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53246
- 條形碼:9787532753246 ; 978-7-5327-53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十年前,新井一二三寫《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在北京火車站國際列車月臺,勇敢無畏的少女找到了世界的入口; 十年后,新井一二三寫《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已然成年的她說,只有旅人才能真正找回故鄉,走再遠,終究是要回到家。 新井一二三十年后重新出發,全新包裝,再現一顆永遠在路上的“旅人”之心。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六個面真實呈現報導2007年的日本,面向【社會失格】,提到東京的電車,難道已經成了弱肉強食的野生動物園?日本社會的失格局面,篇篇都有驚人的發現。第二面向【美味背後】,提供關於偽造食品在日本所產生的衝擊如假造碎肉事件等。第三面向【話題人物】,是熟悉日本作家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內容,作品背後的作者其實有著更精采的人生。第四面向【東京女人】,精采刻劃出日本女人在這個時代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成為丈夫醜聞收拾殘局的人,還要成為各大百貨公司的「福袋」高手。第五面向【現象之間】日本人怎麼過酷熱的夏天?答案是搞笑。第六面向【暴走速度】日本「偽」的一年,衝擊著日本自己,也給中文讀者一個不同面向的思考。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目錄
序是的,還是要旅行的 / 001
往世界飛躍——啟程
“an non族”和“螃蟹族” / 007
十四歲的初次旅行 / 011
山口百惠鼓勵“好日,啟程!” / 016
竹子窗簾面條之路——中國
**次出國的機會 / 027
一水之隔 / 030
一九八二年北京之夏 / 033
上海偷渡客 / 040
“延期償付”的小飛俠 / 043
日本背包客的守護神 / 046
冷戰末期的北京留學生 / 051
青春,北京的搖滾分子 / 055
一路上單獨行 / 058
涉外飯店 / 061
面條之路 / 065
北國之行——加拿大
無處正中 / 075
移民和旅行 / 080
魁北克的暑假 / 083
往愛德華王子島 / 091
流亡者的迷宮——中歐
流亡者的故鄉 / 099
阿姆斯特丹的休假 / 103
維也納的小公主 / 107
布拉格的憂郁 / 110
Dumplings之謎 / 115
布達佩斯的雞蛋頭 / 118
熱帶的誘惑——南方
南方主義 / 127
選擇古巴 / 129
飛機上的蘭姆酒派對 / 132
社會主義度假村 / 135
哈瓦那的矛盾 / 138
文化相對主義的考驗 / 141
孤獨的行星——越南
蘇絲??黃的世界 / 147
殖民地之戀 / 150
孤獨的行星 / 153
間諜的圣誕節 / 157
現代啟示錄 / 159
青春期結束——澳門香港
香港香港 / 165
“菠蘿白”之謎 / 169
圣方濟各教堂廣場 / 172
竹灣酒店 / 175
故鄉的月亮——日本
外國的月亮 / 181
裝作日本人 / 184
母語世界 / 186
東京美味 / 189
發現關西 / 193
巡禮之道 / 195
雨林的親子——沖繩
去沖繩!/ 201
日本式度假飯店 / 203
大和人的內疚 / 206
猩猩的島嶼 / 209
馬沙臺風——臺灣
三代同行 / 215
臺風來了 / 219
羅東宜蘭 / 223
再見臺灣! / 229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節選
