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自然與道德古代永州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43693
- 條形碼:9787112243693 ; 978-7-112-2436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與道德古代永州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闡述地方城市中“自然之境”營造的八種原則與方法,“郊野自然”的人居場所及其開發中的郊野勝地、地方八景等規劃設計理論,“道德之境”的基本結構及各功能層次與場所要素的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并總結“三個傳統”的作用機制、主導群體及相關規劃設計理論。
自然與道德古代永州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目錄
摘要
“人居環境科學叢書”緣起
序
章 自然與道德:古代人居規劃設計的核心價值
1.1 研究緣起:尋找“被忽視的”地方城市規劃設計傳統
1.2 基本概念與研究對象
1.2.1 中國古代的“人居環境”觀念
1.2.2 “地方城市”與地方人居環境
1.2.3 中國古代的“規劃設計
1.3 從古代人居環境的理想談起:基于三個文本的考察
1.3.1 邊疆城邑:晁錯的理想人居
1.3.2 桃花源:陶淵明的理想人居
1.3.3 八愚宅園:柳宗元的理想人居
1.3.4 三個文本的差異與共性
1.4 古代地方城市規劃設計的本質
1.4.1 規劃設計的基礎和參照:自然環境
1.4.2 規劃設計的內在需求:人間秩序
1.4.3 規劃設計的核心價值:“自然”與“道德
1.5 “自然之境”與“道德之境”:規劃設計研究的一種視角
1.5.1 “自然之境
1.5.2 “道德之境
1.5.3 “自然之境”與“道德之境”的關系
1.6 研究案例、方法與框架
1.6.1 研究案例:永州地區的一般性與特殊性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第2章 永州地區人居歷史演進與特征
2.1 永州地區概況及自然地理環境
2.2 永州地區人居演進歷程
2.2.1 行政建制變遷
2.2.2 城市選址營建歷程
2.2.3 人居發展大勢
2.3 永州地區自然與人文特征對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與挑戰
2.3.1 自然環境:發展出緊密結合自然的規劃設計方法
2.3.2 族群關系:對城市防御與文教提出更高要求
2.3.3 文化傳統:重視道德環境、文教設施的規劃經營
2.3.4 貶謫之區:唐宋貶官對早期人居開發作出重要貢獻
第3章 “自然之境”的規劃設計:人工嵌入自然
3.1 形勝評價:城市選址的山水體察
3.1.1 “形勝”與形勝評價
3.1.2 水抱:二水交匯,凸岸為佳
3.1.3 山環:高山為屏,橫嶺周環
3.1.4 高阜為基:城倚高阜,山麓為基
3.2 相土嘗水:城市選址的技術方法
3.3 因土興利:城市生長基點確立
3.3.1 山麓生長:以零陵為例
3.3.2 “因土興利”的規劃理論
3.4 .依險設防:城市空間邊界劃定
3.4.1 因山為城
3.4.2 憑溪為阻
3.5 隨形就勢:城市功能組織布局
3.6 鎮應向避:城市空間朝向選擇
3.6.1 “鎮”
3.6.2 “應”
3.6.3 “向”
3.6.4 “避”
3.7 裁成損益:人工與自然的均衡修補
3.7.1 “補勢”與補勢建筑
3.7.2 以人工閣塔補山川之缺
3.8 穿插游走:人工與自然的節奏把控
第4章 郊野自然的規劃設計:郊野人居開發
4.1 郊野自然中的人居功能與典型場所
4.1.1 “祀”與壇壝
4.1.2 “修”與寺觀
4.1.3 “學”與書院
4.1.4 “居”與別業
4.1.5 “游”與風景
4.2 “郊野勝地”:郊野自然中的集中開發
4.2.1 “郊野勝地”的空間特征
4.2.2 “郊野勝地”的整體規劃:以寧遠四郊為例
4.2.3 “郊野勝地”的持續更新:以祁陽浯溪為例
4.3 “地方八景”:風景評價與體系規劃
4.3.1 景、境與“八景
4.3.2 永州地區府縣“八景”的構成、分布與形成
4.3.3 “地方八景”與城市風景體系規劃
第5章 “道德之境”的規劃設計:人工秩序建構
5.1 “道德之境”的功能層次與空間要素
5.2 行為規范層次
5.2.1 城池與城門:行為約束的空間邊界
5.2.2 譙樓:行為約束的時間中心
5.3 道德宣教層次
5.3.1 學宮文廟:學校教育的中心
5.3.2 署前廣場:社會宣教的中心
5.4 旌表紀念層次
5.4.1 申明/旌善亭:旌表網絡的中心
5.4.2 牌坊:旌表網絡的節點
5.4.3 教化性祠:旌表與信仰的雙重場所
5.5 信仰保障層次
5.5.1 三壇:官方信仰保障體系的邊界
5.5.2 城隍廟:官方信仰保障體系的中心
5.5.3 其他官方保障性壇廟
5.6 慈善救濟層次
5.7 “道德之境”的空間秩序組織
5.7.1 中心定基
5.7.2 朝對軸線
5.7.3 高下控制
5.7.4 方位布局
5.7.5 重復強調
5.7.6 組合疊加
5.8 “道德之境”中的文字環境
5.8.1 城門匾額與道德教化
5.8.2 牌坊書額與道德教化
5.8.3 風景品題與道德教化
第6章 地方城市規劃設計的“三個傳統
6.1 官方傳統:官方法規體系的規劃設計引導與控制
6.1.1 《唐令》中的規劃設計規定
6.1.2 《明典》中的規劃設計規定
6.1.3 “官方傳統”的實際影響:以永州地區為例
6.2 民間傳統:地理先生、民間工匠的規劃設計實踐
6.2.1 地理先生的規劃設計實踐
6.2.2 民間工匠的規劃設計實踐
6.3 士人傳統:循吏、文人的規劃設計創造
6.3.1 “循吏”的規劃設計實踐
6.3.2 “文人”的規劃設計實踐與理論建樹
第7章 結論與啟示
7.1 “自然
展開全部
自然與道德古代永州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作者簡介
孫詩萌,1982年10月生于北京。城鄉規劃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助理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SPURS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歷史城市保護與更新、地區建筑學。
書友推薦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