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0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03040
- 條形碼:9787571103040 ; 978-7-5711-0304-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02 本書特色
《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共15篇文章,包括“專稿”“講座”“專題”“論文”和“書評”5個部分。每個欄目的文章自成一體,且相得益彰。
“專稿”部分的文章是德國學者臘碧士撰寫的《歐亞知識遷移還是歐亞知識交流——以書寫材料出現以前的歷史為例》。該文采用大量的歷史資料、考古發現和現代科學研究的數據,從人員和馴養動物寫到谷物、酒類及釀造技術、礦物、寶石、棉花、茶葉、水果和蔬菜等諸多方面,*終得出結論說,歐亞間進行的不是知識遷移,而是知識交流,而且這一活動*遲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
“講座”的*篇《如何合理地看待歷史的發展》,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陳志強就歷史學家吳于廑先生的重要學術成果深入淺出地進行討論,不但肯定了吳先生的貢獻,而且指出了其由于時代原因而導致的疏漏,如生態和環境因素對游牧世界的影響。第二篇《漢語的近代演進與日語》,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沈國威講了西方語言對日語詞匯的影響,以及1890年之后日語對漢語詞匯的影響。《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共15篇文章,包括“專稿”“講座”“專題”“論文”和“書評”5個部分。每個欄目的文章自成一體,且相得益彰。
“專稿”部分的文章是德國學者臘碧士撰寫的《歐亞知識遷移還是歐亞知識交流——以書寫材料出現以前的歷史為例》。該文采用大量的歷史資料、考古發現和現代科學研究的數據,從人員和馴養動物寫到谷物、酒類及釀造技術、礦物、寶石、棉花、茶葉、水果和蔬菜等諸多方面,*終得出結論說,歐亞間進行的不是知識遷移,而是知識交流,而且這一活動*遲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
“講座”的*篇《如何合理地看待歷史的發展》,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陳志強就歷史學家吳于廑先生的重要學術成果深入淺出地進行討論,不但肯定了吳先生的貢獻,而且指出了其由于時代原因而導致的疏漏,如生態和環境因素對游牧世界的影響。第二篇《漢語的近代演進與日語》,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沈國威講了西方語言對日語詞匯的影響,以及1890年之后日語對漢語詞匯的影響。
“專題”“鳩摩羅什與與東亞知識的遷移”有三篇文章,分別研究早期漢譯佛經譯者權的問題、鳩摩羅什譯經中的印度星占知識和鳩摩羅什《十誦律》的從師人物。
“論文”部分,《全球史:中國與絲綢之路上的音樂》,德國學者漢克杰以琴弓的發明與傳播以及我國隋唐時期對西域音樂的吸收為例,展現絲綢之路特別是中亞地區對于音樂史研究的意義。德國學者戴默爾的《現代早期歐洲視野下的儒學》,以歐洲現代早期對儒學的認識為出發點,綜述了歐洲神學、哲學界人士關于儒學的爭論,以證明在歐洲現代早期儒學在歐洲道德與政治哲學語境中的重要地位。19世紀中期,中國和德國都處于轉型期,中國從開始了解西方到對列強開放,德國逐漸走向統一并向海外顯示實力。德國學者培高德的《全球視野下19世紀的中國和德國》論述了這一時期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書評”部分有六篇文章,其中包括該刊主編李雪濤評沈國威新著《嚴復與科學》的文章。該文認為,沈的著作摒棄了對嚴復譯文的詞匯和文本的孤立的分析,而是將它放在嚴復的科學思想的形成這一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實屬一大創新。這六篇文章均以“全球史”的視野,審視歷史的思想或書寫。
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02 內容簡介
跟以往分裂來研究世界各個部分以及不同領域的世界史相比,全球史研究打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以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歷史現象為研究對象。全球史學科的觀念,同時也打破了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之間的學科界限,從而將中國史納入全球史之中進行研究。
全球史與中國:第二輯:02 目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