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513064
- 條形碼:9787547513064 ; 978-7-5475-1306-4
- 裝幀:157g啞粉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近兩萬枚簡牘,幾代學人艱苦整理,代表著西北簡牘整理的較高的學術水準。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內容簡介
懸泉漢簡出土于漢代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遺址。懸泉置遺址發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評為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遺址出土各類文物七萬余件,其中出土漢簡三萬五千余枚,有字簡二萬三千枚,經過整理者一萬八千枚。該遺址地處中西交通和絲綢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大、保存zui為完好、出土文物zui 多的我國漢晉時期的郵驛機構。位于今安西、敦煌之間,經過1991—1992年四次集中發掘,共掘獲漢簡2萬余枚(經過整理編號者18000余枚)。懸泉簡中zui 早的紀年簡為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zui晚的紀年簡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內容大致涉及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錄。這批重要的出土簡牘,是西北漢簡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兩漢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見證,是今人研究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歷史淵源的**手資料。或可補史籍之缺載,或可正史載之訛誤,將引領西北漢簡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懸泉漢簡擬分八輯出版。每輯收錄原簡約二千三百枚,彩色圖版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釋文緊隨其后。末附簡牘形制尺寸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更為豐富的信息。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目錄
前言 張德芳
附:大漠雄風 絲路瑰寶——敦煌懸泉置漢晉驛站遺址考古發掘 戴春陽
凡例
上冊 彩色圖版
下冊 紅外線圖版
簡牘形制尺寸表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節選
敦煌懸泉置雖伴隨著漢武帝對河西開發應運而生,并在絲路熙來攘往的東西交流的歷史大潮中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但其廢棄之后,終于湮沒于厚厚的歷史塵埃之下,而不再為世人知曉。1987年,在甘肅省文物普查工作中,敦煌市、安西縣文物普查小組相繼在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以東約3公里的三危山北坡發現散落的陶片和殘簡,并初步認為是一處漢代遺址。1988年我所派專業人員對此遺址進行了復查,對其分布范圍、性質、時代作了進一步勘查。由于該地風沙較大而該遺址堆積較淺,文化遺存受風沙侵蝕較甚。為搶救保護該遺址,我所于1990年下半年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于1990年10月至1991年元月對遺址進行了**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當時發掘主要集中于遺址兩側,出土了大量簡牘,進一步加深了對遺址驛站性質的認識。 ……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大量簡牘為當時邊郡及與內地有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活動的實錄,且多為正史所缺佚,故有著較高的補闕證訛的史料價值。 ——《大漠雄風 絲路瑰寶——敦煌懸泉置漢晉驛站遺址考古發掘》
新書--懸泉漢簡(壹)(上、下)(精裝) 作者簡介
張德芳,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北漢簡的整理研究,主持完成《肩水金關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等重要整理工作,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