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818375
- 條形碼:9787546818375 ; 978-7-5468-183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 本書特色
本書是和央視合作的紀錄片“百年巨匠 沙孟海”的同名小說。本書內容詳實,文筆優美。是一本了解和感悟近代藝術大師沙孟海生平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品味大師藝術人生,獲益終生。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 內容簡介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國際版)/百年巨匠》詳細介紹了大師沙孟海的一生,描述了大師的藝術人生。《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國際版)/百年巨匠》分“彷徨尋索”“轉益多師”“江湖起伏”“大相甫定”“余韻不絕”幾個篇章介紹了藝術大師沙孟海的一生。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 目錄
**節 沙氏故居
第二節 沙孟海出世
第三節 浙風陶冶
第二章 轉益多師
**節 融入海派
第二節 艱苦歲月
第三節 包稚頤
第四節 奠定學術基礎
第三章 江湖起伏
**節 再入宦海
第二節 救出四弟
第三節 兩份電文定時局
第四節 五弟悲歌
第五節 宦海邀游
第六節 修蔣氏家譜
第四章 大相甫定
**節 “大雄寶殿”(上)
第二節 “大雄寶殿”(下)
第三節 富春山居圖
第四節 動蕩歲月
第五節 登上藝術高峰
第五章 余韻不絕
**節 了卻夙愿
第二節 *后歲月
參考文獻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 節選
《峰回路轉現孟海:大師沙孟海(國際版)/百年巨匠》: **節 沙氏故居 浙江省寧波市市區向東50公里是該市的鄞州區塘溪鎮,出鎮3公里,在天臺山脈大梅山下,梅溪水庫(現又叫堇山湖)邊,在三面環山、一邊傍溪(梅溪)、前面就是大山腳下已無大路可走的一塊平地上,有一個三百余戶的小村落——沙村。沙孟海的祖居沙氏故居就在這里。 寧波鄉村的民宅是很有特色的。不像北京的大宅院,都是方方正正的,寧波鄉村的民宅都因山坡、溪水制宜而建。沙氏故居門前有一條小徑,由碎石鋪成,溫潤的南方氣候,讓小徑邊長出厚厚的青苔,給宅子平添了不少滄桑感。院墻以石塊為墻基,上砌青磚,從院門外邊開始砌,再沿著通向院門的小徑向前延伸,與小徑對面的同樣用石塊壘出的菜地形成夾墻,讓來沙家的客人有了被夾道歡迎的感覺,也讓深藏的宅門有了一種“隱”的感覺,一種世外桃源之門的感覺。 走近看,院門有個翹角,這又造成了一種門樓的氣勢,它似乎在說,這戶人家還是殷實的。進院來,是寧波鄉村*常見的也是*有情調的兩層平展小木樓。平展,說的是它很寬,比如說,長江以北民宅都是三開間,它卻是四開間,所以顯得很寬。兩層,是說它不高,有苗家吊腳樓的感覺。灰瓦木窗,那是明清建筑的特征吧?小樓前一片比天井大的小院落,是用碎石鋪出的,且不被包裹在建筑群里的,這讓它又與徽派建筑區別了開來,有了浙東的風情。 其實沙孟海家這個住宅與當地其他民宅并無太大區別。區別就是在1900年,這里誕生了中國現代書法宗師沙孟海,當然還有他的四個弟弟——他們都在早年參加了革命,沙家那是一門忠烈! 梅溪的沙氏一族,沙孟海自己考證是出自南宋的仙居縣(今屬浙江省臺州市)縣令沙成。他當年遷到了鄞縣(今市鄞州區),他的兒子沙承霸就定居在鄞縣五港。沙承霸的兒子沙用明由五港再遷到梅溪,即今天的塘溪鎮沙村。之后沙氏世世務農,到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出生的沙忠喜(字規墨),即沙成二十七世孫,為沙孟海的祖父。 在南宋時期,沙承霸與柱國副將軍忠列公沙世堅之孫沙全一同從軍,在四川宋軍中任職。這時,發生了一場著名戰役,叫釣魚山(城)之戰。釣魚山在今天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里處,山高約300米,山上有座釣魚城。此城俯看著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處,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它除了山水之險,還是交通樞紐,由它經水路及陸上道路,可通達四川各地。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至四年問,彭大雅被任命為四川制置副使、重慶知府。彭大雅,字子文,南宋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宋寧宗嘉定十年丁丑科(1217年)進士。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蒙古遣使來議夾攻金朝事宜,達成協議后,南宋遣使蒙古以表感謝,當時彭大雅以書狀官身份隨使者去了蒙古。回來后,他將親歷與見聞寫成《黑韃事略》,敘述了蒙古立國、地理、物產、語言、風俗、賦斂、賈販、官制、法令、騎射等事,成為南宋制訂對蒙策略的重要參考。由此他也成為對蒙古國情和軍情*為了解的官員。他上任四川后,本著對蒙古的了解,命甘閏初(身世與職務不詳,應是其屬下將軍)筑釣魚城,以作防御蒙軍入侵的軍事要塞。當時百姓和許多官員并不理解,反對聲不絕于耳。但他力排眾議,終于筑好了釣魚城。 南宋淳祜二年(1242年)六月,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顯著的淮東提刑余玢入蜀主政,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余玢(1199年一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嘉熙年間任招信軍(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知軍,于汴城(今安徽鳳臺縣)、河陰(今屬安徽省宿州市)大敗蒙古軍。淳祜元年(1241年),赴援安豐(今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再次擊敗蒙古軍。他到四川后,十分贊賞彭大雅的眼光。 ……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