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帶典型山地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利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16425
- 條形碼:9787030616425 ; 978-7-03-061642-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帶典型山地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利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湘東大圍山地區土壤發生發育、分類和綜合利用的一部區域土壤學專著。綜述了帶山地土壤的發生特性、分類和利用方向。針對大圍山地區在景觀上有代表性、空間上分布均勻的26個樣區的野外調查和土層取樣室內分析結果,總結了主要成土過程和土壤發生學性質,進行了土壤地理發生分類和系統診斷分類(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族-土系),詳細敘述了典型土系的性狀。很后介紹了大圍山垂直帶上土壤質量(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空間分布差異及其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
帶典型山地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利用 目錄
目錄
第1章 引言 1
1.1 亞熱帶山地土壤的發生特性 2
1.1.1 土壤地球化學過程 2
1.1.2 基本土壤形成過程 3
1.2 亞熱帶山地土壤的系統分類 5
1.2.1 診斷層與診斷特性 5
1.2.2 高級分類單元 7
1.2.3 基層分類單元 10
1.2.4 山地土壤發生與分類研究展望 11
1.3 亞熱帶山地土壤資源的利用 12
1.3.1 山地土壤主要利用方式 12
1.3.2 山地土壤的利用問題 13
1.3.3 山地土壤的利用方向 14
參考文獻 17
第2章 大圍山的成土條件 19
2.1 區域概況 19
2.1.1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域 19
2.1.2 經濟產業 19
2.1.3 歷史和人文景觀 20
2.2 成土因素 21
2.2.1 地形地貌 21
2.2.2 氣候 28
2.2.3 成土母巖、母質 30
2.2.4 生物 33
2.2.5 時間 39
2.2.6 其他成土因素 39
參考文獻 40
第3章 大圍山成土過程、土壤發生特性與發生分類 42
3.1 主要成土過程 42
3.1.1 有機質積累過程 42
3.1.2 富鋁化過程 43
3.1.3 黏化過程 45
3.1.4 潛育化過程 46
3.1.5 原始成土過程 46
3.1.6 人為成土過程 46
3.2 土壤發生特性 47
3.2.1 土壤地球化學過程 47
3.2.2 土壤物質遷移 52
3.3 土壤地理發生分類和分布 58
3.3.1 土壤的地理發生分類 58
3.3.2 土壤發生學分類垂直帶的分布 60
參考文獻 62
第4章 大圍山土壤診斷特征、土壤系統分類與分布 63
4.1 土壤系統分類的方法 63
4.1.1 技術路線設計 63
4.1.2 區域資料收集與代表性樣點布設 63
4.1.3 樣點采集與信息記錄 65
4.1.4 室內分析、數據統計和診斷檢索 66
4.2 大圍山土壤的診斷特征 68
4.2.1 土壤診斷層 68
4.2.2 土壤診斷特性和診斷現象 72
4.2.3 土壤發生層與發生層特性的表達符號 75
4.3 大圍山土壤的系統分類和分布 76
4.3.1 土壤系統分類 76
4.3.2 土壤系統分類與發生分類的比較 78
參考文獻 82
第5章 大圍山典型土系 84
5.1 人為土綱 84
5.1.1 普通潛育水耕人為土亞類 84
5.1.2 普通鐵聚水耕人為土亞類 86
5.2 潛育土綱 89
5.2.1 普通簡育滯水潛育土亞類 89
5.3 富鐵土綱 91
5.3.1 普通黏化濕潤富鐵土亞類 91
5.4 淋溶土綱 96
5.4.1 腐殖鋁質常濕淋溶土亞類 96
5.4.2 普通鋁質常濕淋溶土亞類 105
5.4.3 腐殖簡育常濕淋溶土亞類 111
5.4.4 普通鋁質濕潤淋溶土亞類 113
5.5 雛形土綱 115
5.5.1 腐殖鋁質常濕雛形土亞類 115
5.5.2 普通鋁質常濕雛形土亞類 119
5.5.3 腐殖酸性常濕雛形土亞類 125
5.5.4 黃色鋁質濕潤雛形土亞類 127
5.5.5 普通鋁質濕潤雛形土亞類 129
5.5.6 紅色鐵質濕潤雛形土亞類 132
5.5.7 斑紋簡育濕潤雛形土亞類 134
5.6 新成土綱 136
5.6.1 普通濕潤正常新成土亞類 136
參考文獻 140
第6章 大圍山土壤理化性質和肥力質量 141
6.1 土壤質量的物理指標 141
6.1.1 土壤質地 141
6.1.2 土層厚度和容重 143
6.1.3 土壤團聚體、結構和抗蝕性 143
6.2 土壤質量的化學指標 146
6.2.1 土壤酸堿反應 146
6.2.2 土壤有機質及其組分 147
6.2.3 土壤養分 152
6.2.4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 153
6.2.5 土壤微量元素 154
6.3 土壤質量的生物指標 163
6.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164
6.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 164
6.4 土壤肥力質量評價 171
6.4.1 土壤肥力質量評價方法 172
6.4.2 土壤肥力質量綜合評價 173
參考文獻 174
第7章 大圍山土壤質量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 178
7.1 土壤養分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 178
7.1.1 土壤pH 和有機質 179
7.1.2 土壤氮磷鉀及其有效態含量 180
7.1.3 土壤有效態中量、微量元素 182
7.1.4 土壤pH、有機質和土壤養分對土地利用變化響應的敏感性 184
7.2 土壤有機質及其組分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 186
7.2.1 土壤有機碳庫和δ13C 值 187
