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73589
- 條形碼:9787568273589 ; 978-7-5682-735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本書特色
1.了解世界古國文明史,追溯我們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和文明進程 2.世界范圍的文化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的歷史性突破 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明,文明的誕生地 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中國,今天仍然構成我們的價值基礎 3.本書作者萊昂納多·威廉·金因其翻譯古代著作“漢謨拉比法典”而聞名。 4.本書由亞述學專業博士、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副教授史孝文傾力翻譯。 5.耶魯大學珍貴文獻首次出版,不列顛博物館珍貴插圖國內首次出版,103幅珍貴插圖,再現人類偉大而古老的文明。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內容簡介
本書描述了整個王朝時期巴比倫尼亞的歷史走向, 完整記述了南部王國的歷史。作為古代世界*著名的城市, 巴比倫的歷史不僅僅是一個族群的軍事成果, 而是與文明的發展和傳播息息相關。巴比倫之名意味著古代世界中影響其他族群的偉大文明之一, 從君主立憲制到波斯征服的歷史, 是巴比倫帝國的絕妙歷史。本書以史詩般的眼光, 流連古代文明的榮耀, 再現了*古老的巴比倫文明。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目錄
目錄
001 - 前 言
003 - 圖片列表
006 - 文中插圖
001 - **章
巴比倫在古代史中的地位
014 - 第二章
巴比倫城及其遺址:關于*近考古發掘的探討
103 - 第三章
巴比倫的王朝:基于*新發現的年代學方案
142 - 第四章
西塞姆人與巴比倫**王朝
198 - 第五章
漢穆臘比的時代及其對后期的影響
240 - 第六章
巴比倫**王朝的滅亡與來自海洋國家的諸王
263 - 第七章
加喜特王朝及其與埃及和赫梯帝國的關系
312 - 第八章
后期王朝與亞述的統治
344 - 第九章
新巴比倫帝國與波斯征服
364 - 第十章
希臘、巴勒斯坦和巴比倫:對文化影響的評估
401 - 附 錄
圖片列表
001 - 巴比倫國王美羅達巴拉丹II賜予巴比倫總督貝勒阿克黑埃爾巴土地
018 - (i)波爾西帕的埃孜達塔廟(ii)卡施爾丘上的巴比倫獅子
040 - 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宮殿正殿,顯示后墻中放置王座的凹陷
049 - 伊什塔爾門的東部塔樓,現存部分形成了*后大門的基礎
062 - 圍墻東面的地溝,顯示巴比倫的神圣大道的一部分
074 - 兩張尼尼卜神廟考古挖掘現場圖
106 - 拉爾薩國王辛伊丁那姆的銘文磚,記載了在烏爾城開鑿運河和修復月神廟
113 - 巴比倫國王漢穆臘比,來自不列顛博物館藏的一幅浮雕,一個行省總督伊圖爾阿什杜姆代表國王向西塞姆女神阿什臘圖姆敬獻
121 - 拉爾薩國王瓦臘德辛的銘文磚,記載了在烏爾城的建筑活動
150 - 卡爾凱美什丘城堡西北視角
166 - 漢穆臘比法典上部,雕刻場景表現國王從太陽神手中接過法律
175 -(i)青銅圓錐和獻祭者雕像(ii)刻有拉爾薩國王瓦臘德辛獻祭銘文的石圓柱
204 - 漢穆臘比法典文本部分,第6—8欄
214 - 一艘現代的古筏,石碑描繪和希羅多德描述的一種小圓舟
222 -(i)在巴格達的底格里斯河上的一艘小的凱萊克
(ii)在比雷吉克的幼發拉底河上的貨船
231 - 巴比倫滾印的印痕,雕刻圖案為神話主題
243 - 加喜特滾印的印痕
255 - 以力王辛旮西德的銘文磚,記載在該城中建造其宮殿
269 - 阿蒙霍特普巨型雕像的頭部
291 - 卡爾凱美什的赫梯象形文字銘文
