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中醫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915060
- 條形碼:9787567915060 ; 978-7-5679-1506-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你真的了解中醫嗎? 本書特色
中醫中藥乃中華民族之瑰寶,在歷史長河中,她護佑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新時代的疫情當中,她更是發揮了其超越西醫現代手段無法企及的功用。然而,就是這樣的瑰寶,曾被質疑甚至被聲討退出醫學舞臺,對于她的爭議為何如此之多之深?中醫的優勢是什么?中醫有待提高之處有哪些?醫學和科學的關系又是怎樣的?討論這些問題是否可以做到客觀、冷靜?此書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經典之作,本書作者何裕民教授以他廣闊的視角、雄厚的知識儲備從哲學、醫學、科學以及歷史等多角度進行闡發,并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向讀者將這些問題娓娓道來。
你真的了解中醫嗎?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七章, 內容包括: 諾貝爾獲獎得者告誡說: 你我都需“慢思考” ; 歷史: 可以告訴你可信結論 ; 抵御外感, 中醫藥提供了“矛”與“盾” ; 面對內傷雜癥: 中醫藥可助你調整適應 ; 真正優秀的西醫從不排斥中醫 ; “黑中醫者”的思想根源分析 ; 中醫藥學: 蓄勢待發正當時。
你真的了解中醫嗎? 目錄
序1:中醫,站在山頂才能看到的風景
序2:從頭越······
**章、諾獎獲得者告誡說:你我都需“慢思考”
一、從亞里士多德到笛卡爾:人是理性的嗎?
二、臨床診斷思維中哪一種方式占主導:是本能?還是“應該”?
三、權威結論:諾獎研究提示人在多數情況下是非理性的
四、身為國人,你真的了解中國嗎?
五、亟需確立一些思維底線及基準
1、180年來的中國國勢跌宕起伏
2、這既源自內憂,更困于外患
3、過激反應:否定一切傳統
4、清流濁水,全盤接受
5、月亮是西方的圓
6、我們找到了發展之路,但民族精神心理呢?
7、接續傳統,復興國學,吾當奮而有為
8、醫學關照文化,文化反觀醫學:亟需整合考量
六、一些預設的相關前提及基本觀點
1、民族發展無法擺脫文化的滋養
2、多元文化是世界常態,不同健康方式并存也非壞事
3、醫學,本質上是一類生活方式
4、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生老病死等健康生存技術(醫療)
5、通向未來文明之路不止一條
6、重要的是看待世界方法及思維模式
第二章、歷史:可以告訴你可信結論
一、以史為鑒:人類*好的老師
二、歷史如是述說:很多文明/民族因疫病而衰敗
三、是病菌與槍炮、鋼鐵,改變了人類命運進程
四、歐洲疫病史,同樣慘不忍睹
五、中國人口變遷及疫病史啟示錄
六、有比較,才會有自豪及自信
七、歷史人口學權威如是總結
八、定論:歷史上,天佑中華有中醫
第三章 抵御外感,中醫藥可提供矛與盾
一、除“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外,至少還要有“矛”與“盾”
二、史界定論:人類消滅天花,源自中醫做法
1、史上殺人*多的疫病:天花
2、源自中醫的“人痘”接種術
3、英國醫師改良后的“牛痘接種”,現代免疫學之始
4、人類唯一一次戰勝一種疫病,原創于種“痘”
三、值得珍視的近/現代人類抗疫之艱辛歷程
1、晚晴中國疫病“攻防”之鳥瞰
2、古人的經驗,是值得珍視的
3、20世紀中醫抗擊疫病之簡史
四、一戰以降,世界阻擊疫病之簡史(需修改,去重復)
四、蒲老治乙腦很有效卻不科學?——需要改變的是評價尺度
1、談乙腦而色變
2、同為乙腦,僅因“歲氣”不同而處理有異
3、是高明的中醫呢?還是非科學的?
4、其實,這是不同思維模式/類型之異
五、鮮活的現實:從SARS說起,中醫藥還是很管用的
1、SARS事件的反思:粵港的不同結局
2、沉痛的教訓:明明有后發優勢,北京何以如此被動?
3、一味“征服”后之后果:患者能承受嗎?
