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鄉土·人性·詩意·現實:吳天明電影藝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48923
- 條形碼:9787104048923 ; 978-7-104-0489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人性·詩意·現實:吳天明電影藝術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中國西部電影發展與時代變遷, 以吳天明的全部電影創作為研究對象, 歷時三年, 走訪了相關人員、查閱研究大量資料, 為中國電影中的民族化表達與發展、導演個體訴求與時代的共振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鄉土·人性·詩意·現實:吳天明電影藝術研究 目錄
緒論
**節 西北風口的打井漢:吳天明
一、作為導演的吳天明
二、作為西影廠廠長的吳天明
第二節 研究背景的厘定
一、吳天明作品與中國西部電影
二、基于時代語境中的吳天明與中國西部電影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四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與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二、本課題創新之處
第五節 研究思路和方法
**章 時代經驗的現實觀照
**節 多元思潮的角力與交合
一、傷痕反思的人性復蘇
二、反精英的鄉土回歸
三、改革大潮的尋根之道
第二節 時代同步的題材嘗試
一、城鄉愛情的初步體驗
二、商業傳奇的戲劇趣味
三、消費時代的守藝之困
第三節 個體意識的成長儀式
一、族群經驗下的成人涅槃
二、反叛與抗爭中的自我救贖
三、理想人格的自省與重塑
第二章 鄉土西部的意識“綿延”
**節 鄉土文化“集體無意識
一、族群歸屬的原始印記
二、“鄉土中國”的意識啟蒙
三、語境多元的鄉土表征
第二節 吳天明的鄉土情結
一、農耕影像中的詩性鄉土
二、形象塑造下的鄉土典型
三、民俗審美中的鄉土意象
第三節 時代風云下的鄉土變革
一、城鄉文明的對峙與沖突
二、價值取向的倫理自覺
第三章 揭橥多維“人性”的影像敘事
**節 西北群像與文化隱喻
一、代代相繼的父式寓言
二、因循守舊的觀念桎梏
三、抗爭與屈從的心理定勢
四、苦中作樂的卓絕意志
五、真善美的人格結構
第二節 愛與美的女性譜系
一、愛與美的人格符號
二、意識主體的復雜呈現
三、理想化的女德守望
第三節 卡里斯馬的現世神諭
一、卡里斯馬的化身
二、卡里斯馬形象群
第四章 現實主義的詩意美學追求
**節 文化西部的詩意紀實
一、意味雋永的真實追求
二、現實西部的詩意審美
三、人道主義的理想堅守
四、西部紀實的審美經驗
第二節 現實主義美學的變革呈現
一、文化表象的繼承與重塑
二、文化觀念的沖突與融合
三、價值選擇的困惑與彷徨
第五章 文化地理與吳天明電影生產
**節 地緣“基因”與主體性結構
一、蒼石黃土的尊嚴禮贊
二、田園藩籬的人生寓言
三、關中秦風的文化余暉
四、楚蜀風韻的傲骨柔情
第二節 城市異托邦的二元印象呈現
一、作為理想彼岸的城市
二、作為深淵之境的城市
第三節 農耕文明與現代文化的碰撞交鋒
一、敏銳包容的問題意識
二、一以貫之的價值偏好
第六章 吳天明電影創作的綜合審視
**節 吳天明導演藝術的整體風格
一、傳統文化的執著堅守
二、多元文化價值的思想震顫
三、敘事母題的審美演進
四、堅定的人民性立場
第二節 吳天明電影藝術創作中的不足之處
一、情感表達和形象塑造的失真
二、戲劇手法的生硬
三、凝視傳統的思維局限
四、價值意識的主觀傾向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1 吳天明藝術簡歷
附錄2 吳天明電影片目
后記
鄉土·人性·詩意·現實:吳天明電影藝術研究 節選
一是在于兩者文化內涵的不同。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①鄉土電影中往往著力展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風情,塑造不同人物的精神風貌,帶有濃烈的鄉土文化,同時,其中蘊含的對鄉土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農村題材電影中所沒有的;相比之下,農村電影往往帶有較強政治性,僅以農村為敘述背景,并不對某一特定地域作明顯的標記,也并未讓其承載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只著力反映某一階段農村的現象和特征,具有明顯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二是兩種電影類型主觀情感的不同。鄉土電影中,大多對所處的地域環境表現出欣賞、依戀、贊美的態度,歌頌山清水秀的風光,自然淳樸的民風,趣意盎然的文化;農村電影中,則大多展現當地的落后、貧窮,以及階級斗爭等方面的元素。盡管在鄉土電影中,仍然有不可避免的落后、愚昧的精神文化,但創作者無意通過淡化或逃避來刻意美化鄉土環境,而是出于現實主義層面,對鄉土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進行真實的折射。在中國鄉土電影發展史中,臺灣鄉土電影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分支。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臺灣鄉土電影在20世紀60年代迎來了創作高峰,美國和日本給臺灣投人大量資金,有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兼之彼時的臺灣實行積極的農業政策,因此,在這塊寶島上,處處可見怡然的田園風光。在臺灣鄉土電影的世界觀中,鄉土是充滿著和諧美好的理想化樂園。**代臺灣鄉土電影導演李行的作品《養鴨人家》便是臺灣鄉土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充滿濃郁的地域風情,展現水塘農家、辛勤耕耘的美好景象,配以悠揚的背景樂,贊美這種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不僅如此,那些市集廟會,小月趕鴨子等充滿生活氣息的鏡頭,細致地描摹了當時臺灣養鴨人的日常生活。當時的臺灣鄉土電影大多具有高度理想化色彩,60年代,當權者頒發的文藝政策有著“六不”的要求,即“不寫社會的黑暗,不挑撥階級的仇恨,不帶悲觀的色彩,不表現浪漫的情調,不寫無意義的作品,不表現不正確的意識”。因此,臺灣鄉土電影雖有“寫實”的標簽,聚焦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創作者在設計劇情走向時,傾注過多的理想主義,影片成為引導灌輸主流價值觀的渠道,同時為觀看者打造美好和諧的藍圖。另一方面,臺灣深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儒釋道的文化深人人心,如李行的作品中就透露著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傾向,相信通過藝術可以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將臺灣鄉土電影的詩意與美學發揮到極致的是第二代導演侯孝賢,他的電影風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散發著散文詩般淡薄雋永的特質。《童年往事》講述了一個叫作阿孝咕的男孩遷居臺灣的故事,他在年幼時父親去世,加入街頭小流氓的幫派,打架,不久之后,母親也染病去世,阿孝咕聯考落榜,戀愛分崩離析,祖母在孤獨中與世長辭。父親、母親與祖母,三個至親的死亡對他造成不同影響。影片名為《童年往事》,但大量篇幅講述阿孝咕少年和青年時的故事,在導演看來,阿孝咕的童年終結于祖母的死。 ……
鄉土·人性·詩意·現實:吳天明電影藝術研究 作者簡介
楊欣,女,漢族,中共黨員,西北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影視方向博士畢業,現任職于西北大學文學院廣播電影電視系。研究方向為中國西部電影、類型電影。自2002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多次擔任班主任與專業導師,曾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與“優秀黨員”。 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在南大核心期刊《當代電影》《西北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5篇,CPCI-SSH上檢索論文1篇,北大核心和普通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2019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2018年度西安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參與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2016年度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與陜西省教育廳2016年度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各一項;參與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其他省級、校級項目多項。參與編著書籍《電視文化論》《中國西部電影精品讀解》等。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