298 - 加喜特的庫杜如(界碑),美里西帕克II和那孜馬如塔什統治時期設置
316 - 一個庫杜如(界碑)上部的神的標志,碑上刻寫了尼布 甲尼撒I授予特權的許可
321 - 巴比倫國王那布阿坡魯伊迪那的紀念泥板,記載著他對西帕爾的太陽神廟的修復
332 - 沙勒馬奈塞爾III接受迦勒底人投降,來自不列顛博物館藏的其大門的青銅護套
338 - 阿舒爾巴尼帕舉著建筑者的籃子,作為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神廟埃薩吉拉的修復者形象
348 - 來自波爾西帕的那布神廟埃孜達的青銅門踏,上面刻寫著尼布甲尼撒II的名字和頭銜
353 -(i)烘烤過的那波尼杜斯的地基泥圓柱,上面提到阿斯提亞格斯被居魯士打敗
(ii)烘烤過的居魯士地基泥圓柱,記載著其進入巴比倫“沒有對抗沒有打斗”
358 - 新巴比倫和波斯滾印的印痕
368 - 尼姆如德的那布神石灰石雕像
380 - 一個羊肝的泥制模型的雙視圖,表面被分區并標記用來占卜
387 - 一塊新巴比倫天文學專題泥板,刻寫著的主要恒星和星座及其偕日升降和在南方頂點等等的分類列表
文中插圖
009 - 圖1 圖解巴比倫之政治重心
016 - 圖2 巴比倫和比爾斯尼姆如德附近地圖
024 - 圖3 巴比倫廢墟平面圖
026 - 圖4 外墻部分平面圖
029 - 圖5 南部城堡的推測恢復圖
031 - 圖6 南部城堡平面圖
033 - 圖7 南部城堡西北角的河堤墻和防御墻
034 - 圖8 南部城堡北邊的碼頭岸墻與防御墻
043 - 圖9 尼布甲尼撒正殿和宮殿私人部分平面圖
044 - 圖10 正殿表面的彩釉磚設計方案
046 - 圖11 宮殿東北角與拱頂建筑平面圖
051 - 圖12 伊什塔爾門上的彩釉磚公牛
052 - 圖13 伊什塔爾門上的彩釉磚龍
053 - 圖14 伊什塔爾門平面圖
054 - 圖15 伊什塔爾門的截面圖
055 - 圖16 伊什塔爾門上的野獸排列圖解
057 - 圖17 伊什塔爾門原位上的彩釉磚殘片
058 - 圖18 城堡北面的后期防御工事平面圖,可見帶有獅子浮雕帶的墻和伊什塔爾門
059 - 圖19 伊什塔爾門北面的神圣大道浮雕帶上的獅子
065 - 圖20 埃馬赫平面圖
066 - 圖21 女神寧馬赫神廟,埃馬赫,想象恢復圖
068 - 圖22 新巴比倫墓葬中發現的帶有建筑圖案的金板
069 - 圖23 尚未識別的名為“Z ”的神廟平面圖
070 - 圖24 尚未識別的名為“Z”的神廟想象恢復圖
071 - 圖25 阿卡德的伊什塔爾神廟平面圖
072 - 圖26 尼尼卜神廟的平面圖
076 - 圖27 埃臺門安基和埃薩吉拉平面圖
077 - 圖28 埃臺門安基和埃薩吉拉想象恢復圖
080 - 圖29 波爾西帕的那布神的塔廟和埃孜達平面圖
081 - 圖30 一塊界石上的塔廟粗刻
085 - 圖31 美爾凱什丘平面圖,顯示了部分巴比倫的街道
146 - 圖32 公元前7世紀的阿拉伯人
147 - 圖33 公元前 7世紀的阿拉伯人
159 - 圖34 來自阿舒爾的古代石灰巖頭像
161 - 圖35,36 來自阿舒爾和特略的古樸風格男性頭部雕像
163 - 圖37—39 來自阿舒爾和特略的古樸風格雕像的例子,顯示羊毛衣物制作方法上的相同傳統
212 - 圖40 古巴比倫使用的犁的形式
215 - 圖41 底格里斯河上的亞述人凱萊克
216 - 圖42 亞述人的古筏(Gufa)原型
217 - 圖43 底格里斯河上的亞述人木筏
245 - 圖44 巴比倫尼亞南部,即海國的沼澤
247 - 圖45 海國的載布或瘤牛
273 - 圖46 埃赫那吞與他的王后和女兒們在王宮的陽臺上
275 - 圖47,48 埃及雕刻中的赫梯人代表
276 - 圖49 卡迭什戰役中的赫梯步兵
278 - 圖50 拉美西斯III的俘虜,一個赫梯酋長
279 - 圖51 人像,可能是一個赫梯國王,來自哈梯的皇家大門
280 - 圖52 赫梯人的都城,哈梯的皇家大門,從外部視角
282 - 圖53 一個赫梯大門的想象恢復圖,從內部視角
283 - 圖54 哈梯較低的西大門縱剖面
284 - 圖55 哈梯較低的西大門橫剖面
288 - 圖56 埃及月神孔蘇的兩條圣船之一,他前往卡帕多西亞去驅趕占據赫梯公主身上的惡魔
289 - 圖57 拉美西斯II在孔蘇出發前為其一艘船獻香
319 - 圖58 表現那布穆金阿坡里批準土地財產轉讓的場景
