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11957
- 條形碼:9787521811957 ; 978-7-5218-1195-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 本書特色
中國依靠要素投入與需求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受到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制約。未來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將成為必然和*選擇。
本書將從中國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所導致的要素市場扭曲出發,深入到微觀企業決策行為分析,構建了用于解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理論模型,解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低的形成機理。在所構建的理論模型框架下,使用大樣本微觀企業數據,克服了一系列數據處理與測量方面的問題,并識別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微觀渠道。在全要生產率分解結果的基礎上,定量測算了中國制造業部門潛在的全要素生產率損失。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 內容簡介
中國依靠要素投入與需求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受到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制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將是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 針對中國當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低的現實問題,《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在異質性企業壟斷競爭分析框架下,引入要素市場扭曲與企業研發創新決策,刻畫了轉型期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決定的微觀機理,通過基于制造業微觀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識別了制造業生產率增長的微觀渠道,并測算了要素錯配引致的全要素生產率損失。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的目標讀者群是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創新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學生、研究人員與政策制定者。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旨在理解中國當前全要素生產率低的形成原因,為中國當前所倡導的要素市場化改革、企業創新激勵以及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經濟轉型,提供理論依據與決策支持。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 目錄
1.1 問題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 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2章 相關理論與方法的文獻綜述
2.1 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企業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
2.2 資源錯配視角下的全要素生產率
2.3 全要素生產率的加總與分解
2.4 中國要素錯配與生產率相關研究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要素錯配、企業研發決策與生產率損失的理論模型
3.1 理論模型設定
3.2 企業的決策行為分析
3.3 一般均衡模型求解
3.4 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微觀機理分析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全要素生產率加總與分解的實證研究
4.1 基于微觀數據的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方法
4.2 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方法的改進
4.3 全要素生產率的加總與分解
4.4 理論模型的進一步檢驗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要素錯配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損失測算
5.1 測算依據與思路
5.2 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測算方法
5.3 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測算結果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政策含義
6.3 研究展望
附錄A 行業代碼與名稱對應表
附錄B 勞動與資本產出彈性的估計結果
參考文獻
中國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的形成機理與測算 作者簡介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講師,澳大利亞政府資助“奮進研究基金”(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 獲得者、昆士蘭大學訪問學者,大連理工大學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與分解、要素錯配與全要素生產率損失測算、創新融資與創新激勵政策有效性評估。目前在《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Energy Policy》、《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等國際高水平SSCI期刊,以及《中國軟科學》、《科研管理》、《研究與發展管理》、《國際貿易問題》等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