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2553
- 條形碼:9787501062553 ; 978-7-5010-6255-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一輯) 本書特色
2019年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為回顧、總結和展望,為體現取得的科研成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11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文萃)》第十一輯以示紀念。本輯收錄考古、古建筑、遺產保護等類的論文六十余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一輯) 內容簡介
2019年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為回顧、總結和展望, 為體現取得的科研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一輯以示紀念。本輯收錄考古、古建筑、遺產保護等類的論文六十余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一輯) 目錄
序言
談南宋官窯
吳越浮屠匠心獨具寺塔之建倍于九國
——兼談喻皓
光的旋轉
——良渚玉器工與藝的展續研究
紹興沈園遺址考古勘探
——兼談陸游《釵頭鳳》故事的發生地
浙江古代瓷業的考古學觀察
——遺存形態·制品類型·文化結構
二論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研究
良渚文化若干玉器的研究
——從反山20號墓談良渚玉器的功能
蔡侯兵器三題
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之環境觀
錢塘江史前文明史綱要
全新世早中期環境下的河姆渡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關系
河姆渡遺址出土“骨哨”研究
順山集遺址第三期遺存文化性質分析
試論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過渡階段的遺存
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圈的形成
崧澤早晚期聚落內部結構的演變
——以仙壇廟遺址為例
良渚:神王之國
凌家灘與紅山:誰赴了誰的晚宴
良渚文化的玉琮及仿琮形器
璜與圓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玉器組佩
“石犁”的考古學背景
——基于類型學研究的解讀和思考
浙江良渚文化小墓的分期
環太湖地區史前時期頭向傳統的區域差異及演變
——兼談良渚古城崛起的背景
玉器時代觀念與藝術的浪潮
從錢山漾文化和禹會村類型的關系看龍山前期環太湖地區和皖北淮河中游地區的
文化互動
浙江湖州古文化與聚落分布初探
東周時期越國用玉制度突變考
從安吉上馬山墓葬看戰國、秦漢之交的文化變遷
浙江“漢代土墩墓”的發掘與認識
試論浙江漢代土墩遺存
《古剡漢六朝畫像磚》札記
論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區域特征
浙江地區戰國原始瓷生產高度發展的原因探析
越窯秘色瓷及相關問題
北宋中期越窯瓷業技術傳播及相關問題研究
——兼論核心區越窯瓷業衰落原因
關于修內司官窯問題的思考
龍泉窯黑胎青瓷的考古發現與認識
浙西地區古代瓷業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淵源
青瓷中國
吳越國時期的佛教遺物
——以阿育王塔、刻本《寶篋印經》、金銅造像為例
浙江余杭茅山遺址古稻田耕作遺跡研究
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
良渚文化時期的動物資源利用和家畜飼養
良渚遺址物質的Sr-Nd同位素特征、物源及其對古文化消亡的指示意義
數字高程模型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
——以TIN的創建為例
出土破損陶瓷器的保護與修復
何事曰“吉”
寧波東錢湖廟溝后牌坊探析
從六和塔的兩次維修方案看文物建筑保護發展趨勢
浙江江山傳統宗祠建筑油飾彩畫調研
浙江臺州(天臺、三門、臨海)宗祠建筑木構調研
木拱廊橋結構傳力機理分析
傳統古建園林營建的一次探索
——金庸書院
文物價值的量化研究
——以浙江省古建筑文物為例
浙江磚石古城墻的典型病害與科學保護初探
人水和諧相處的典范
——桐廬江南地區水利工程遺產價值初探
江浙古海塘與民間信仰探析
明代浙江巡海副使、備倭都司、備倭把總設置考
明代海防文獻的整理
浙江省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研究與申報管理
西湖文化景觀的回顧與展望
如何加快實現零的突破
——浙江申報世界遺產初論
良渚遺址群保護與利用主題分析
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在遺產監測中的應用
——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浙江段)為例
談南宋官窯
吳越浮屠匠心獨具寺塔之建倍于九國
——兼談喻皓
光的旋轉
——良渚玉器工與藝的展續研究
紹興沈園遺址考古勘探
——兼談陸游《釵頭鳳》故事的發生地
浙江古代瓷業的考古學觀察
——遺存形態·制品類型·文化結構
二論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研究
良渚文化若干玉器的研究
——從反山20號墓談良渚玉器的功能
蔡侯兵器三題
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之環境觀
錢塘江史前文明史綱要
全新世早中期環境下的河姆渡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關系
河姆渡遺址出土“骨哨”研究
順山集遺址第三期遺存文化性質分析
試論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過渡階段的遺存
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圈的形成
崧澤早晚期聚落內部結構的演變
——以仙壇廟遺址為例
良渚:神王之國
凌家灘與紅山:誰赴了誰的晚宴
良渚文化的玉琮及仿琮形器
璜與圓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玉器組佩
“石犁”的考古學背景
——基于類型學研究的解讀和思考
浙江良渚文化小墓的分期
環太湖地區史前時期頭向傳統的區域差異及演變
——兼談良渚古城崛起的背景
玉器時代觀念與藝術的浪潮
從錢山漾文化和禹會村類型的關系看龍山前期環太湖地區和皖北淮河中游地區的
文化互動
浙江湖州古文化與聚落分布初探
東周時期越國用玉制度突變考
從安吉上馬山墓葬看戰國、秦漢之交的文化變遷
浙江“漢代土墩墓”的發掘與認識
試論浙江漢代土墩遺存
《古剡漢六朝畫像磚》札記
論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區域特征
浙江地區戰國原始瓷生產高度發展的原因探析
越窯秘色瓷及相關問題
北宋中期越窯瓷業技術傳播及相關問題研究
——兼論核心區越窯瓷業衰落原因
關于修內司官窯問題的思考
龍泉窯黑胎青瓷的考古發現與認識
浙西地區古代瓷業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淵源
青瓷中國
吳越國時期的佛教遺物
——以阿育王塔、刻本《寶篋印經》、金銅造像為例
浙江余杭茅山遺址古稻田耕作遺跡研究
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
良渚文化時期的動物資源利用和家畜飼養
良渚遺址物質的Sr-Nd同位素特征、物源及其對古文化消亡的指示意義
數字高程模型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
——以TIN的創建為例
出土破損陶瓷器的保護與修復
何事曰“吉”
寧波東錢湖廟溝后牌坊探析
從六和塔的兩次維修方案看文物建筑保護發展趨勢
浙江江山傳統宗祠建筑油飾彩畫調研
浙江臺州(天臺、三門、臨海)宗祠建筑木構調研
木拱廊橋結構傳力機理分析
傳統古建園林營建的一次探索
——金庸書院
文物價值的量化研究
——以浙江省古建筑文物為例
浙江磚石古城墻的典型病害與科學保護初探
人水和諧相處的典范
——桐廬江南地區水利工程遺產價值初探
江浙古海塘與民間信仰探析
明代浙江巡海副使、備倭都司、備倭把總設置考
明代海防文獻的整理
浙江省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研究與申報管理
西湖文化景觀的回顧與展望
如何加快實現零的突破
——浙江申報世界遺產初論
良渚遺址群保護與利用主題分析
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在遺產監測中的應用
——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浙江段)為例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