323 - 圖59 馬爾杜克扎基爾舒姆獻祭品中的馬爾杜克和他的龍
325 - 圖60 公元前851年,在迦勒底的亞述軍隊
326 - 圖61 公元前9世紀的迦勒底人城鎮
327 - 圖62,63 ,迦勒底人納貢
329 - 圖64 蘇黑和馬瑞總督,沙馬什雷什烏簇爾的地基浮雕
335 - 圖65 阿達德神,來自埃薩爾哈東在埃薩吉拉的獻祭
370 - 圖66-68 天氣神和兩個女神,來自亞述的地基浮雕
372 - 圖69 神龕中的神像
374 - 圖70 蘇美爾人的豎琴
375 - 圖71 東方天門的守護獅子
376 - 圖72 波斯波利斯的彩釉磚裝飾帶上的有翼怪獸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節選
波斯和希臘化時期,巴比倫文明對當時的族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在現代世界的文明中找到遺存。她是天文學之母,現在鐘表表盤上的12個分界刻度,是經過希臘從其古代的時間分割系統中衍生出來的。在新巴比倫國王的統治下,希伯來人**次近距離接觸巴比倫文明是在新巴比倫國王統治之下。在被俘虜期間猶太人發現巴比倫的神話與自己的神話有些相似之處,此時再一次對其神話產生興趣。但在這段歷史中,人們發現巴比倫文明在更早的時候便已經滲透到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可以確認,由于**王朝時期向西部的擴張,其文化隨后就傳播到了地中海沿岸,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與之接觸的族群文明的發展。而且,宗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生活起支配作用,這種情況在巴比倫文明來看遠比多數其他古代族群更為突出。因此,人們強烈建議要想正確地理解希伯來宗教和希臘神話中的許多特征必須追溯到其源頭巴比倫人的信仰。本章的目的是考察巴比倫的外部影響理論,這一理論由一批學者提出,并對近來的研究方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無須過多強調來自巴比倫和亞述的材料是如何幫助理解以色列政治與宗教史問題的。巴比倫傳說在希臘神話中的回響早已得到認可,數量雖非巨大,但卻無法令人忽視。*著名的直接借用的例子無疑是阿多尼斯(Adonis)和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的神話,其主要情節與巴比倫的塔穆茲(Tammuz)和伊什塔爾(Ishtar)的傳說高度一致。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神話中,與之伴隨的節日和儀式也通過敘利亞海岸上的拜布洛斯(Byblos)和塞浦路斯的帕福斯(Paphos),這兩個阿斯塔特(Astarte)崇拜中心被借鑒過來,傳到希臘。希臘神話中的阿克托安(Actâon)傳說也是巴比倫起源的。阿克托安顯然與被伊什塔爾愛上的牧羊人一致。后來牧羊人被伊什塔爾變成了一只金錢豹,*終被自己的獵犬獵殺了。 早就有人指出民族英雄赫拉克勒斯和吉勒旮美什之間也有一些相似之處。的確,大多數古代族群都流傳著超人力量和權力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但是關于赫拉克勒斯的傳說中有一些特征很可能*終與吉勒旮美什傳說的流傳有關。相比之下伊卡洛斯(Icarus)和巴比倫英雄或半神埃塔那(Etana)之間的類比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埃塔那成功地飛到了*高的天堂,卻一頭栽到了地上。因為在埃塔那的故事中并沒有關于人類飛翔的情節:他的朋友鷹把他帶到天上,當鷹飛上了天之門時,他緊緊地抓住鷹的翅膀。但是前述例子可能就足以證明巴比倫神話是如何在希臘神話中留下深刻印記的。 但是,現在一大批學者所持的觀點認為巴比倫的影響不僅僅是一系列孤立和偶然的聯系;而且,由于這種影響的特征是基于天文學上的預設(ex hypothesi),所以要想精確定義其界限是一個極為困難的問題。