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史學論叢·中國史系列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92716
- 條形碼:9787301292716 ; 978-7-301-29271-6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雅史學論叢·中國史系列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 本書特色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疆域犬牙交錯,且時有盈縮,歷來沒有一本較為詳細的能夠反映戰國各諸侯國面貌的考釋性地圖文本。本書系統梳理了《戰國策》等史籍中關于戰國地理的資料,以公元前333年為立足點,復原了其時各諸侯國疆域的具體范圍。填補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為歷史地理研究出發點的歷史地圖的空白。第 一 部分主要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名及方位進行校補,第二部分分章詳細考證了公元前333年各諸侯國疆域范圍,并形諸圖像。全書考證較為詳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博雅史學論叢·中國史系列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 內容簡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疆域犬牙交錯,且時有盈縮,歷來沒有一本較為詳細的能夠反映戰國各諸侯國面貌的考釋性地圖文本。《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系統梳理了《戰國策》等史籍中關于戰國地理的資料,以公元前333年為立足點,復原了其時各諸侯國疆域的具體范圍。填補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為歷史地理研究出發點的歷史地圖的空白。開頭部分主要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名及方位進行校補,第二部分分章詳細考證了公元前333年各諸侯國疆域范圍,并形諸圖像。全書考證較為詳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博雅史學論叢·中國史系列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 目錄
目 錄自 序……………………………………………………………………… 1凡 例……………………………………………………………………… 1**編 戰國疆域之底圖考繪**章 戰國歷史地圖的研究與繪制概述……………………………… 3**節 歷代戰國諸侯疆域及形勢圖繪制述略……………………… 4一 《古今歷代中華地圖》之“戰國七雄圖” ………………………… 4二 程恩澤《國策地名考(1-5卷)》之序圖………………………… 5三 馬征麟《歷代地理沿革圖》之“戰國七雄圖” …………………… 7四 楊守敬《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之“七國形勢圖” ……………… 9五 鄒興鉅《春秋戰國地圖》之“戰國地圖”………………………… 10六 歐陽纓《中國歷代疆域戰爭合圖》之“戰國時代圖”…………… 12七 顧頡剛《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之“戰國時代圖”…………………………………………………… 13八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之“戰國時期形勢圖(前291)” …………………………………… 15九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之“諸侯稱雄形勢圖(前350)” …………………………………… 16十 程光裕等主編《中國歷史地圖》之“戰國七雄圖”……………… 18十一 錢穆《國史大綱》之“戰國斗爭圖”插圖……………………… 19十二 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卷)》之戰國附圖………… 20第二節 研究思路、方法與框架……………………………………… 22一 研究思路與步驟、方法………………………………………… 23二 研究的基礎問題厘定與原則約定……………………………… 31三 研究框架………………………………………………………… 37第二章 《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地名及方位校補(前333) …………… 38**節 《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地圖的不足與改進………………… 38一 《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圖的缺憾與不足…………… 38二 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圖的改進………………… 40第二節 《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地名校補…………………………… 42第三節 公元前333年以降地名變更系年………………………… 249第二編 公元前333年諸侯疆域考繪第三章 韓(含二周)及周邊諸侯疆域邊界考………………………… 269**節 韓舊都平陽及周邊區域邊界考…………………………… 271一 韓國城邑考…………………………………………………… 271二 魏國城邑考…………………………………………………… 276三 趙國城邑考…………………………………………………… 280四 韓舊都平陽區域韓-趙-魏疆域考繪……………………… 282第二節 韓上黨-太行山南麓及周邊疆域考……………………… 288一 趙上黨及周邊城邑考………………………………………… 291二 韓上黨及周邊城邑考………………………………………… 297三 魏上黨及周邊城邑考………………………………………… 307四 韓上黨-太行山南麓及周邊區域疆域考繪………………… 309第三節 韓宜陽-三川及周邊區域邊界考………………………… 319一 韓國城邑考…………………………………………………… 319二 魏國城邑考…………………………………………………… 328三 二周城邑考…………………………………………………… 332四 楚國城邑考…………………………………………………… 3332 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五 韓三川區域疆域考繪………………………………………… 336第四節 韓新鄭及周邊區域邊界考………………………………… 341一 韓國城邑考…………………………………………………… 341二 魏國城邑考…………………………………………………… 347三 楚國城邑考…………………………………………………… 358四 新鄭區域韓-楚-魏-二周疆域考繪……………………… 367第四章 趙(含中山、衛)與周邊諸侯疆域邊界考……………………… 373**節 趙太原及周邊區域疆域考………………………………… 374一 趙國城邑考…………………………………………………… 374二 樓煩考………………………………………………………… 382三 林胡考………………………………………………………… 384四 ?b襤考………………………………………………………… 385五 燕國城邑考…………………………………………………… 385六 太原及周邊區域趙-樓煩-林胡-匈奴-?b襤-燕疆域考繪…………………………………………………… 388第二節 中山國-河間區域及周邊疆域考………………………… 393一 趙國城邑考………………………………………………… 393二 中山國城邑考……………………………………………… 395三 燕國城邑考………………………………………………… 406四 齊國城邑考………………………………………………… 411五 中山國-河間區域疆域考………………………………… 417第三節 趙邯鄲及周邊疆域考……………………………………… 420一 趙國城邑考…………………………………………………… 420二 魏國城邑考…………………………………………………… 428三 衛國城邑考…………………………………………………… 436四 齊國城邑考…………………………………………………… 448五 趙邯鄲及周邊疆域考繪……………………………………… 453第五章 齊(含魯)及周邊諸侯疆域邊界考…………………………… 458一 齊國城邑考…………………………………………………… 472二 魯國城邑考…………………………………………………… 481三 泗上諸侯考…………………………………………………… 497四 九夷(東夷)考………………………………………………… 500目 錄 3五 楚國城邑考…………………………………………………… 501六 齊-魯-楚-泗上諸侯-九夷疆域考繪…………………… 503第六章 魏(含宋)及周邊諸侯疆界考………………………………… 508**節 魏河西-上郡區域周邊疆域考…………………………… 510一 魏城邑考……………………………………………………… 510二 秦國城邑考…………………………………………………… 516三 義渠戎………………………………………………………… 525四 魏河西區域疆域考繪………………………………………… 525第二節 魏河東-安邑區域周邊疆域考…………………………… 526一 魏城邑考……………………………………………………… 526二 趙城邑考……………………………………………………… 531三 韓國城邑考…………………………………………………… 533四 魏河東安邑區域北部邊界考繪……………………………… 533第三節 魏上洛及周邊區域疆域考………………………………… 535一 魏國城邑考…………………………………………………… 535二 楚國城邑考…………………………………………………… 535三 秦國城邑考…………………………………………………… 537四 韓國城邑考…………………………………………………… 538五 魏上洛區域疆域考繪………………………………………… 538第四節 魏國大梁及周邊區域疆域考……………………………… 541一 魏國城邑考…………………………………………………… 541二 衛國城邑考…………………………………………………… 546三 宋國城邑考…………………………………………………… 546四 楚國城邑考…………………………………………………… 560五 韓國城邑考…………………………………………………… 562六 魏國大梁區域疆域考繪……………………………………… 562
展開全部
博雅史學論叢·中國史系列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 作者簡介
朱本軍,北京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秘書長。目前主要從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中國古代史和數字人文研究。著有《政治游說——譯讀》《下一代圖書館系統與服務研究》《"戰國圖組“垣曲盆地辨正——兼論韓魏溝通河東舊都的交通路線》等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