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地坑窯院民居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11703
- 條形碼:9787030611703 ; 978-7-03-06117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坑窯院民居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文字、照片、自繪圖、現場實測數據、結構分析和營造原理解剖相結合的方式, 全方位介紹地坑窯民居的歷史價值、生態價值和科學價值, 挖掘地坑窯營造技藝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揭示地坑窯在幾百年甚至數百年而不坍塌的力學原理和結構奧秘。
地坑窯院民居 目錄
第1章 中國民間的建筑奇跡
1.1 地平線以下的村莊
1.2 黃土塬孕育的奇特民居
1.2.1 黃土
1.2.2 黃土塬
1.2.3 黃土塬上的地坑窯院民居
1.3 地坑窯院民居的歷史沿革
1.4 地坑窯院村落的布局與選址
1.4.1 地坑窯院村落的布局
1.4.2 地坑窯院村落的選址
1.5 地坑窯院的定位和類型
1.5.1 地坑窯院的定位
1.5.2 地坑窯院的類型
第2章 向心有序的空間布局
2.1 地坑窯院的空間構成要素
2.1.1 地坑窯院的空間組織
2.1.2 地坑窯院的空間尺度
2.1.3 地坑窯院的空間構成要素
2.2 地坑窯院的空間布局
2.2.1 各類窯院的空間布局
2.2.2 地坑窯院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2.3 地坑窯院的窯室布置
2.3.1 主窯的空間布置
2.3.2 角窯的空間布置
2.3.3 其他窯室的空間布置和使用功能
2.4 地坑窯院的入口門洞
2.4.1 入口門洞的方位
2.4.2 入口門洞的形式
2.4.3 入口門洞的構成
第3章 充滿智慧的民間營造
3.1 地坑窯院民居的營造特點和建造工序
3.1.1 地坑窯院民居的營造特點
3.1.2 地坑窯院民居的建造工序
3.2 相地和方院子
3.2.1 相地
3.2.2 方院子
3.3 下院子和打門洞
3.3.1 下院子
3.3.2 打門洞
3.4 打窯、剔窯和泥窯
3.4.1 打窯
3.4.2 剔窯
3.4.3 泥窯
3.5 砌護崖檐和扎攔馬墻
3.5.1 砌護崖檐
3.5.2 扎攔馬墻
3.6 地坑窯院的給排水系統
3.6.1 給水系統
3.6.2 排水系統
3.7 盤炕和打灶
3.7.1 盤炕
3.7.2 打灶
第4章 樸實完美的細部構造
4.1 崖面的構造
4.1.1 崖面的構成
4.1.2 崖面的抹度及其控制
4.1.3 崖面的修整
4.2 窯口和門窗
4.2.1 窯口
4.2.2 “撲門仰窗
4.3 護崖檐的細部構造
4.3.1 不同出挑方式的構造
4.3.2 檐口和下臥層的構造
4.4 穿靴、戴帽和頂天柱
4.4.1 勒腳
4.4.2 戴帽
4.4.3 頂天柱
4.5 入口門洞和攔馬墻
4.5.1 入口門洞
4.5.2 攔馬墻
4.6 地面和地窖
4.6.1 地面
4.6.2 地窖
4.7 吊頂和棚樓
4.7.1 吊頂
4.7.2 棚樓
4.8 灶、風箱和天爺廟
4.8.1 灶和風箱
4.8.2 天爺廟
第5章 豐富簡潔的裝飾藝術
5.1 地坑窯院民居的裝飾特點
5.1.1 簡潔洗練的裝修與裝飾
5.1.2 豐富多樣的裝飾題材