4、SARS事件后的國家科技部總結報告
① 降低了死亡率
② 降低了治療成本
③ 減少了后遺癥
5、本質上,還是認知模式之差異
六、作為旁證:借助中醫藥援非抗“埃博拉”,同樣有效
七、2020年的新冠病毒,對醫學是新的“大考”
八、甘肅,綜合實力不占優勢,何以新冠肺炎防控遙遠領先?
九、被看好的抗病毒藥:臨床研究結論居然“無效”
十、中醫藥防范疫病,并不都在于直接“對抗”
十一、對抗“炎癥瀑布”的*新解:提高“疾病耐受性”
十二、人類與疫病的抗爭:長期進行中,永無休止
十三、多余的話:此領域并非中醫藥*大優勢所在
第四章 面對內傷雜癥:中醫藥可助你調整適應
一、中醫藥真正優勢:在于慢病及復雜性疾病之防控
1、調查研究結論:中西醫學臨床各有短長
2、慢病求中醫,強大民意背后的
3、給寬松的若干年,中醫藥會拿出傲人成績的
二、難治性疾病管窺:胰腺癌的中醫藥治療
1、公開下戰書,但對方沒能應戰
2、胰腺癌患者中西醫治療的總體情況比較
3、胰腺癌患者按照療法分組的療效比較
4、胰腺癌純中醫治療與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組別療效比較
5、中醫藥為主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6、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六、優勢在于中醫學的慢病糾治模式
1、幾位博士不約而同的胰腺癌臨床療效結論
2、《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的追蹤
3、中醫醫療論文必須寫在臨床診療中
4、資深臨床中醫師,各有千秋
5、優勢在于看問題的模式
四、中醫藥防治阿爾茨海默病(AD),同樣具有挑戰性
1、從CA注 到AD,中醫藥只有應對難題,才能回應社會需求
2、阿爾茨海默病之防治,初戰告捷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
②認知功能
3、典型案例:家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4、何以能獨辟畦徑,對退行性病變(AD)“逆流行舟”
①痰濕型
②精血不足型
③肝郁型
④瘀血型
⑤外傷型
5、模式的互補,方是人類健康事業之幸事
五、退行性骨病變,動不動手術,還是可以另行選擇?
1、一位逃脫了癌魔的藏民,卻深陷踝關節大手術之窘境
2、膝骨關節炎,完全可換一種思路,以非創傷性治療為主
3、應對農耕傷損經驗豐富,非創傷性治KOA,中醫藥療效突出
①中醫藥內服療法
②針刺療法
③灸法
④推拿手法
⑤中藥外用
⑥中醫綜合療法
4、KOA療效各家大拼比,各秀所長
(1)青海省中醫院的李選民醫師
(2)甘肅省宋貴杰教授
(3)重慶劉渝松醫師等
(4)何峰醫師等治療KOA
5.中醫綜合治療KOA療效的Meta分析: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
六、系統性疲勞不耐癥(SEID),城市新“瘟疫”,如何應對?
1、為什么病名不斷被更替,不斷被強調!
2、何以重新命名,說明新“瘟疫”之錯綜
3、重啟研究,激起了全球巨大關注
4、借助中醫智慧,可對SEID的防范提出“中國方案”
七、一個嚴重肺疾患者的前后對照啟示錄
八、借助中醫理論精髓,理性地深究特點,以引領未來
1、內傷雜病的主要特點
2、應對:只能求之以緩,不講治愈,只講控制
3、內傷雜病成因的共性規律
(1)慢病“成因”的演化醫學觀點
(2)防范,需生態醫學之舉措
(3)與分形理論相通,慢病背后有共通規律
(4)有機論、結構論,到可塑論
(5)軀體有智慧,調動軀體智慧才是防治疾病之上上策
(6)對慢病過度干預,屬有違底線的魯莽行為
九、方式活潑多樣,中醫診療不像“衙門”那般冷酷
1、讓醫療變得可愛可親,向“好醫學”靠攏
2、中醫臨床醫療糾紛就是少,何也?
3、從快樂門診說起,希望醞釀“快樂醫療”
4、形式的多樣化、輕松化,提升了慢病之療效
十、五大資源:亟需很好整理、開發、弘揚
1、國家層面的戰略認識:中醫學是“五大資源”合一
2、要讓中醫藥學老枝吐新芽,其路漫漫
第五章 “真正優秀的西醫從不排斥中醫”
一、從排斥到摯愛——筆者的醫學探索歷程
1、科學的**精神是批評與質疑
2、討論的兩大基點:歷史主義與不斷自我更新
3、因排斥曾放棄讀中醫專業研究生
4、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改變呢?
