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礎知識 1.1 發展歷程 1.1.1 電池的定義 1.1.2 電池的發展史[1,2,3] 1.1.3 電池的分類 1. 原電池 2. 蓄電池 3. 貯備電池 4. 燃料電池[4] 1.1.4 動力電池發展背景 1. 動力電池發展意義 2. 美國動力電池發展規劃 3. 日本動力電池發展規劃 4. 德國動力電池發展規劃 5. 我國動力電池發展規劃 1.1.5 動力電池發展現狀 1.1.6 動力電池發展趨勢 1. 新型鋰離子電池 2. 新體系電池 1.2 電池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1.2.1 電池的基本組成 1. 電極 2. 電解質 3. 隔膜 4. 外殼 1.2.2 電池及電池組 1. 概念術語 2. 電池組組合方式 1.2.3 電池的工作原理 1. 放電時工作原理 2. 充電時工作原理 3. 原電池具體實例 4. 蓄電池具體實例 5. 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1.3 電池的性能特征 1.3.1 重要概念術語 1. 電池電壓 2. 電池容量 3. 電池能量 4. 電池功率與比功率 5. 電池內阻 6. 放電電流 7. 荷電狀態 8. 自放電特性 9. 電池壽命 1.3.2 主要電池體系性能特征比較 1. 比能量和比功率比較 2. 主要動力電池特性比較 1.3.3 電池不一致性 1. 電池不一致性概述 2. 電池不一致性分類 3. 電池一致性提高途徑 1.4 熱力學基礎和電化學原理 1.4.1 熱力學基礎 1.4.2 電極反應動力學 1. 電極過程 2. 極化作用 1.4.3 典型電化學測量技術 1. 三電極體系 2. 循環伏安法(CV) 3. 電化學阻抗譜法(EIS) 參考文獻 第2章 鋰離子電池 2.1 發展概述 2.2 材料體系 2.2.1 正極材料 1. 概述 2. 正極材料分類及生產工藝 3. 材料特性及測試方法 2.2.2 電動車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1. 概述 2. 石墨類負極材料 4. 硅基負極材料 5. 鈦酸鋰Li4Ti5O12 6. 其他 9. 各類負極材料在電動汽車中的使用案例 10. 各類負極材料性能及優缺點對比 2.2.3 電解質(電解液) 1. 電解液的性能特點 2. 電解液組成 3. 電解液的生產方法 4. 電解液技術指標 5. 電解液的分析方法 6. 電解液對集流體、正負極材料等的表面腐蝕或相互作用 7. 電解液發展趨勢 8. 電解液典型應用案例 2.2.4 隔膜 1. 概述 2. 隔膜的分類 3. 主要制造技術和生產工藝 4. 隔膜表面涂覆 5. 主要技術指標及檢測方法 6. 隔膜的發展趨勢 2.2.5 其他材料 1. 鋁塑膜 2. 導電材料 2.3 電池結構及設計 2.3.1 性能設計 1. 容量設計 2. 能量密度(續航里程) 2. 工藝設計 3. 功率特性(爬坡、制動) 4. 溫度特性 5. 耐久性(循環/擱置) 2.3.2 結構設計 1. 概述 2. 軟包電池結構設計 3. 圓柱形電池結構設計 4. 方形電池結構設計 2.3.3 安全設計 1. 材料及體系改進 2. 電池結構安全設計 2.3.4 熱設計 1. 熱管理概念及作用 2. 熱管理的設計目標 3. 電池生熱機理及模型 5. 電池老化對電池生熱的影響 6. 電池傳熱機理與內部溫度分布及預測 7. 電池的熱控方法總結 2.4 電池制造工藝及設備 2.4.1 鋰電池設備制造業發展概況 1. 鋰電池設備發展歷程 2. 鋰電設備制造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2.4.2 電池的制造工藝流程 2.4.3 鋰離子電池制造工藝及設備概述 1.漿料制備系統 2. 極片制備系統 3. 芯包制備系統 4. 電芯裝配系統 5. 干燥注液系統 6. 