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49340
- 條形碼:9787104049340 ; 978-7-104-04934-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本書特色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一書詳細記錄了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的戲緣之起、戲品之承、戲運之轉、戲人之合,兩位柳子戲名家的一生的從藝經歷通過《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詳盡的反映出來,同時《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還記錄了黃遵憲和李艷珍身邊的柳子戲名家們。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記錄了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的戲緣之起、戲品之承、戲運之轉、戲人之合, 兩位柳子戲名家的一生的從藝經歷通過本書詳盡的反映出來, 同時本書還記錄了黃遵憲和李艷珍身邊的柳子戲名家們。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目錄
一、戲緣之起
小戲迷的養成
愛畫畫的頑童
上學、改名、識字
練就一身武功
“玩友”出身的柳子戲小演員
二、戲品之承
成為職業劇團一員
從小角到大角
“尚之四是我的導師”
老藝人資歷新演員思想
三、戲運之轉
轉折之端倪
“要在喉嚨里找孫安”
孫猴終于變成了孫安
一份履歷表
四、戲人之合
“演了一輩子傻戲,傻演了一輩子戲”
并非只有“孫安”
傳承,需要擔當和勇氣
離不開的柳子戲
【下篇】李艷珍:氍毹之上,練就成一代紅伶
一、時也運也
“李家大門的小姐”
天性活潑的女孩
受不了,就逃走
“真有出息,當了戲子”
二、新芽初綻
邊學、邊練、邊演
小演員,挑大梁
難為了小孫妻
好一臺《玩會跳船》
三、戲釅人清
博采眾長,化為己用
從“駕著兩船進京”到一曲千古“琵琶”
臺下“驕嬌二氣”,臺上“巾幗”豪氣
“艷珍啊,你除了演戲還會啥?”
四、續韻延香
培養傳人,是一份責任
因材施教,傾心授徒
心目中的傳承與傳承行動
心系氍毹,情牽東柳
【余篇】他們:身邊的柳子戲名家
一、同事與搭檔
幾十年同臺,幾十年“孫安”共進退
黃遵憲眼中的李艷珍
“問問黃老師吧,他應該知道”
二、采訪印象(代后記)
和黃老師聊天
到李老師家串門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節選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一、戲緣之起 1945年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里,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年,對于柳子戲名家黃遵憲來說,則還有著一層更深刻的個人記憶。這個與清朝改革派詩人,同時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同名的農家子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與柳子戲結下了一生的情緣。而他開始學習和演出柳子戲的緣起,又和當時抗戰勝利的時代背景有著一定關聯! ∵@一年,黃遵憲的家鄉——位于山東菏澤境內的鄆城縣黃崗村,與整個中華民族一起,共同沉浸在打敗日本鬼子的喜悅中。當地百姓頻頻以他們熱愛的戲曲形式表達著喜悅之情。意猶未盡處,幾位曾經在柳子戲科班教過戲的藝人與村里會戲的長者們共同組織了一個“玩友會”,每晚教授村里的孩子們演唱柳子戲,當時只有13歲的黃遵憲,就是這些學戲孩子中的一員。一間普通的民房,每晚不過兩小時左右的自由學唱,不知給予了多少人戲曲的滋養。