5.1.3 樸實自然的裝飾風格
5.2 門窗的裝飾
5.2.1 門
5.2.2 窗
5.3 攔馬墻的裝飾
5.4 檐口和檐下裝飾
5.4.1 檐口裝飾
5.4.2 檐下裝飾
5.5 門樓裝飾
5.6 室內裝飾
5.6.1 窯炕
5.6.2 吊頂
5.6.3 墻壁裝飾
5.7 家具
5.7.1 一桌兩椅
5.7.2 八仙桌
5.7.3 條幾
5.7.4 箱架與箱子
5.7.5 臉盆架
5.7.6 其他家具裝飾
第6章 巧妙合理的受力體系
6.1 自支撐的結構體系
6.1.1 土拱結構體
6.1.2 土拱的作用機理及受力特點
6.1.3 拱券曲線對窯居力學性能的影響
6.2 減負荷營造的受力特點
6.2.1 結構分析模型的建立
6.2.2 初始應力場確定
6.2.3 “卸載”過程的模擬分析
6.2.4 減負荷營造的安全性評價
6.3 料姜石的作用
6.3.1 料姜石對黃土材料性能的影響
6.3.2 料姜石層對黃土窯洞結構性能的影響
6.4 降雨入滲對黃土窯洞的影響
6.4.1 位移變形分析
6.4.2 應力分析
6.4.3 塑性區分析
第7章 原生態的能源自維持住宅
7.1 古老的原生態住宅
7.1.1 融于自然,取于自然,歸于自然
7.1.2 保溫隔熱,冬暖夏涼
7.1.3 會“呼吸”的墻體
7.1.4 接近“地氣”,居者長壽
7.2 室內外熱環境現場監測
7.2.1 監測對象
7.2.2 監測時間和條件
7.2.3 監測指標確定和監測設備選擇
7.2.4 監測方案與測點的布置
7.3 夏季室內外熱環境的監測結果分析
7.3.1 空氣溫度監測結果分析
7.3.2 壁面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
7.3.3 相對濕度監測結果分析
7.3.4 風速監測結果分析
7.3.5 照度監測結果分析
7.3.6 夏季監測結果分析結論
7.4 冬季極端氣候室內外熱環境的監測結果分析
7.4.1 空氣溫度監測結果分析
7.4.2 壁面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
7.4.3 相對濕度監測結果分析
7.4.4 風速監測結果分析
7.4.5 照度監測結果分析
7.4.6 冬季監測結果分析結論
參考文獻
1.1 地平線以下的村莊
1.2 黃土塬孕育的奇特民居
1.2.1 黃土
1.2.2 黃土塬
1.2.3 黃土塬上的地坑窯院民居
1.3 地坑窯院民居的歷史沿革
1.4 地坑窯院村落的布局與選址
1.4.1 地坑窯院村落的布局
1.4.2 地坑窯院村落的選址
1.5 地坑窯院的定位和類型
1.5.1 地坑窯院的定位
1.5.2 地坑窯院的類型
第2章 向心有序的空間布局
2.1 地坑窯院的空間構成要素
2.1.1 地坑窯院的空間組織
2.1.2 地坑窯院的空間尺度
2.1.3 地坑窯院的空間構成要素
2.2 地坑窯院的空間布局
2.2.1 各類窯院的空間布局
2.2.2 地坑窯院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2.3 地坑窯院的窯室布置
2.3.1 主窯的空間布置
2.3.2 角窯的空間布置
2.3.3 其他窯室的空間布置和使用功能
2.4 地坑窯院的入口門洞
2.4.1 入口門洞的方位
2.4.2 入口門洞的形式
2.4.3 入口門洞的構成
第3章 充滿智慧的民間營造
3.1 地坑窯院民居的營造特點和建造工序
3.1.1 地坑窯院民居的營造特點
3.1.2 地坑窯院民居的建造工序
3.2 相地和方院子
3.2.1 相地
3.2.2 方院子
3.3 下院子和打門洞
