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shù)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51438
- 條形碼:9787303251438 ; 978-7-303-2514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本書特色
本書以作者的采訪為基礎,從資深地理學家的傳記切入,從跨學科的視角,重溫了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精神變遷,審視了人類是如何轉向自然科學、神學和神話等來構建地球作為人類家園的愿景,以及 如何為了人類福祉而開發(fā)地球的。本書對于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指導,緩和現(xiàn)代社會人地關系的緊張沖突具有深遠的啟示價值; 是一本理解地理學作為人文精神表現(xiàn)形式的理想的入門書。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采訪為基礎, 從資深地理學家的傳記切入, 從跨學科的視角, 重溫了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精神變遷, 審視了人類是如何轉向自然科學、神學和神話等來構建地球作為人類家園的愿景, 以及如何為了人類福祉而開發(fā)地球的。本書對于與人文主義精神為指導, 緩和現(xiàn)代社會人地關系的緊張沖突具有深遠的啟示價值等。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目錄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相關資料
人文地理學為何?由于當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普及,中國人普遍知道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但是許多人并不了解,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文地理學發(fā)展歷史并不長,它是在 19世紀近代地理學出現(xiàn)之后,方出現(xiàn)的一個學科領域或學科分支。人文地理學主要分析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空間特征、空間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例如,分析某個地方可以發(fā)展何種農業(yè)類型,哪里的村莊可以變?yōu)榇蟪鞘校瑲v史文化保護區(qū)范圍要劃多大,一些國家為何要建立聯(lián)盟等。世界上不只是地理學家關注空間和區(qū)域問題。例如,著名歷史學家 I.沃勒斯坦在其巨著《現(xiàn)代世界體系》中,就提到了不同時期區(qū)域發(fā)展的空間格局;著名社會學家 A.吉登斯也強調空間和地理這兩個概念的重要性。
早期,一批中國學者將西方人文地理學引入中國。在國家圖書館藏書目錄中能查到的*早的、漢語的人文地理學著作是張其昀先生編寫的《人生地理教科書》,由商務印書館在 1926 年出版;*早的漢譯人文地理學著作大概是法國 Jean Brunhes的《人生地理學》。Jean Brunhes*早有多種譯法,如白呂納、布留諾、白菱漢,今天中國學者多采用*種譯法。白呂納是法國維達爾學派的核心人物。《人生地理學》由世界書局在 1933年出版,譯者是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地理系的諶亞達先生。
20世紀前半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心在歐洲大陸,德國和法國是重要的學術基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心逐漸轉移到英美。西方人文地理學在質疑和自我反思中不斷前行,發(fā)展出豐富的學術概念和彼此補充的學術流派。不過,自 20世紀 50年代初到 20世紀 70年代末,中國大陸的人文地理學發(fā)展只有“經濟地理學一花獨放”。這是因為有些學者意識到,世界上沒有客觀的人文地理學知識和理論,而西方人文地理學大多是為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服務的,因此不必學習之。中國大陸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也沒有為人文地理學提供相應的發(fā)展空間。許多留學歸來的人文地理學者不是轉行,就是緘默。感謝改革開放,它給了人文地理學新的發(fā)展機遇。李旭旦先生 1978年率先倡導復興人文地理學,使其在中國大陸獲得了為社會主義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的機會。多年后人們發(fā)現(xiàn),李旭旦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默默關注著國外人文地理學的進展。 1976年人文主義地理學的開山之篇《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在美國發(fā)表后,李旭旦先生就積極學習并把它翻譯了出來。 2005年,南京師范大學的湯茂林教授整理、補譯了李旭旦先生的譯稿,并加以發(fā)表。
人文主義地理學與經驗—實證主義地理學、結構主義地理學等,同屬于人文地理學的流派。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是:盡管人們?yōu)榱瞬煌哪康模鞒至觯侨宋牡乩韺W研究者可以把握的是,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具有相互理解和溝通的共同本性。
啟動“人文地理學譯叢”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對中國大陸地理學發(fā)展的重要貢獻。國內目前尚未有相似的譯叢,只有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當代地理科學譯叢”包含一些人文地理學譯作。其中一些譯作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4年的春天,北師大出版社的胡廷蘭編輯找到我,商議啟動這套譯叢。她為了節(jié)省我的時間,約好在我上課的教八樓門口見面。教八樓前有北師大校園中*精巧的花園。那天早上,她從東邊步入花園,青春的身影映在逆光中,格外美麗。一年后,她因病去世。我對她生病的事情竟毫不知情,以致沒能與她*后告別。后來,出版社的譚徐鋒先生、宋旭景女士、尹衛(wèi)霞女士先后接替此譯叢的工作。本套叢書的譯者多為我的同仁、學生,他們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令我敬佩。
譯叢*早的名字是“人文主義地理學譯叢”,僅僅囊括人文主義地理學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當初,我聯(lián)系了國際上人文主義地理學的代表人物段義孚( Yi-Fu Tuan)、布蒂默( Anne Buttimer)、萊( David Ley)、賽明思(Marwyn S. Samuels)、雷爾夫(Edward C. Relph)、西蒙(David Seamon)等,這些學者都推薦了自己的代表作。后來,為了能持續(xù)出版,譯叢更名為“人文地理學譯叢”。本譯叢包括的著作觀點紛呈,讀者可以細細品讀,從中感受人文地理學觀點的碰撞。人文地理學正是在這樣的學術碰撞中,不斷發(fā)展著。
周尚意
2019年深秋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 作者簡介
安•布蒂默,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地理學榮譽教授。曾任美國地理學家協(xié)會理事,國際地理聯(lián)合會主席。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