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伶人兩千年 本書特色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作為戲曲的主角伶人,從古至今兩千年,有著難以盡述的故事。本書對伶人的起源、各個時代的劇場以及代表性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講解。中國戲曲萌起于先秦,初成于漢唐宋金;元代達于鼎盛,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佳作迭現;明清兩代承繼演變,湯顯祖、李漁、王國維等劇作家、理論家和戲曲史家成就斐然;京劇二百年的興盛與起伏尤其令人扼腕唏噓,特別是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齊如山、阿甲等優秀藝術家和劇作家的往事,讀來讓人思緒萬千。
伶人兩千年 內容簡介
本書對伶人的起源、各個時代的劇場以及代表性劇本, 進行了多角度的講解。全書內容包括: 伶人的起源與演化、伶人的劇場與劇本、元代伶人劇作的鼎盛、明代伶人劇作的演變、清代伶人劇作的延續等。
伶人兩千年 目錄
序 言
**章 伶人的起源與演化**節 先秦優伶第二節 漢代百戲第三節 《蘭陵王》第四節 《踏搖娘》與梨園子弟第五節 喜歡戲曲的李隆基、李存勖第六節 猴戲第二章 伶人的劇場與劇本**節 瓦舍、勾欄第二節 雜劇來由與腳色行當的形成第三節 諸宮調與講唱文學第四節 雜劇與譏諷、政爭第五節 南戲代表劇本《張協狀元》第六節 《趙貞女》與《琵琶記》第三章 元代伶人劇作的鼎盛**節 元雜劇的作者、劇本、題材第二節 為民眾說話的關漢卿第三節 王實甫的《西廂記》第四節 馬致遠的《漢宮秋》第五節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第六節 愛情神話劇第七節 公案戲《陳州糶米》第八節 水滸戲第九節 首部戲曲論著《錄鬼簿》第十節 元代后期雜劇作品第十一節 “荊、劉、拜、殺”第四章 明代伶人劇作的演變**節 明代戲曲形式變化第二節 明初雜劇的作家作品第三節 明初傳奇作品第四節 聲腔改良與魏良輔、梁辰魚第五節 明代中后期劇壇之繁榮第六節 明代“三大傳奇”第七節 徐渭的劇作與《南詞敘錄》第八節 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第九節 沈?Z的創作與“臨川”“吳江”之爭第十節 明末的戲曲評論第五章 清代伶人劇作的延續**節 李玉與蘇州派戲曲家第二節 李漁的戲劇理論第三節 弋陽腔與昆山腔之爭第四節 《長生殿》與《桃花扇》第五節 焦循與《花部農譚》第六節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第六章 伶人與京劇的興起**節 四大徽班與京劇的形成第二節 老“三鼎甲”第三節 “同光十三絕”第四節 從民間到宮廷第五節 早期劇作家第六節 凈行演員
第七節 南方名家第七章 伶人與京劇的興盛
**節 譚鑫培與新“三鼎甲”
第二節 王瑤卿與旦行的崛起
第三節 民初三大賢
第四節 改良運動與時事新戲
第五節 四大名旦
第六節 老生名家第八章 京劇伶人的教育和戲曲理論**節 京劇科班第二節 京劇戲校第三節 京劇戲院第四節 京劇劇作家與劇評家第五節 京劇論著與期刊第九章 伶人與京劇的起伏**節 國統區京劇概況第二節 根據地京劇概況第三節 傲骨耐歲寒第四節 南林北李話關公第五節 南北猴戲流派異同第六節 南北武生名家第七節 四小名旦與旦行名家第八節 花臉與丑行名家第九節 小生與老旦名家第十節 劇作家第十章 伶人與京劇的再度興衰**節 百花齊放的年代與創新第二節 現代戲一枝獨秀第三節 近年來京劇的演變與發展概略第四節 新中國的京劇表演名家第五節 新中國的編劇家、導演及戲曲史家第十一章 伶人創造戲曲的種類與流布**節 京劇第二節 昆曲(昆劇)第三節 評劇第四節 河北梆子第五節 晉劇第六節 滬劇第七節 錫劇第八節 越劇第九節 紹劇第十節 黃梅戲第十一節 閩劇第十二節 贛劇第十三節 山東梆子第十四節 豫劇第十五節 漢劇第十六節 楚劇第十七節 湘劇第十八節 粵劇第十九節 桂劇第二十節 川劇第二十一節 黔劇第二十二節 滇劇第二十三節 秦腔
展開全部
伶人兩千年 作者簡介
李仲明: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編輯工作。代表作有:《李少春傳略》《梨園宗師——梅蘭芳》、《百年家族——梅蘭芳》、《百年家族——譚鑫培》、《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文化》等。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