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4940
- 條形碼:9787547734940 ; 978-7-5477-349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本書特色
根據(jù)中國十佳紀錄片《大匠之夢》改編。
《大匠之夢》先后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北京冬奧紀實(原北京高清紀實)等各大平臺熱播,并榮獲24屆“中國十佳紀錄片”殊榮。
深入中國古建和傳統(tǒng)手作前線,采訪了二十幾位匠人,囊括十幾種傳統(tǒng)工藝,精選近百幅匠人工作和生活的照片。
本書作者深入中國古建和傳統(tǒng)手作前線,采訪了二十幾位匠人。其中有父傳子承的“掌墨師”、學美術出身的新派泥塑師、堅守傳統(tǒng)筆法的彩畫師、人技共進的數(shù)字木雕師、心懷江湖夢想的打鐵匠,為家人雕琢幸福的銀匠……書中收錄相關攝影。
世界再浮躁,匠人們的內心都是安靜的。
在貴州獨山凈心谷地區(qū),有這么一群匠人,他們身居微處而安分守己,他們精雕細琢又耐得住寂寞,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用自己的手藝創(chuàng)造一個個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本質是平凡與奮斗。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內容簡介
在這個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會中,卻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身居微處而安分守己,他們精雕細琢又耐得住寂寞。
他們是一群匠人,終日相伴的只有泥與木,陶與火,石與鐵……他們大多數(shù)習慣沉默,只用一雙手與這個世界交談。
本書作者深入中國古建和傳統(tǒng)手作的**線,采訪了二十幾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其中既有父傳子承的“掌墨師”,也有學美術出身的新派泥塑師;既有堅守傳統(tǒng)筆法的彩畫師,又有人技共進的數(shù)字木雕師;既有心懷江湖夢想的打鐵匠,又有為家人雕琢幸福的銀匠;更有心懷大夢、專攻古建筑群落的總設計師,正是他將不同門類的手藝人凝聚在一起,在民族建筑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項又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有溫度的手藝》根據(jù)紀錄片《大匠之夢》改編而成。《大匠之夢》先后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北京冬奧紀實(原北京高清紀實)等各大平臺熱播,并榮獲24屆“中國十佳紀錄片”殊榮。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目錄
**章手藝人的規(guī)矩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們說不好。他們只知道,作為手藝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兒做到*好。這是手藝人的規(guī)矩,一代代傳下來,不能壞在自己手里。
1 家傳:父傳子承,工匠精神的另一種傳承
受訪人→掌墨師王氏父子
2 敬畏:大器晚成的背后,是對這個行當深入骨子的敬畏
受訪人→掌墨師歐氏父子
3 見證:無言的瓦片,見證生活的艱辛和甜蜜
受訪人→瓦匠全興建
4 規(guī)則:木匠活兒里,蘊含了人生哲理
受訪人→木匠張學儒
5 本性: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好,不管是跟誰做
受訪人→石匠李逢祥與木匠向興福
第二章 有溫度的手藝
多年過去,他的汗水浸潤了成百上千件銅雕作品。對他來說,每一件銅雕作品,看似冷冰冰,實則蘊含著生命的溫度。
6 夙愿: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受訪人→銅鎖匠李夢喬
7 溫度:冷冰冰的銅雕背后,蘊含著生命的溫度
受訪人→銅雕匠陳三軍
8 堅守:打鐵全憑心和眼
受訪人→鐵匠瞿張旺
9 希望:他把匠人的那份驕傲,一點一點雕琢在銀飾中
受訪人→銀匠李寫永
第三章 精致的匠心
木雕是耐心活兒、細心活兒,看一個匠人的手藝如何,只要觀察一下他的工具就知道了。
10 印記:如何在石頭上留下生命的記號