因為很明顯,如果我們假設某兩個神話的天文基礎或背景相同,我們就會立刻發現大量的可疑的共同特征,而這些共同特征的存在若是通過其他途徑得出的我們本不應該心存疑慮。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我們了解的天文現象的數量必然有限,而作為每個系統的背景又必須得到多次驗證。盡管溫克勒及其學派在理論上存在著無法回避的缺點,但他們在解決巴比倫人認為存在于天體和地球之間的普遍關系方面,還是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他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根據巴比倫占星術的原則,地球上的事件和機構在某種意義上是天堂原型的復制品。 眾所周知,巴比倫人和希伯來人一樣,認為宇宙由三部分組成:上面的天、下面的地和地下的水。巴比倫人逐漸對這種宇宙概念進行闡釋,并將外空與分三層的地球平行,由此將宇宙分為一個天上的世界和一個人間的世界。人間的世界像以前一樣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天堂(限于地球上的空氣或大氣)、地球本身和地下的水。相對應的天上的世界是北天、黃道十二宮和南天,即天洋。到了巴比倫后期,大的神早已被認為是行星、小的神則對應是某些恒星,每個神不僅有在地球上的神殿,在天上也有專屬的寓所或星星。后來的希臘占星家們似乎更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不僅是神廟,土地和城市也有宇宙中的對應部分。但即使對巴比倫人來說,移動的星星也不僅僅是作為人對神的意志的解讀符號,其運行更是地球上所發生事件的真正原因。溫克勒對此的比喻恰如其分,天堂被認為與人間有關,就像一個移動的物體和鏡中看到的它的鏡像一樣。 為了說明這些星體理論是如何為希臘神話提供素材的,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測試樣本。其解釋體現了溫克勒*終闡述的星體系統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們選擇阿特柔斯(Atreus)和梯厄斯特斯(Thyestes)的《金綿羊》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在《伊萊克特拉》(Electra)中的一首合唱中介紹的。在故事中歐里庇得斯提到但沒有明確說明,金毛的羔羊是潘(Pan)帶給阿特柔斯的,被阿格里夫斯(Argives)視為他是真正的國王的標志。但他的兄弟梯厄斯特斯,在阿特柔斯妻子的幫助下偷走了它,并聲稱自己是國王。于是,紛爭接踵而至,善變為惡,星辰在其軌道上搖曳。奇怪的是,羔羊的失竊對天空和天氣會產生如此特殊的影響,這一點在合唱的第二個節和對照樂節中極為明確。盡管細節不得而知,但這個傳說很明顯具有強烈的占星學元素特征。羔羊的失竊改變了太陽的運行方向,從合唱的其他臺詞中我們可以看出所導致的當時世界的天氣環境的變化,雨云向北飛去,剩下“阿蒙神的座位”(Seats of Ammon)——即利比亞沙漠——干涸無露。
古代巴比倫:從王權建立到波斯征服 作者簡介
作者:萊昂納德 W. 金,文學博士,倫敦文物協會榮譽研究員,不列顛博物館埃及與巴比倫文物助理管理員,倫敦大學亞述與巴比倫考古學教授。他還因其翻譯古代著作如“漢謨拉比法典”而聞名。 譯者:史孝文,男,亞述學專業博士,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亞述學專業領域研究及教學工作,先后出版《泥板上不朽的蘇美爾文明》(合著)、《古代塞姆語、印歐語楔形文字和語言》(合著)、《看得見的世界史:巴比倫》等,并曾在專業刊物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若干,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希伯來文學經典與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內文學、文化交流研究》。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