化成分容系統 第3章 超級電容器 3.1 概 述 3.1.1 發展歷程 3.1.2 儲能原理及分類 3.1.3 超級電容器電動汽車 3.2 超級電容器的關鍵材料 3.2.1 超級電容器的活性炭電極材料 1. 活性炭電極材料的種類和來源 2. 活性炭電極材料的性能 3.2.2 準電容電極材料 3.2.3 隔膜 1. 性能特點 3.2.4 電解液 1. 水系電解液 2. 有機電解液 3. 離子液體 3.2.5 主要輔助材料 1. 導電劑 2. 黏結劑 3. 集流體 4. 封裝材料 3.3 電容器的結構與設計 3.3.1 電容器的結構 3.3.2 電容器的設計 3.4 超級電容器模組結構及設計 3.4.1 模組性能設計 1.電性能設計 2.單體篩選分級 3.狀態監測及均衡 3.4.2 模組結構設計 1. 單體連接設計 2. 外殼設計 3.4.3 模組安全性設計 1.化學安全 2.電氣安全 3.機械安全 3.4.4 模組制造工藝 3.5 超級電容器性能要求 3.5.1 電性能要求 3.5.2 安全性要求 3.5.3 壽命要求 3.6 超級電容器在車輛領域的典型應用 3.6.1 混合電動汽車方面的應用 3.6.2再生制動系統方面的應用 3.6.3 新型軌道交通方面的應用 3.6.4 在純電動公交車方面的應用 3.6.5 車輛輔助啟動方面的應用 3.6.6 在自動導引運輸(AGV)車方面的應用 3.6.7 低溫啟動中的應用 3.7 回收再利用技術 3.7.1 廢舊超級電容器的存放 3.7.2 消電處理 3.7.3 切割破碎 3.7.4 活性物質剝離 3.7.5 廢氣廢液處理 3.8 車用超級電容器的發展趨勢 3.8.1 雙電層電容器發展趨勢 3.8.3 鋰離子電容器 3.8.4 雙電層電容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趨勢 3.8.5 市場規模發展預測 3.1參考文獻 3.2參考文獻 3.3參考文獻 3.4參考文獻 3.5參考文獻 3.6考文獻 3.6參考文獻 3.7 參考文獻 相關標準 第4章 閥控式鉛酸蓄電池(動力型) 4.1 鉛酸蓄電池概述 4.1.1 鉛酸蓄電池的發展 4.1.2 鉛酸蓄電池的應用 4.1.3 鉛酸蓄電池優缺點 4.2 鉛酸蓄電池工作原理 4.2.1 鉛酸蓄電池反應原理 4.2.2 閥控式鉛酸蓄電池氧復合原理 4.3 鉛酸蓄電池結構與產品設計 4.3.1 蓄電池結構 4.3.2 蓄電池產品設計 1. 設計要點 2. 容量計算[4] 3. 連接線和極柱等鉛零件的計算[4] 4.3.3 常用蓄電池型號及尺寸 4.4 蓄電池用主要材料及性能要求 4.4.1 蓄電池用鉛及鉛基合金 4.4.2 蓄電池用隔板 4.4.3 蓄電池用電解液 1.稀硫酸電解液主要技術指標 2. 膠體電解液(原膠)主要技術指標(表4???9) 3. 硫酸溶液冰點 4. 硫酸溶液雜質與析氣量 4.4.4 蓄電池槽 4.4.5 蓄電池密封 1. 環氧樹脂密封 2. 熱封 4.4.6 蓄電池用安全閥和消氫栓 4.4.7 蓄電池用添加劑 4.5 制造工藝 4.5.1 鉛粉制造 4.5.2 板柵制造 1. 重力澆鑄工藝 2. 連續拉網工藝 3. 連續沖網工藝 4. 連續澆鑄板柵工藝 5. 熔鉛爐 4.5.3 和膏和涂板 1. 和膏 2. 涂板 4.5.4 極板固化干燥 1. 固化 2. 分片 4.5.5 電池組裝 4.5.6 電池化成 1. 加酸 2. 化成 3. 容量檢測 4. 配組 5. 包裝 4.6 電池性能要求 4.6.1 電池性能標準 4.6.2 電池常見故障 4.7 電動汽車電池發展趨勢 4.7.1 啟停電池 1. 啟停電池產生的背景 2. 啟停電池的使用原理 3. 啟停電池主要性能要求 4. 啟停電池的特點 4.7.2 雙極性鉛酸蓄電池 4.7.3 超級鉛炭電池 參 考 文 獻 第5章 金屬氫化物鎳蓄電池 5.1 概述 5.2 工作原理 5.3 電池材料 5.3.1 儲氫合金粉 1. AB5儲氫合金粉(張沛龍 北京浩運金能科技有限公司) 2. 鑄造法制備儲氫合金粉(王常春 鞍山鑫普新材料有限公司 閆宏偉 包頭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 3. 