3.3.1 下院子
3.3.2 打門洞
3.4 打窯、剔窯和泥窯
3.4.1 打窯
3.4.2 剔窯
3.4.3 泥窯
3.5 砌護崖檐和扎攔馬墻
3.5.1 砌護崖檐
3.5.2 扎攔馬墻
3.6 地坑窯院的給排水系統
3.6.1 給水系統
3.6.2 排水系統
3.7 盤炕和打灶
3.7.1 盤炕
3.7.2 打灶
第4章 樸實完美的細部構造
4.1 崖面的構造
4.1.1 崖面的構成
4.1.2 崖面的抹度及其控制
4.1.3 崖面的修整
4.2 窯口和門窗
4.2.1 窯口
4.2.2 “撲門仰窗
4.3 護崖檐的細部構造
4.3.1 不同出挑方式的構造
4.3.2 檐口和下臥層的構造
4.4 穿靴、戴帽和頂天柱
4.4.1 勒腳
4.4.2 戴帽
4.4.3 頂天柱
4.5 入口門洞和攔馬墻
4.5.1 入口門洞
4.5.2 攔馬墻
4.6 地面和地窖
4.6.1 地面
4.6.2 地窖
4.7 吊頂和棚樓
4.7.1 吊頂
4.7.2 棚樓
4.8 灶、風箱和天爺廟
4.8.1 灶和風箱
4.8.2 天爺廟
第5章 豐富簡潔的裝飾藝術
5.1 地坑窯院民居的裝飾特點
5.1.1 簡潔洗練的裝修與裝飾
5.1.2 豐富多樣的裝飾題材
5.1.3 樸實自然的裝飾風格
5.2 門窗的裝飾
5.2.1 門
5.2.2 窗
5.3 攔馬墻的裝飾
5.4 檐口和檐下裝飾
5.4.1 檐口裝飾
5.4.2 檐下裝飾
5.5 門樓裝飾
5.6 室內裝飾
5.6.1 窯炕
5.6.2 吊頂
5.6.3 墻壁裝飾
5.7 家具
5.7.1 一桌兩椅
5.7.2 八仙桌
5.7.3 條幾
5.7.4 箱架與箱子
5.7.5 臉盆架
5.7.6 其他家具裝飾
第6章 巧妙合理的受力體系
6.1 自支撐的結構體系
6.1.1 土拱結構體
6.1.2 土拱的作用機理及受力特點
6.1.3 拱券曲線對窯居力學性能的影響
6.2 減負荷營造的受力特點
6.2.1 結構分析模型的建立
6.2.2 初始應力場確定
6.2.3 “卸載”過程的模擬分析
6.2.4 減負荷營造的安全性評價
6.3 料姜石的作用
6.3.1 料姜石對黃土材料性能的影響
6.3.2 料姜石層對黃土窯洞結構性能的影響
6.4 降雨入滲對黃土窯洞的影響
6.4.1 位移變形分析
6.4.2 應力分析
6.4.3 塑性區分析
第7章 原生態的能源自維持住宅
7.1 古老的原生態住宅
7.1.1 融于自然,取于自然,歸于自然
7.1.2 保溫隔熱,冬暖夏涼
7.1.3 會“呼吸”的墻體
7.1.4 接近“地氣”,居者長壽
7.2 室內外熱環境現場監測
7.2.1 監測對象
7.2.2 監測時間和條件
7.2.3 監測指標確定和監測設備選擇
7.2.4 監測方案與測點的布置
7.3 夏季室內外熱環境的監測結果分析
7.3.1 空氣溫度監測結果分析
7.3.2 壁面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
7.3.3 相對濕度監測結果分析
7.3.4 風速監測結果分析
7.3.5 照度監測結果分析
7.3.6 夏季監測結果分析結論
7.4 冬季極端氣候室內外熱環境的監測結果分析
7.4.1 空氣溫度監測結果分析
7.4.2 壁面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
7.4.3 相對濕度監測結果分析
7.4.4 風速監測結果分析
7.4.5 照度監測結果分析
7.4.6 冬季監測結果分析結論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