5、轉身后的“自白”
二、作為當代西醫學大咖,他們為何力挺中醫?
1、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力挺中醫,理由有四點
2、 鐘南山:新冠肺炎肆虐,“中醫一開始就要介入”
3、腫瘤院士不約而同的呼聲:必須重視中醫藥的運用
(1)腫瘤內科治療鼻祖:我對中西醫結合情有獨鐘
(2)白血病院士:稱自己“是個中藥迷”
(3)肝膽外科先行者:辨證論治才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患者的療效
(4)國際肝癌協會主席、外科大夫:術后中藥調理方開得好
(5)分子機理研究院士:也許中藥會在抗腫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4、當代西醫師對中醫認識:臨床閱歷越豐富,認識越客觀
三、海外醫學家坦陳:當代人類不能缺乏中醫!
1、對待中醫藥,日本韓國醫學界的態度是參照
2、德國醫學教授如是說:當代人類不能缺乏中醫!
四、醫學外的學者:透過迷霧的清晰認識
1、制度經濟學家:中醫藥“輸在缺乏驗證理論的支持條件”
2、兩種應對模式之異:“科學合理(人類)的” PK “自然合理的”
3、科學哲學的視野:中西醫只是不同的學科范式(Paradigm)
4、中醫學,優質的生態醫學范本
1)遵循生態定律
① 多效應定律
② 相互聯系定律
③ 勿干擾定律
④ 自然智慧定律
⑤ 蝴蝶效應定律
⑥ 萬物賴生態以生存
2)恪守保健的基本精神
① 注重萬事適度
② 生態
③ 行為后果長效應
④ 規律不可違
⑤ 越是自然的,就越生態
⑥ 生態有著整體效應
⑦ 學會尊重與敬畏自然(生命)
⑧ 調控手段的多樣性
⑨ 自然智慧定律
第六章 “黑中醫者”們的思想根源分析
一、從十多年前的一次媒體采訪說起
1、中西醫之爭,需要反思的和值得回味的
2、三類人中,“裝睡的人,永遠不用去叫醒他”
二、《新華文摘》轉載:《對中西醫世紀大論爭的反思》
1、“這次爭論與“五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2、中醫是以哲學為基礎的,擅長從宏觀上捕捉現象
3、其實醫學是一門人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4、中醫可稱是“生態醫學”
5、我不得不承認經絡和針灸的奇妙
6、西醫讓人明明白白死,中醫讓人糊里糊涂活
7、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告別謬誤的過程
8、中醫理論:尋找第三條途徑的突破
三、從醫學的本質及真相說起
1、醫學的本質特點,你我了解了多少?
2、普利策獎得主、資深美國醫生的發問,值得深思
3、醫學,不完全是科學——不應該用科學范式來束縛醫學
4、作為既古老又年輕的醫學,正在向科學“靠攏”途中
5、國家規劃教材定義:中醫學是個龐雜的綜合體
四、在“真理唯一”的旗下,醫學的大量尷尬
1、何以都把子宮切除了?
2、同種病,美國手術率超出數倍,何以解釋?
3、緊步美國后塵,是喜是悲?
4、治癌的同仁們,為什么爭執不下
5、常規的“三素一湯”,何以劑量差得離譜
6、循證醫學體系正在走向崩潰?
五、以科學大旗來“碾壓”中醫學,本身就是個鬧劇
1、批判者邏輯起點之“批判”
2、韓啟德:科學只是“一部分地球人所認定的一種體系”
3、前沿物理科學家,所有模型都只是“近似的有效理論”
4、暗物質、暗能量的挑戰:我們都在“盲人摸象”
5、霍金的詰問:金魚物理學“肯定它比我們的更不真實嗎?”
6、奧斯勒的告誡:一大弊端是“歷史洞察的貧乏”
六、生物學與物理科學關系的理性審視
1、生命科學哲學的不同聲音
2、生物學是依附于物理科學,還是有所區別的?
