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苴卻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186552
- 條形碼:9787222186552 ; 978-7-222-1865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苴卻記 本書特色
書稿是作者四五年來在《彝族文學》《金沙江文藝》《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學作品的集結。全書共分“苴卻鉤沉”“苴卻風聞”“在苴卻記”“出苴卻記”和“苴卻后記”五輯,四十三篇。每一篇都有著非凡的一面,如《洞穴里的村莊》《打米嘎列的炊煙》《灰壩崖畫》《金馬碧雞故地考辨》等篇,可看出作者深深地愛著腳下的土地,在歷史和現實中,認識家鄉,認識紅土地,認識自己。每一篇的文字簡潔細膩,真情流露溢于言表。
苴卻記 內容簡介
《苴卻記》分為“苴卻鉤沉”“苴卻風聞”“在苴卻記”“出苴卻記”和“苴卻后記”五輯,凡43篇。這些作品的篇幅長短不一,長的兩三萬字,短的四五百字,都是近四五年來在報紙書刊上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這些散兵集結,是一種結束,也是另一種開始。
苴卻記 目錄
洞穴里的村莊
打米嘎列的炊煙
灰壩巖畫
金馬碧雞故地考辨
武侯問路此南征
探尋苴卻*古老的縣城
從微州到伽毗館
苴卻簧學廟四百年記
仁者張迎芳
苴卻的背影
苴苴的云彩
第二輯 苴卻風聞
風聞三則
風吹過火把
偷哥
猛虎坪子
沈家坪
阿爾卑斯彝族
第三輯 在苴卻記
苴卻小記
苴苴異俗記
爬百草嶺記
好一汪清柔碧水
熱水塘
謝臘班三界
漏天
賽裝去喲
繡娘村的繡花節
打板栗
猴子
第四輯 出苴卻記
雁塔之春
千年華竹
香河鹽影
走進呂交城
不虛雙柏行
和于堅在通海
河口
落恐山記
第五輯 苴卻后記
情悟天鈞
——“永仁文學叢書(2013)”后記
春風又綠
——“永仁文學叢書(2014)”后記
苴卻鉤沉
——2015年永仁文學作品集《古道鉤沉話苴卻》后記
不拔的老張
——《乍石地名考釋》序
苔花綻放
——2016年永仁本土作者文學作品集《苔花》后記
陽光照耀
——《文化楚雄·永仁》后記
苔花點點
——2018年永仁本土作者文學作品集《苔花續編》啟范
后記
苴卻記 節選
《苴卻記》: 洞穴里的村莊 知道永仁有個大石門,是在永仁在了20年以后的事情。在閑散的羊群后面,在莖葉精壯的苞谷地邊,在新修的鄉間公路上奔馳的汽車里,看大石門村必須俯視。那天,天空萬里無云,陽光鋪天蓋地,我**次見到大石門村這樣的村莊,恍若天外來客。 這是一個位于地面以下的村莊,鍥而不舍的流水硬生生把地面切割開來,切出一條叫作江底河的河流。在大石門,江底河河道曲折回旋,刀削斧劈的兩岸山崖灌木橫生,時有猴群出沒。我們慕名來到這里,是聽說這里在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半穴居遺址,取名大石門半穴居遺址。遙想遠古時代我們祖先的居住情況,有點穿越的味道。惡補些這方面的知識,知道在漫長的居住史上,人類的居住方式,先是構木為巢,后是住進山洞,地穴、半地穴,再后來在地上建房造屋居住,其中的筑巢居住和洞穴居住就是我們常說的巢居和穴居。巢居和穴居是人類早期的兩種主要居住方式,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子在《五蠢》里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離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的文字記載了上古時期人類的巢居情況,更早的《莊子》也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的記載。韓非子和莊子都是兩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而在成書遠遠早于韓非子和莊子的《易經》里還有“上古穴居而野處”的記錄,說的是在上古的時候,人們在野外生活,在洞穴里居住。從早期人類的北京周口店遺址、山頂洞穴居遺址開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巖洞在遼寧、云南、貴州、湖北、浙江等地都有發現,可見穴居是當時的主要居住方式,它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居住和生存狀況,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種客觀存在。隨著生產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居住方式從穴居發展到半穴居,*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但是在環境適宜的地區,特別是在邊遠偏僻的山區,利用洞穴居住作為當地人的一種居住方式而存留下來,因而有種活化石的味道,只不過在天然洞穴里面增加了人工加工的內容。江底河大石門村的半穴居遺址就具備了這樣的特征。遺址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宜就鎮潘古里村委會大石門村東南面的山崖上。這里地處漠北,屬于金沙江水系的江底河在洞穴遺址與村落之間流淌。 下到河底,來到洞穴前,抬頭望天,有種井底之蛙的感覺。井底的大石門半穴居遺址,在一面陡峭的山崖上,從洞穴口上到山頂三十來米,下到河底三四米。巖洞洞腔很大,可容納數十人居住,當地人叫它大石門巖洞。現在的洞穴口有竹木和土石遮攔著,里面有的地方還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喂養牲畜,人、畜混居的跡象明顯。很顯然,這是當代人居住遷移以后遺留下來的。在江底河的大石門河段,小一點的洞穴還有好幾個,都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不知道在哪朝哪代,穴居的村民鑿開石門,改直河道,在彎曲的那段曾經的河道里填土造田,竟然有幾十畝之多,成為他們的衣食之源。據當地人講,大石門洞穴一直以來都有人居住,*后一戶人家是1995年才從洞穴里面搬遷出來的,這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走馬鎮鎖坪村在解放初期還有人“依樹積木”而巢居樹上十分相似。 “巢居”是在樹上架木為屋,因形似鳥巢而得名。而巢居由于其易毀性而很難找到原始遺存。穴居則不同,其居住情況容易形成文化遺存而成為文獻記錄的實物證據。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河南安陽縣小南海洞穴遺址,就是因為有厚達6米的5個文化堆積層而受到世人矚目。在文物普查中,專家認為大石門洞穴具備原始人居住的一切可能性,但是人們在里面居住一直持續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早期人類居住的遺跡可能遭到嚴重的破壞。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對洞穴的發掘工作還沒有列入議事日程,以至于里面柴棒雜亂,糞便堆積,落葉和干草到處是,只有那些巖洞頂板上的駁雜煙跡,似乎還彌漫著歷史與歲月的聲音。由于沒有經過有關專家組織的科學發掘,大石門半穴居遺址的謎團依然留在洞穴里。 謎總是有趣的,更有趣的是不少漢字都蘊含著穴居信息。 ……
苴卻記 作者簡介
文芳聰,彝族,云南元謀縣人,現在永仁縣文聯工作,曾獲云南省文學期刊優秀編輯獎。業余寫作,有詩歌、散文和小說發表、出版、獲獎。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