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技術與國有企業改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0362
- 條形碼:9787516420362 ; 978-7-5164-2036-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制度、技術與國有企業改革 本書特色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發展戰略和國企改革課題組”繼《產權、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公開出版的第二部論著。本書從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革兩條主線,從工業史和大國崛起的宏觀視野,系統探討我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遷與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與績效,對后發大國技術進步的“舉國體制”及其轉型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一理論梳理在中美經濟角逐的大背景下更凸顯其學術意義與實踐意義。本書還廣泛涉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與產業政策、混合所有制與國有企業治理的中國化、競爭中性與深化金融改革、國有農業體系制度變革、地方國有資本管理制度創新等嶄新的理論課題,對當下中國發展戰略研究與未來政策制定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發展戰略和國企改革課題組”繼《產權、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公開出版的第二部論著。本書從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革兩條主線,從工業史和大國崛起的宏觀視野,系統探討我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遷與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與績效,對后發大國技術進步的“舉國體制”及其轉型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一理論梳理在中美經濟角逐的大背景下更凸顯其學術意義與實踐意義。本書還廣泛涉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與產業政策、混合所有制與國有企業治理的中國化、競爭中性與深化金融改革、國有農業體系制度變革、地方國有資本管理制度創新等嶄新的理論課題,對當下中國發展戰略研究與未來政策制定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制度、技術與國有企業改革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發展戰略和國企改革課題組”繼《產權、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公開出版的第二部論著。本書從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革兩條主線,從工業史和大國崛起的宏觀視野,系統探討我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遷與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與績效,對后發大國技術進步的“舉國體制”及其轉型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一理論梳理在中美經濟角逐的大背景下更凸顯其學術意義與實踐意義。本書還廣泛涉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與產業政策、混合所有制與國有企業治理的中國化、競爭中性與深化金融改革、國有農業體系制度變革、地方國有資本管理制度創新等嶄新的理論課題,對當下中國發展戰略研究與未來政策制定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制度、技術與國有企業改革 目錄
**章 科技進步的舉國體制及其轉型:新中國工業史的啟示 4
一、引言:貿易摩擦、科技進步與高端制造業發展 4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和科技進步的路徑選擇 5
三、技術進步的舉國體制:開放的市場經濟下的舉國體制轉型 8
四、技術進步背后的制度支撐:世界典型模式的啟發 12
五、結語 18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視角下國有企業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 22
一、引言 22
二、中國國有企業股權結構變革的歷史階段和實現形式 23
三、以A股上市國有企業為樣本定量研究 25
四、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加強市場競爭與完善公司治理 33
第三章 我國國有企業上市前后經營績效變動與所有權結構研究 36
一、引言 36
二、我國國有企業上市前后經營績效變動 38
三、所有權結構對國有企業上市前后經營績效變動的影響 41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50
第四章 中國工業管理和國有企業制度:傳統體制的形成與演進邏輯 53
一、新中國成立至“一五”計劃期間傳統工業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制度的初步奠基(1949-1957) 53
二、以權限下放為特征的工業體制和國有企業制度調整(1958-1960) 60
三、以權限上收為特征的工業體制和國有企業制度調整(1961-1965) 63
四、調整、整頓、探索的十年(1966-1976) 65
五、總結:傳統工業管理體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特征及其歷史評價 68
第五章 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模式創新與運行機制 73
一、相關文獻綜述 73
二、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的政策演進 75
三、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的運行機制 80
四、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的構建模式 83
五、當前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 86
第六章 國有農墾體制改革目標設定與路徑選擇 91
一、引言:七十年國有農墾體制變遷的歷史路徑梳理與啟示 91
二、國有農墾體系的制度特征、制度優勢與問題解析 95
三、雙重功能結構與農墾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選擇 97
四、中國農墾體系多層次結構與差異化改革目標設定 101
五、中國農墾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與制度創新 106
第七章 國有農墾體系與中國農業技術進步 109
一、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營體制 109
二、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現代化農業全產業鏈構建與市場機制建設 111
三、國有農墾體系與我國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業技術推廣 112
第八章 兩類工業趕超與后發大國技術進步路徑選擇 116
一、引言 116
二、中國工業趕超技術進步路徑演化及總體表現 117
三、中國工業化“兩類工業趕超”假說 121
四、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工業趕超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 124
五、新型舉國體制下工業技術進步的政策框架與需要防范的實踐誤區 126
第九章 混合所有制視角下的國有股權、黨組織和公司治理 131
一、引言:混合所有制改革與構建中國式公司治理 131
二、以往文獻研究與本文假設 133
三、研究設計 136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40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148
第十章 技術進步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多向度分析與路徑選擇 152
一、 引言: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與影響因素 152
二、 技術進步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比較 154
三、 技術進步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績效的影響 156
四、結論及總結 166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工業化進程與產業政策演進 170
一、從洋務運動到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工業化實踐與工業化思想 170
二、20世紀50-70年代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形成 173
三、改革開放后至本世紀初期的工業化模式與國家介入模式的轉變 176
四、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政策:爭議與變革趨勢 178
第十二章 產權-市場結構、技術進步與國企改革:基于企業和行業視角 184
一、引言:產權結構、市場競爭結構與技術進步 184
二、產權結構和市場結構影響創新效率的內在機制探討 187
三、企業層面的產權結構與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 190
四、行業層面的市場結構與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 193
五、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195
第十三章 大國崛起與科技進步:中國高端制造業與制度技術創新 201
一、大國崛起的*重要標志是科技進步 201
二、如何判斷中國科技水平及高端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 203
三、核心問題是以全方位創新體制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供給能力 206
第十四章 以競爭中性原則推動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開放 208
一、 引言:穩中求進戰略下金融體系的發展與挑戰 208
二、 競爭中性的三個層面及其對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深刻意義 210
三、金融需求主體意義上的競爭中性:引導金融體系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14
四、金融供給主體意義上的競爭中性:推進金融業自身深化改革 216
五、結論 219
第十五章 財政視域中的趕超型國家與技術進步(1949-2019) 220
一、引言 220
二、工業化初期的“建設財政”:產業與技術奠基的實現 221
三、轉型中的工業化:投資主體與技術改造方式的多元化 225
四、工業化加速期的技術進步需要宏觀與微觀的雙重引擎 229
五、結論:有效運用財政手段,創建新型舉國體制,推動自主創新 234
后記 235
展開全部
制度、技術與國有企業改革 作者簡介
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先后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中國論衡》《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產權、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農村》《中國方略》《問道鄉野》《農行之道》《告別貧困》《金融減貧》《金融倫理學》《農村金融學》《金融發展理論》《守望田野》《鄉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二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并出版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燕園夜札》等。
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先后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中國論衡》《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產權、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農村》《中國方略》《問道鄉野》《農行之道》《告別貧困》《金融減貧》《金融倫理學》《農村金融學》《金融發展理論》《守望田野》《鄉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二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并出版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燕園夜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