快淬法制備儲氫合金粉(林振 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 4. 儲氫合金粉性能的優化(王常春 鞍山鑫普新材料有限公司) 5. 新型La-Mg-Ni儲氫合金(韓樹民 燕山大學) 5.3.2 氫氧化鎳(周春仙 金馳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1. 氫氧化鎳的結構及充放電機理 2. 氫氧化鎳的合成 3. 氫氧化鎳包覆鈷 4. 氫氧化鎳性能指標 5. 氫氧化鎳合成設備 5.3.3 隔膜 5.3.4 氫氧化鉀電解液 5.3.5 蓄電池殼、蓋、密封圈 5.3.6 泡沫鎳(劉云志 愛藍天高新技術材料(大連)有限公司、歐陽青 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5.3.7 穿孔鍍鎳鋼帶 5.3.8 增稠劑和粘結劑 5.4 電極制造 5.4.1 正極制造(皇甫益 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 5.4.2 負極制造(皇甫益 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 5.5 單體蓄電池的結構與設計 5.5.1 圓柱型單體蓄電池的結構與設計 5.5.2 矩形7.2V蓄電池模塊的結構與設計 1. 日本矩形7.2V蓄電池模塊的進展 2. 各種結構蓄電池模塊的性能分析與設計(田新軍 天津科威恩科技有限公司) 5.6 混合電動汽車用蓄電池包的結構與應用 5.6.1 圓柱型單體蓄電池組成的蓄電池包(皇甫益 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 5.6.2 圓柱型單體蓄電池組成的蓄電池包的應用 5.7 電性能 5.7.1 充、放電性能 1. 放電性能 2. 充電性能 3. 環境溫度對蓄電池性能的影響 5.7.2 儲存性能 5.7.3 壽命 5.8 安 全 性 5.8.1 熱管理 5.8.2 一致性 5.8.3 過充電和過放電的保護 5.8.4 氫氣的控制 5.8.5 電氣安全 5.9 生產關鍵設備 4.9.1 電池自動化生產線設備 1. 活性物質粒度的分選 2. 電池漿料制造 3. 拉漿 4. 極片的干燥 5. 拉漿頭的設計 6. 電解液的加注 7. 激光焊技術的應用 5.9.2 化成、分選與檢測設備 5.10 混合電動汽車用金屬氫化物鎳蓄電池的未來展望 參 考 文 獻 第6章新體系電池 6.1 概 述 6.2 鋰???硫電池 6.2.1 硫和鋰的基本性質6.2.1.1 單質硫6.2.1.2 鋰金屬6.2.2 工作原理 6.2.3 硫正極材料6.2.3.1 硫/碳復合材料6.2.3.2 硫/金屬化合物復合材料6.2.3.3 硫/導電聚合物復合材料6.2.3.4 硫化聚丙烯腈6.2.3.5 硫化鋰 6.2.4 金屬鋰負極6.2.4.1 金屬鋰的表面修飾技術6.2.4.2 其他負極6.2.5 電解液 6.2.6 鋰硫電池的設計/工作特性 6.2.7 小結 6.3 鋰???空氣電池 6.3.1 概述6.3.2 工作原理及特點 6.3.3 鋰?-空氣電池電極材料 6.3.3.1 空氣電極6.3.3.2 金屬基催化劑6.3.3.3 電解質6.2.3.4 鋰負極的保護6.3.4 小結 6.4 全固態鋰電池 6.4.1 概述6.4.2 固體電解質6.4.2.1 無機固體電解質6.4.2.2 聚合物固態電解質6.4.2.2 復合固體電解質6.4.3 全固態鋰電池界面/特性6.4.3.1 正極/固體電解質界面6.4.3.1 負極/固體電解質界面6.4.4 小結6.5 鈉離子電池6.5.1 概述6.5.2.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6.5.3 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6.5.4 小結 6.6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