受訪人→石雕匠覃業(yè)順
11 匠心:有了文化,石頭就活了
受訪人→石雕匠李江
12 耐心:每塊木頭,都有生命的靈性
受訪人→根雕師田開建
13 精進:人技共進,現(xiàn)代工匠精神的代表
受訪人→數(shù)字木雕師張凱
第四章 大匠之夢
對李宏進來說,七十二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夢想背后,并不僅僅是追求榮耀那么簡單,他更深遠的目標是將那些民間技藝傳承和弘揚下去。
14 創(chuàng)新:尋找與古人對話的*佳方式
受訪人→泥塑設計師李勇
15 鄉(xiāng)土:離開泥巴,人生沒意義
受訪人→陶藝師陳秀滿
16 向往:快節(jié)奏的社會,他以畫筆對抗浮躁
受訪人→彩畫師李子南
17 筑夢:他的民族建筑,讓總理豎起大拇指
受訪人→大匠李宏進
后記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節(jié)選
家傳
父傳子承,工匠精神的另一種傳承
受訪人
掌墨師王氏父子
復原的孔廟大成殿
2016 年6 月,貴州獨山凈心谷景區(qū),復原孔廟大成殿的工地上,二十七歲的主掌墨師王東其全神貫注地盯著工友們在起重機吊裝下立起一根木柱,目光隨立柱一寸寸移動。
一旁,抬首望柱的王東凡轉頭看一眼兒子,目光中滿是關切。
這一次,作為老掌墨師的他退居二線,讓兒子負責主要的掌墨工作。
兒子十六歲開始跟他學藝,這是**次擔起主掌墨師的重任。
掌墨師為掌管墨斗的師傅,是傳統(tǒng)房屋建設的總工程師,全程主持房屋建筑的方方面面,大到堪輿選址、整體設計,小到掌墨放線、上梁封頂。成為一名真正的掌墨師,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磨礪,從學徒做起,到熟練掌控墨線。“治木如做人”,木匠有了墨線,便有了依據(jù),可以鋸直刨平,如同做事有了準繩,有了秩序。“木要就直,成棟梁之材,必須繩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確方法指導,才能成大器。”
王東凡讓兒子做主掌墨師的決定,一度受到工地上三四位老一輩掌墨師的質疑。他們問王東凡:“你兒子可以嗎?”王東凡點點頭:“可以。不相信,你們可以看一下。”王東其畫完施工圖紙以后,幾位老師傅都對他另眼相看,夸他是*年輕的師傅。
師傅們只服手藝精的人。他們沒怎么注意,三個月前因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匯。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們說不好。他們只知道,作為手藝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兒做到*好。這是手藝人的規(guī)矩,一代代傳下來,不能壞在自己手里。對他們來說,手藝,就是命根子。
家傳,無奈又自然的選擇
王東其的手藝,是父親王東凡手把手教出來的。
十一年前,王東凡的妻子生了一場重病。為了給妻子治病,王東凡不得不讓兒子王東其輟學,和自己外出打工,一起賺取醫(yī)療費用。
說起這段往事,王東凡幾度哽咽:“我老婆得的不是一般的病,是癌癥。家里的錢花完了,沒有辦法,只能找朋友借,可是沒有借到。那時候我覺得很難過,老婆要失去了,兒子也沒錢上學。后來我就和兒子說‘兒子你命苦啊,上不了學你就跟著我學木工吧’。”
對王東凡來說,這是無奈卻又自然的選擇。父傳子承,多少代匠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兩千多年前的《國語·齊語》中就有關于工匠家傳的記載:“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jié)其用,論比協(xié)材,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
“父兄之教”和“子弟之學”的家傳方式,師徒朝夕相處,耳提面命,終至“不肅而成”“不勞而能”,一代一代把手藝傳下來。
十六歲的王東其跟著父親,開始從*基礎的木工活兒學起。小伙子機靈,也用心。“他天天跟著我一起做,不懂的地方我跟他一說,他就知道了。他學習很快,反應也很快。”心中有愧的父親,欣慰于兒子的上進。
在學徒兒子的眼中,掌墨師父親的手藝是那么神奇——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構架,全由掌墨師根據(jù)地勢地形、周圍景觀,配合美觀、功能和建筑者意愿綜合考慮設計而成,而且不依靠設計圖或模型,大部分時候,“圖紙”只存在于掌墨師的頭腦里。掌墨師不用一根鐵釘,僅憑一根丈桿、一把直尺、一個墨斗,靠鑿榫銜接來完成建筑的修建,渾然天成的高超木工技術,讓人嘖嘖稱奇。