7.2.2 土壤有機化合物組成 189
7.2.3 土壤顆粒有機碳庫及其組成 198
7.2.4 土壤溶解性有機質數量和組成 204
7.3 土壤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 211
7.3.1 植物細根生物量 211
7.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214
7.3.3 土壤微生物區系 215
7.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224
8.1 主要結論 224
8.1.1 亞熱帶山地土壤的發生、分類與綜合利用 224
8.1.2 大圍山土壤成土條件和過程、發生特性與土壤發生分類 225
8.1.3 大圍山土壤診斷特征及土壤系統分類 226
8.1.4 大圍山海拔帶土壤理化性質的分異 227
8.1.5 土地利用變化對紅壤質量的影響 228
8.2 展望 229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tropical mountain soils 2
1.1.1 Soil geochemical processes 2
1.1.2 Soil forming processes 3
1.2 Soil taxonomy of subtropical mountain soils 5
1.2.1 Diagnostic horizons and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5
1.2.2 Senior taxon 7
1.2.3 Basic taxon 10
1.2.4 Prospects on genesis and taxonomy of mountain soils 11
1.3 Utilization of subtropical mountain soil resources 12
1.3.1 Types of mountain soil utilization 12
1.3.2 Problems of mountain soil utilization 13
1.3.3 Directions of mountain soil utilization 14
References 17
Chapter 2 Soil forming conditions of Daweishan Mount 19
2.1 Regional introduction 19
2.1.1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gion 19
2.1.2 Economic industry 19
2.1.3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20
2.2 Soil forming factors 21
2.2.1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21
2.2.2 Climate 28
2.2.3 Rock and parent material 30
2.2.4 Organisms 33
2.2.5 Time 39
2.2.6 Other soil forming factors 39
References 40
Chapter 3 Soil forming process,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weishan Mount 42
3.1 Main processes of soil formation 42
3.1.1 Humification 42
3.1.2 Fersialitization 43
3.1.3 Clayification 45
3.1.4 Gleyization 46
3.1.5 Primordial soil formation processes 46
3.1.6 Anthropogenic soil formation processes 46
3.2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47
3.2.1 Soil geochemical processes 47
3.2.2 Soil material migration 52
3.3 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58
3.3.1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soils 58
3.3.2 Distribution of elevation belt of 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 60
References 62
Chapter 4 Soil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soil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in Daweishan Mount 63
4.1 Methods of Chinese Soil Taxonomy 63
4.1.1 Experimental design 63
4.1.2 Regional data collection and representative sample distribution 63
4.1.3 Sample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65
4.1.4 Laboratory analysis, data statistics, and diagnostic retrieval 66
4.2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Daweishan Mount 68
4.2.1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68
4.2.2 Soil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72
4.2.3 Symbols of soil genetic horizon 75
4.3 Soil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in Daweisha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