要(2020-2035)》制定研究工作:博士學位論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話語與秩序研究》獲得2016年度全國知識產權類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