掌墨師是個熬年歲的活兒。從學徒成長為成熟的木匠,再成為掌墨師,不僅需要掌握技術、積累經(jīng)驗,還需要非凡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力。剛開始掌墨的時候,王東其發(fā)現(xiàn),掌墨“是體力活兒也是腦力活兒,還是一門很辛苦的技術活兒”,好在有父親在身邊,可以經(jīng)常跟他交流,有不懂的地方就問他。
“做掌墨師這一行,無論做什么東西,首先心里要有一個輪廓。每個物品需要多少材料,怎樣做才好看,這些問題都要細心思索。做這個事情不僅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還要心細,不能粗心。”王東其好琢磨,言談舉止間有一種老成。
王家父子一起商量房屋結構
雖然現(xiàn)在可以獨當一面了,王東其還是會在做重大決定前去征求父親的建議。
在工地上,人們常看到王家父子一起商量房屋結構事宜的場景,有時候父子倆一討論就是幾個小時,比比畫畫,一絲不茍。
這場景,讓人想起《詩經(jīng)》中那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基本工序,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朱熹對《論語·學而》中的“如琢如磨”作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這是古代思想家對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說。后來孫中山先生將近代手工業(yè)的技術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正是匠心之要。
掌墨師的看家本領
工地上,王東其專心致志地畫線,仿佛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他手持墨斗,把墨線的一頭固定在確定的位置上,再來到木頭的另一端,前前后后反復瞄準之后,墨線輕輕一彈,一根筆直的線就出來了。這是長線的畫法,短的線一般會選用尺子作為輔助。完成這一工作的動作并不復雜,難的是對分寸的精準把握。王東其說:“畫線的時候就要想清楚每一個部件應該怎么安裝,但是畫線的規(guī)律倒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你能想到適合的安裝方法,都可以嘗試。”
可不要小看了這根細細的墨線。木匠的工作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匠人們依照掌墨師所畫的墨線進行工作,挖眼打孔,鑿平銑滑。俗話說,“三分畫線七分做”,墨線要是出了問題,后果會很嚴重。因此,在一個工程中,掌墨師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多少個夜晚,王東其因此失眠,輾轉反側,腦子里全是明天要怎么畫線,怎么分工。
午飯時間,王東凡父子各端一碗飯,和工友們隨意坐在工地的木頭上,他們心里緊繃的弦還是沒有放松。“今早的工作就差不多了”“再把上面尖子抬一下”……幾個人一邊吃飯,一邊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
“治木如做人”,木匠有了墨線,便有了依據(jù)
整個建筑沒有一釘一釬,全靠榫卯連接
孔廟的修復和建造是一個大工程,其中大成殿有五十根柱子,光大梁柱就有三十多根,其余的都是大方大料,材料全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大殿嘛,柱子必須要多,要大,要好看,要大氣。如果柱子小了,大殿就顯得空蕩蕩了。”王東其說。
建造孔廟大成殿,除了需要五十根柱子,還有上百根梁。令人驚奇的是,整個建筑過程中,不需要使用一個鐵構件,沒有一釘一釬,全靠榫卯連接。
有溫度的手藝:中國手作人的世代傳承 作者簡介
周衛(wèi)平
云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一個具有人類學視野的紀錄片導演、攝影師。曾獲得包括法國探險電影節(jié)Z佳導演獎,戛納電影節(jié)提名獎,世界人類學大會優(yōu)秀電影獎,德國自然電影節(jié)優(yōu)秀攝影獎等國知名獎項。
曹誠博
云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項目負責人。曾成功發(fā)行《中國遠征軍》《飛虎傳奇》《我的夢》等多部片子至央視紀錄頻道、央視財經(jīng)頻道、北京衛(wèi)視等平臺;策劃統(tǒng)籌開發(fā)圖書《中國遠征軍》《飛虎傳奇》《美好得來不易》。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