3、生物學自主論者的不同見解
① 基本框架不同
② 體系之異同
③ 規律問題
4、新生命科學哲學與邁爾思想
① 物理科學不是科學的標準范式
② 還原是徒勞的
③ 歷史敘述比定律更重要
④ 重要的不是本質而是個體
⑤ 解釋和預言的不對稱
⑥ 觀察、比較與實驗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5、涉及生命的學科需與物理學保持適度的“間隔”
七、唯科學主義批判
1、唯科學主義產生的歷史根源
2、邏輯實證主義在近代中國,根深蒂固
3、歷史主義對唯科學主義的超越
4、歷史主義對中醫學之評價:總體是客觀而積極的
5、后現代主義:消解了唯科學主義
八、“五十步笑一百步”,誰有嘲諷歷史之資格?
1、百多年前的西方醫藥,究竟比中醫藥強多少?
2、木乃伊粉是好藥,可治百病?
3、人的尸骨入藥,英法國王及培根等都奉為至寶
4、魯迅:古人留下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寶貴的”
5、歷久的經驗,不斷錘煉,而有后人很大的益處
6、臨床還存在著“遴選”機制
7、你我都行走在告別泥潭的長途跋涉中
九、“黑中醫者”無稽之談的回應
1、一些謬誤之批判
理論荒謬說
中藥有毒說
舊醫障礙說
中醫是大雜燴,且藥食混用,所以不可信
2、一些奇談怪論之正視聽
臨床醫療,經驗主義沒有意義?
需找到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是對的
菲爾普斯拔火罐,僅安慰劑效果人們會盲從嗎?
以對某些藥商的商業行為之指責來埋汰中醫藥
古巴的例證:不借助傳統醫學照樣領先世界?
3、你可以不喜歡那盞燈,但不要毀壞那盞燈
第七章、中醫藥學:蓄勢待發正當時
1、民意對療效的認同,才是基石
一句俏皮話激起千層民意
活過五年的癌癥患者,87%認定是長期堅持中醫藥之善果
加拿大老外,喜愛喝中藥
2、墻外開花,中醫藥走向海外乃不期之果
日韓的中醫藥,與中國形成犄角之勢
方興未艾的美國中醫藥
根基深厚的歐洲中醫藥
英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報告
3、諸多潛在的科技優勢,需要挖掘、提升及轉化
改寫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的中醫藥成果
接連的成果一串串
善待傳統,有可能獲得豐厚“回報”
陳竺團隊用砒霜治白血病,創立了有效的國際新療法
能改變世界的燒傷濕性醫療技術之坎坷命運
此話不虛: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
4、在科學及新思想層面:新苗頭層出不窮
樊代明:借中醫學之力,整合醫學可以更好引領世界
湯釗猷:力主“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兌現中國夢
王一方:中醫學(TCM)應正名為中國范式/類型的生命、健康、疾病調適與干預體系(Chinese Style Medicine CSM)(中國范式醫學)
基于傳統認知,可發展出“心身纏繞論”等假說
5、醫學治理問題上,中國智慧也有借鑒意義
現實的窘迫:醫學/醫療遠未令人滿意
美國醫療:一個反面范例的剖析
中國自身前后對照啟示錄
醫學/醫療的尷尬,需借中國傳統智慧,給出中國方案
一些范例的參照:治理中的中國智慧
醫學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常觀層面比照:中西醫學價值差異之旨趣
關于合理醫學/醫療的“經世致用”考量
“好醫學”:一個可能的中國醫療管理方案
“好醫學”的基本特點
六、從頭越:雄關漫道真如鐵
1.醫學與社會沖突有加劇傾向
2.高昂的醫療代價,無法承受
3.中醫藥診療模式,醫患沖突明顯減少
4.世界醫學本身面臨的困頓
① 疾病譜、死亡譜的迅速變遷
② 醫學:需要新的應對模式
③ “現代醫學……其實很微弱”
5.大時代,醫療變革的“時不我待”
6.中醫藥該怎么辦?
① 明確倡導“底線”思維,講究包容性發展
② 抓住核心特質:發掘自身內在康復力
③ 學會多學科、多方法協同
④ 學會精耕*后一里地,精益求精
展開全部
你真的了解中醫嗎? 作者簡介
何裕民,著名臨床腫瘤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哲學協會副會長。曾獲上海市勞動模范、霍英東青年教師、中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吳孟超醫學人文貢獻獎、上海市2003年度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世界杰出華人成就獎等殊榮。何裕民教授潛心腫瘤研究與臨床治療近40年,積累了萬余例病例。對晚期腫瘤患者及老年患者尤其對胰腺癌、腦瘤、惡性肉瘤等難治性腫瘤的治療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