十四歲的初次旅行 我小時候家里已經有私家車,每到周末父親就開車帶全家去離東京幾十公里的游覽區,如:箱根溫泉、江之島、三浦半島等。大家玩得挺開心──除了我以外。不知為何,家里只有我一個人特別會暈車,坐進車里聞到了汽油味就覺得不行了。所以,每次郊游,對我來說,痛苦跟樂趣一樣大。也許就是這個緣故,我從來沒夢想過長大以后自己開車去遠處。正相反,長大以后自己坐長途火車去旅行,才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當年我很喜歡看電視旅行節目《想去遠處》,是作為國鐵“Discover Japan”推銷活動的一環節,一九七○年十月開始的,如今還在繼續,已播放過差不多兩千次。在節目里,填詞人永六輔一個人坐火車去全國各地,訪問名勝古跡,也跟當地居民親切來往。他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少有人去的小地方,漁村或山村等。總之,風景純凈,民情樸素,特別會激起城里人的鄉愁。永六輔自己填詞并唱的主題歌《想去遠處》,歌詞和旋律都相當多情感傷。“想走走陌生的小鎮,想去遠處什么地方。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遠處什么地方。遙遠的小鎮,遙遠的大海,遙遠的夢想,獨自旅行。想遇見相愛的對象,想去遠處什么地方。”我相信,那節目對國鐵的營業額,貢獻應該不小。 也有個電視節目,叫做《兼高熏的世界旅行》,是會說幾種外語的女記者兼高熏每個星期去海外各地旅行做的報導。她一會兒去菲律賓會見當時的馬科斯總統夫婦,一會兒去北歐訪問當地民家,跟居民一起過傳統節日。那是由泛美航空公司(后來由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贊助的節目。在當年的日本,兼高熏是人人皆知的著名人物,因為全日本只有她一個人能夠那么自由自在地去世界各國旅游。節目從一九五九年開始,持續到一九九○年為止。*初芳齡三十一的兼高熏,*后是六十二歲的人了。前后三十年,總共播放了一千五百八十六集;主持人旅行的全程則達到七百二十一萬公里,等于把地球繞了一百八十圈。 《想去遠處》和《兼高熏的世界旅行》都是當時的我每周一定要看的節目。不過,兼高熏般的世界旅行,在一九七○年代的日本小孩看來,與其說是現實,倒不如說是天方夜譚里的故事。相比之下,永六輔式的國內長途旅行,只要再年長幾歲,自己也應該能夠去的。我父母在孩子們的教育方面屬于放任主義。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不給父母帶來太多麻煩,他們是不會加以阻止的。 十四歲的夏天,我有了**次獨自坐長途火車的機會。那年,父母為一對新人做了媒,而那新娘是長野縣山區出生的。在東京辦完婚禮后,新娘雙親邀請我們全家人去長野縣度假幾天,父母欣然接受了。只是那年我讀初中三年級,為了準備翌年的高中入學考試,早就安排好了暑假里參加補習學校的一些課程。我跟父母商量后決定:大家先坐父親開的車出發,我則上完補習班后一個人搭中央本線快車往長野縣,在目的地火車站跟家人會合。 長野縣有十九世紀末歐洲傳教士開發的避暑區,常常在少女雜志上被介紹。白樺湖、女神湖、清里、美麗原等地名,簡直就是西方童話里出現的神秘場所,充滿著醉人的各種想象。我非常高興自己能夠跟《an-an》《non.no》等時尚雜志的模特兒一樣坐長途火車去浪漫的長野縣。 從東京新宿火車站坐中央本線快車“梓號”往長野縣,大約是三個鐘頭的旅程,需要事先訂座位。當年我父母去外地總是開車,對鐵路事務完全陌生,到底在哪里買票都不大清楚。日本國鐵的大規模火車站設有所謂“綠色窗口”,乃跟一般窗口分開,專門為長途旅客服務,由當時的我們看來跟航空公司柜臺一樣難以接近。放任主義的父母不愿意參與女兒的獨自旅行,我只好一個人處理訂票事宜了。于是到家附近唯一設置“綠色窗口”的高田馬場站,平生**次前往那神秘的柜臺,好緊張地跟售票員說了旅行的日程和列車班次等。心中著實擔心:如果人家說出我聽不懂的語言可怎么辦?結果呢,一切進行得出乎意料地順利。售票員講的果然是普通的日語。我根本沒有遇到任何困難,竟把看起來高貴無比的綠色對號票拿到手里了。 現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那天站在“綠色窗口”前時開始的。因為旅行的本質就在于克服恐懼心,離開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邁出**步。相比之下,三個多鐘頭的旅行本身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我只記得自己穿上跟《non.no》的模特兒一樣的睡衣般寬松的長袍,戴上系了絲帶的大草帽,也提著藤編的旅行箱搭快車,在四人座中靠窗戶的地方占了位子。其他旅客問我是否一個人旅行,要到哪里等,可是我回答得不多,主要忙于扮演雜志彩頁上模特兒的角色。不過,實際上我還是挺緊張的,不知不覺之間開始打瞌睡,醒過來時發覺,自己的口水濕透了長袍的大腿部分。