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談劇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評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08707
- 條形碼:9787521708707 ; 978-7-5217-087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談劇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評論集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的是國家藝術基金邀請的專家、學者、藝術家、評論家對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在學術研討會的過程中,產生的評論和研究的評論文章。所選文章洋溢著作者對藝術創作的滿腔熱情,體現出冷靜而嚴謹的科學態度。
談劇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評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是國家藝術基金邀請的專家、學者、藝術家、評論家對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在學術研討會的過程中,產生的評論和研究的評論文章。所選文章洋溢著作者對藝術創作的滿腔熱情,體現出冷靜而嚴謹的科學態度。
談劇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評論集 目錄
序 12
暢談 現代戲創作的一朵奇葩——評現代豫劇《秦豫情》 003
孫豹隱/原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研究員
西安豫劇《秦豫情》的人文情懷 010
謝柏梁/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原主任、教授
以舞蹈形式再現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藝術形象 015
劉同春/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原院長、教授
舞劇里的大草原 時光中的小姐妹 019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對戲曲人物及其藝術之路的生動再現 022
汪守德/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
《武訓先生》讓“都市新淮劇”走入新時代 027
喬艷冰/《中國藝術報》記者
“人性之惡”是萬惡之首 032
陳鵬/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研究員
舞劇《杜甫》的創作方法論 036
曹林/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
舞劇姓“舞”,理當舞起來 041
趙鳳蘭/《中國文化報》記者
《使命》應該完成交響樂事業的使命 046
景作人/樂評人、音樂學家
讓《使命》履行新時代使命 051
喬艷冰/《中國藝術報》記者
《國之當歌》 :好聽好看的國產音樂劇 057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叩問趙武靈王這一歷史人物 062
劉侗/北京京劇院院長、一級編劇
新編京劇《趙武靈王》的傳承與創新 066
樊明君/四川省川劇院創作室主任
《開爐》:一場盛大的心靈抗爭 072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戲劇精品 078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甲午祭》:夢回百年 殷鑒凜凜 083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藝術精品需要反復打磨 086
陳曦/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創作和批評都需要迎難而上的改革精神 089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民營院團走向滾動的開始 093
周英/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
文藝批評要“敢于在杰作堆里問津” 097
張攸寧/資深評論員
哈姆雷特的中國身體 102
蓋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奏出山西好風光——有感于民族管弦樂《山西印象》 106
景作人/樂評人、音樂學家
開放的民族音樂,源自新時代的繼承與創新 109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話劇《張謇》:救國夢里的家國詩話 114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追本溯源話孝莊——評劇《孝莊長歌》的藝術成就及提升空間 117
李文國/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主任、一級導演
《孝莊長歌》里激蕩的家國情懷 121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漫談 現代戲不在于“寫實”,而在于感染力、震撼力 127
崔偉/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表演藝術,永遠處在創作狀態中 131
李春喜/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融合 134
劉玉琴/《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高級編輯
一聲獅吼 139
黎繼德/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雜志社原主編、編審
音樂聲腔是劇種的根基 142
李道國/湖北省演藝集團原副總經理、一級作曲
深度挖掘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力量 145
單學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原副巡視員
讓觀眾在舞劇藝術審美中獲得認同感 151
徐麗橋/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一級藝術指導
創作要回歸藝術本體 154
王勇/東部戰區陸軍部文工團一級編導
編導和作曲的默契是誕生優秀配樂的保證 157
鄧東源/湖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一級作曲
希望合理調整戲劇結構 159
郭偉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主任、教授
話劇《成兆才》的亮點與不足 161
歐陽逸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一級編劇
以劇人之心摹劇人之魂 168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一部獨具美學品位和歷史品格的佳作 174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研究員
暢談 現代戲創作的一朵奇葩——評現代豫劇《秦豫情》 003
孫豹隱/原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研究員
西安豫劇《秦豫情》的人文情懷 010
謝柏梁/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原主任、教授
以舞蹈形式再現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藝術形象 015
劉同春/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原院長、教授
舞劇里的大草原 時光中的小姐妹 019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對戲曲人物及其藝術之路的生動再現 022
汪守德/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
《武訓先生》讓“都市新淮劇”走入新時代 027
喬艷冰/《中國藝術報》記者
“人性之惡”是萬惡之首 032
陳鵬/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研究員
舞劇《杜甫》的創作方法論 036
曹林/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
舞劇姓“舞”,理當舞起來 041
趙鳳蘭/《中國文化報》記者
《使命》應該完成交響樂事業的使命 046
景作人/樂評人、音樂學家
讓《使命》履行新時代使命 051
喬艷冰/《中國藝術報》記者
《國之當歌》 :好聽好看的國產音樂劇 057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叩問趙武靈王這一歷史人物 062
劉侗/北京京劇院院長、一級編劇
新編京劇《趙武靈王》的傳承與創新 066
樊明君/四川省川劇院創作室主任
《開爐》:一場盛大的心靈抗爭 072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戲劇精品 078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甲午祭》:夢回百年 殷鑒凜凜 083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藝術精品需要反復打磨 086
陳曦/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創作和批評都需要迎難而上的改革精神 089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民營院團走向滾動的開始 093
周英/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
文藝批評要“敢于在杰作堆里問津” 097
張攸寧/資深評論員
哈姆雷特的中國身體 102
蓋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奏出山西好風光——有感于民族管弦樂《山西印象》 106
景作人/樂評人、音樂學家
開放的民族音樂,源自新時代的繼承與創新 109
宋沅君/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話劇《張謇》:救國夢里的家國詩話 114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追本溯源話孝莊——評劇《孝莊長歌》的藝術成就及提升空間 117
李文國/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主任、一級導演
《孝莊長歌》里激蕩的家國情懷 121
鄧海建/光明網特約評論員 漫談 現代戲不在于“寫實”,而在于感染力、震撼力 127
崔偉/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表演藝術,永遠處在創作狀態中 131
李春喜/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融合 134
劉玉琴/《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高級編輯
一聲獅吼 139
黎繼德/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雜志社原主編、編審
音樂聲腔是劇種的根基 142
李道國/湖北省演藝集團原副總經理、一級作曲
深度挖掘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力量 145
單學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原副巡視員
讓觀眾在舞劇藝術審美中獲得認同感 151
徐麗橋/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一級藝術指導
創作要回歸藝術本體 154
王勇/東部戰區陸軍部文工團一級編導
編導和作曲的默契是誕生優秀配樂的保證 157
鄧東源/湖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一級作曲
希望合理調整戲劇結構 159
郭偉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主任、教授
話劇《成兆才》的亮點與不足 161
歐陽逸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一級編劇
以劇人之心摹劇人之魂 168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一部獨具美學品位和歷史品格的佳作 174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研究員
展開全部
談劇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評論集 作者簡介
國家藝術基金旨在繁榮藝術創作,培養藝術人才,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推進藝術事業健康發展。國家藝術基金為公益性基金,資金主要來自中央財政撥款,同時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捐贈。國家藝術基金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面向社會、公開透明、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工作原則。
書友推薦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