而黃崗村、鄆城縣,乃至整個魯西南地區“戲曲之鄉”的沃土,其實早已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于有意無意地熏陶間,熟悉了戲曲、愛上了戲曲,甚至將戲曲的基因滲透進骨子里。 小戲迷的養成 1932年6月13日,陰歷五月初十,黃遵憲出生在黃崗村。這個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內的村莊與周邊眾多村莊一起,形成了覆蓋魯西南地區的“戲窩子”。20世紀30年代,柳子戲是這里的一個主要流行劇種,科班和戲班的演出極為普遍。具有古老血統的柳子戲是山東省內流行的幾個弦索聲腔戲曲劇種之一,它既有著藝術上的獨特性——比如民間將其與同屬于弦索聲腔系統劇種的羅子戲所作的區別,就被概括為“粗羅子、細柳子”,同時它又同諸多地方戲曲劇種一樣,經過多年在民間的流傳,積累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生活情趣! 狞S遵憲記事起,看戲就是他童年生活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四五歲時,他就經常跟隨父親到距離黃崗村不遠的姥姥家于廟村看戲。當時于廟村的演戲活動中柳子戲并非主流,而是經常匯聚了幾個村莊的棗梆戲班,因此黃遵憲初識戲曲,是從棗梆開始的! ≌f起被當地人叫作“□(讀作zhao)戲”或“本地□”的棗梆,黃遵憲還記得有關這個“信”字的傳說:由于棗梆是屬于梆子聲腔系統的一個劇種,山東的梆子腔又是從山陜一帶經河南傳來的,因此當地人就以山西人為題,自創了一個人字旁,右邊寫作上山下西的□字。同時還根據民間稱呼山東人“侉子”中的kua音,自創了一個人字旁,右邊寫作上山下東的亻崠字。除此之外,這兩個自造字,還與一個來自山東民間的孔子“軼事”有關。這個故事大致是說,山東人以本地出了孔子這樣一位至圣賢人為傲,所以總是在“夸子”,為了突出山東老鄉這一概念,就有了代表山東人的“亻崠”字;后來孔子到了山西,并沒有得到所有山西人的歡迎,但有一部分人懷著對孔子的敬佩很想見到他,于是因這些熱心尋找孔子的山西人,又造出了一個“□”字;再以后,遍尋孔子不見的山西人一路尋找到江南。江南人卻有意隱瞞,說孔子沒到過此地,所以江南人就得到了一個“瞞子”的稱呼,也就是北方人對南方人的戲稱“蠻子”。由黃遵憲講述的這段民間傳聞,并沒有一些俗語稱呼中將山東人稱為“侉子”,把南方人叫作“蠻子”的認知上的貶義,反而有著與孔子同鄉的驕傲。同時這一傳聞還以自造的指代山西人的“□”字,明示了梆子這一山東外來融合劇種的源頭之地。而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本地□”或者“□戲”作為劇種名稱還曾多次出現在有關山東地方戲曲的記錄中,甚至在1954年舉辦山東省**屆戲曲演出觀摩大會期間,棗梆劇種依然是以“本地□”之名參加演出! ↑S遵憲關于戲曲的*初記憶無疑是被棗梆開啟的,時過80年,他依然清楚地記得自己幼年時看過的一些棗梆戲,印象比較深的有《天波樓》《徐龍鍘子》《三開膛》《蝴蝶杯》等傳統戲。其中《天波樓》和《蝴蝶杯》屬于比較典型的地方戲曲傳統劇目,在民間流傳很廣!缎忑堝幾印泛髞碛闪討蜓莩鲞^,《三開膛》則是一出“彩戲”,明顯帶有舊時代的痕跡。如今,棗梆依然是黃遵憲比較喜愛的一個劇種,但是相比之下,從很小年紀起,他的*愛就非柳子戲莫屬! ↑S遵憲似乎對柳子戲有著天生的熟悉。他的老輩中,玩友出身的三爺爺就是唱柳子戲花臉的,并且曾以擅演《雙龍關》中的洪龍聞名一方。黃遵憲年少時,黃崗村雖然沒有固定的柳子戲科班,卻匯集了不少玩友。這些玩友平時是普通農民,只是因為喜歡唱戲,又會唱幾支柳子戲曲牌,便常在有機會時登臺一聚…… ……
戲緣人生:柳子戲名家黃遵憲和李艷珍 作者簡介
孫海翔,女,1969年出生于北京市,滿族。1991年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到山東省藝術研究所《戲劇叢刊》社擔任編輯并從事戲劇戲曲理論研究及評論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