在陌生人面前出丑,怪不好意思的。 火車很快就抵達了長野縣。我在剪票處跟家人會合,乘坐父親開的車,馬上得面對暈車的痛苦了。模仿雜志彩頁的時間維持得不長,在我夢里簡直飛逝過去,感覺也其實不怎么過癮。*令我難忘的,倒是早幾天鼓著勇氣一個人前往高田馬場火車站的“綠色窗口”,平生**次向專門為長途旅客服務的售票員開口買票時心中感到的緊張,和后來拿到對號票而感到的滿足。就是那成就感教我對獨自旅行上了癮的。 一水之隔 雖然我從小夢想單槍匹馬闖世界,但是從來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去中國自由旅行,因為我的小學、中學時代,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竹子窗簾”(the Bamboo Curtain)聞名于世。直到一九七○年代,若有日本人去了中國大陸,絕對是參加什么代表團被邀請去的。一水之隔的中國,感覺上卻比歐美還遙遠。 不過,就是因為遙遠,不少日本年輕人更加憧憬中國。有一本書叫做《旅行的技術:亞洲篇》,一九七六年在東京出版,內容是四個日本大學生單獨去亞洲各地旅游的報導。其中一篇是東京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從橫濱坐蘇聯籍船舶貝加爾湖號,花五天四夜去香港,在羅湖邊境遠望大陸的紀錄。一九七○年代價錢平民化的海外游只限于團體旅行,個人旅行仍舊相當昂貴,因為廉價機票還沒普及到日本來。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船舶往往是離開島國唯一的交通工具。那位研究生是一九五二年出生,大我十歲的藤井省三,一九七九年作為*早期的日本留華(大陸)學生之一到上海復旦大學念書,后 來成為著名的中國文學家,任教于東京大學。 我自己一九八一年上早稻田大學開始學中文,也到位于飯田橋的日中學院上夜校,一周三次。當時在日籍老師里,去過中國的人還不多。有位老師陪同旅游團去新疆烏魯木齊,贏得了全校師生的羨慕。 記得有一晚課間休息的時候,有個同學談起山口文憲寫的《香港:旅游的雜學手札——出街、街坊、享受》一書,我也馬上買來津津有味地看,后來藏書多年。一九七九年問世的那本書,是無業日本青年山口在一九七○年代初住在香港一年的記錄,充滿著香港平民生活的氣息。他屬于“團塊世代”(日本戰后的嬰兒潮一代),一九六○年代末的全球性學運挫折后離開日本,在巴黎漂泊一年,回國的路上偶然停留在香港,被東方之珠迷住的。《香港:旅游的雜學手札》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請一個當地小姐打開書包,把里面的私人物品全部拿出來擺在地上拍照。圖片中竟有避孕套,對日本讀者的沖擊可大了,因為保守政治家掌權的日本當時還沒有解禁這魔法藥。山口在書中介紹的香港平民食品,如叉燒飯、油雞飯等,讀起來挺有吸引力,教我口水流個不停,很想跟他一樣去香港天天吃。但那只是香港,而不是大陸。 一九七○年代初,有些日本青年跟山口一樣流浪世界。他們的“圣經”是小田實的《什么都要看》。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紀實作家澤木耕太郎,在一九七四年忽然想起“從印度德里坐公共汽車去英國倫敦會怎么樣”而帶著全部財產一千九百美元離開了日本,他的**站也是香港。澤木后來把前后兩年的歐亞大陸旅游經驗寫成長篇游記《深夜快車》共六冊(臺灣版《深夜特急》三冊),一九八六年問世后引起日本年輕人的背包旅游熱。但那是稍后的事情,而且那一代的流浪青年還進不了中國大陸。 流亡者的故鄉 從二十幾到三十幾歲,我曾擁有過用不完的時間。當年我不屬于任何公司企業,是無拘無束的自由作家,而且一個人住國外,身邊沒有家人親戚,過的是沒累贅的單身生活。因為收入不多,所以談不上什么單身貴族,可是以自由時間的多寡為準,確實比世界上多數貴族還富裕。不管要放假多久去哪里,都不必取得任何人的同意批準。拿張單程機票走的話,按邏輯,能夠游玩到用完全部財產為止。 自由嗎?確實很自由。快樂嗎?我倒覺得坐立不安。假如一直旅游,難道不是像風箏斷線那樣,將要永遠飄浮于太空間?自由旅行什么時候變成無期漂流,甚至無期徒刑,連自己都沒有把握。幸虧,旅游公司賣的來回機票一般都有時間限制,在一定時間內得回到出發地。于是當年我去旅游,盡可能買來回機票。有一年春天,從居住地多倫多去“中歐”旅行的一次,也不例外。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曾叫做“東歐”。那不僅是地理上的劃分,同時也是政治陣營的名稱。經過一九八九年的天鵝絨革命和柏林圍墻倒下,社會主義陣營崩潰;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直被蘇聯控制的“東歐”衛星諸國,也紛紛采用民主體制,并恢復使用“中歐”這歷史性名稱了。 冷戰期間的多倫多曾有許多流亡捷克人居住。他們跟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之登場人物們一樣,一九六八年,當蘇聯軍坦克車開進捷克的時候,抱著悲傷的心情離鄉背井的。事后二十年,他們的生活方式猶如超長期的旅行。因為捷克的教育水平很高,他們在流亡地也一般從事白領職業,經濟上屬于中產階級,但是往往選擇租賃房子而不肯置產。再說,雙雙逃出捷克的同胞夫妻當中,不生育后代的人也相當多。結果,實際年齡到了四十幾、五十多歲,給外人的群體印象卻如超齡學生,是他們把流亡當作“暫時性”生活的緣故,好比真正的生活是回到故鄉以后才會再開始似的。 然后發生了一九八九年由劇作家哈維爾領導的天鵝絨民主革命。流亡捷克人個個都好興奮,好驕傲。很多人相隔二十年回到故鄉,跟家人朋友團聚。其中不少也馬上在布拉格購買了房子。他們開始過真正生活的條件終于成熟了。 可是,一時的興奮過去了之后,他們多數人還是回到多倫多來了。究竟是為什么,大家不大愿意談。也許是二十年的分離在他們和親人之間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是習慣了北美式生活以后,很難再適應古老歐洲的種種。也許他們發現了過去二十年在流亡地一天一天過來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生活。 總而言之,拖長的青春期要告一段落了。多倫多的流亡捷克人小區開始解體。一對又一對夫妻申請提前退休而搬去加拿大鄉下買土地,開始過起自給自足式的半農民生活。“這么大的土地,在歐洲是絕不可能擁有的。”曾做過會計師的米羅舒說。“既然在加拿大落地生根,應該學會欣賞冬天吧。”他太太漢納在多倫多做了二十年的護士以后,才開始練習越野滑雪。我忘了昆德拉怎樣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結局的;不過,就現實而言,始終沒有結局這回事,人生故事永遠要繼續下去。 多倫多是移民城市,一半居民是生在國外的。離鄉背井的原因,人人不一樣:戰爭、革命、貧困、家庭不和。無論如何,要是在家鄉過的日子很幸福,誰也不會考慮移居外國。在這意義上,移民和難民之間,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剛到多倫多的時候,被一個英文教師稱為“文化難民”,一時心里很不好受,但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若是現在,我則會說:“請老師少管人家的閑事。”) 對每一個人來說,不幸是偶然的,故鄉山河之美才是必然的。在國外過著流亡生活的人們,個個都講到自己的家鄉多么漂亮,媽媽做的菜多么好吃,故鄉的人情多么濃厚溫暖。退休到安大略農村的米羅舒和漢納也不停地告訴我:古老的波希米亞多么美麗,布拉格的歷史遺產多么豐富。他們勸我去一趟。 所以,還沒去中歐之前,在我腦海里已經有好幾層的故事:以莫扎特的鋼琴曲和德沃夏克的交響樂為背景,卡夫卡講述的歷史社會和昆德拉描寫的人生情感,以及不久前在電視上看過的民主革命,和朋友們談的親身經歷等。既然擁有用不完的時間,我可以去很久。但我還是購買了有時間限制的來回機票。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2019年新版)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日本東京人。 她用中文創作,寫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 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 她用母語日文創作,寫對中文著迷,好像談戀愛。 寫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 她開始中文教學,要把對中文的熱情,繼續發揚起來。 她和先生都是專職創作者,一人寫鬼怪小說,一人寫散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