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興亡極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43435
- 條形碼:9787229143435 ; 978-7-229-1434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興亡極簡史 本書特色
本書分十章,以朝代更迭為順序,以史料為基礎,總結中國歷代王朝經(jīng)歷由興到亡的經(jīng)驗、教訓。在歷史的長河中,王朝的更迭,看似同一命運之反復——政治清明廉潔,懲治貪污腐敗,則興;橫征暴斂、吏治敗壞,則亡。但探究個中緣由,舊王朝的覆滅與新王朝的建立,并不是新瓶裝舊酒,具體到各朝,則各有不同。本書通過對歷代王朝興亡軌跡的梳理,探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到歷史的警醒。
中國歷代興亡極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分十章,以朝代更迭為順序,以史料為基礎,總結中國歷代王朝經(jīng)歷由興到亡的經(jīng)驗、教訓。在歷史的長河中,王朝的更迭,看似同一命運之反復——政治清明廉潔,懲治貪污腐敗,則興;橫征暴斂、吏治敗壞,則亡。但探究個中緣由,舊王朝的覆滅與新王朝的建立,并不是新瓶裝舊酒,具體到各朝,則各有不同。本書通過對歷代王朝興亡軌跡的梳理,探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到歷史的警醒。
中國歷代興亡極簡史 目錄
**章 緒論
讀史: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 1
中國從秦朝統(tǒng)一天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經(jīng)歷了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撇開大分裂、大動蕩的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不論,從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來看,歷代從興到亡,或則十數(shù)年,或則二三百年,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舊朝代的結束,預示著新王朝的開始,若干年后,新王朝又成舊王朝,再被下一個王朝取代,歷史重回起點。風水輪流轉,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管窺歷代統(tǒng)治者的生存舞臺,探尋歷代王朝興亡的軌跡,透過其成敗、得失、興替的表象,探索漸行漸顯的內在規(guī)律,尋找若隱若現(xiàn)的因果關系,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與借鑒。
一、著名的延安“窯洞對” 3
二、中國歷代興亡的命運悖論 5
三、興亡周期律因果探源 9
第二章
三代——興亡之始 12
夏、商、周三代,一次次黃袍加身,一頂頂王冠落地,盡管各自有著不同的崛起與敗亡的原因,但無疑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廢興規(guī)律可供追尋。每一次王朝更迭和政權易手,仿佛在上演似曾相識的一幕。有的盛極一時,勃然而興,迅速崛起,但卻好景不長,瞬息而亡。有著強大無比的政權,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與之抗衡。興,何以興?亡,何以亡?王朝廢興的原因和規(guī)律究竟何在,這是中國歷代王朝政權必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文明初始 14
二、夏桀暴政亡國 17
三、“成湯革命” 19
四、紂王無道 23
五、周公制禮安邦 27
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33
第三章
秦王朝——勃興猝亡 37
秦帝國統(tǒng)治時間僅15年(前221—前206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乃曇花一現(xiàn),但作為中國歷史上**個大一統(tǒng)王朝,其在政治體制、經(jīng)濟建設、軍隊管理、吏治建設等方面的實踐,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南宋理學家朱熹說,大凡以前沒有人做過的事情,要做開創(chuàng)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秦王朝雖然國運短祚,但無論其成功的經(jīng)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對于后世來說,都彌足珍貴。其在如何防止官僚隊伍的腐敗化,保證官僚機構高效、有序運行這一歷代王朝所面臨的永恒課題方面,有許多經(jīng)驗、教訓值得研究、思考和借鑒。
一、短祚王朝 39
二、“焚書坑儒” 41
三、《為吏之道》 45
四、偉大的創(chuàng)舉 47
五、民心為何缺失 49
六、秦朝興亡的啟示 52
第四章
大漢王朝——在輝煌中走向滅亡 54
漢朝分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西漢以漢武朝為界分前后兩個時期。劉邦立國后,推行輕徭、薄賦、節(jié)儉、省刑的惠民政策,又經(jīng)文景兩朝近40年的經(jīng)營,政權達到黃金時代。漢武帝雖然是一位英主,但在東征西討之時卻又奢侈無度,將文景時期積累的財富揮霍一空,使得臻于極盛的武帝朝實際成為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武帝晚年雖然也表示悔過,但民眾對劉氏皇室已失去了信心,以致出現(xiàn)王朝戲劇性易主。
東漢以漢和帝末期為界分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統(tǒng)治者特別重視對官吏的選拔,通過察舉、賢良對策等方式選取賢才,吏治比較清明。后期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被外戚、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社會黑暗,吏治敗壞,社會風氣日益腐敗。王朝逐漸走向滅亡。
一、漢初“無為而治” 56
二、“文景之治” 64
三、漢武帝自毀 69
四、王莽篡漢 79
五、“光武中興” 88
六、走向滅亡 93
七、漢朝興亡的啟示 98
第五章
隋王朝——興于儉亡于奢 101
隋朝是在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百年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之后建立起來的統(tǒng)一王朝。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之后,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立起一套較為嚴密的制度。如中央政府的三省六部制,地方政區(qū)的州、縣二級制,選拔人才的科舉制,以及地方官由中央任免制等等,無不與吏治建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楊堅統(tǒng)治時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也很快。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一反乃父節(jié)儉的作風,大興土木,不但破壞了文帝時期建立起來的政治秩序、耗盡了隋文帝積累下來的財富,還玩丟了隋文帝辛辛苦苦開創(chuàng)的大隋江山。
一、短祚王朝 103
二、隋文帝節(jié)儉治國 104
三、隋煬帝的功與過 112
四、隋朝興亡的啟示 117
第六章
大唐帝國——從神話中的墜落 118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共289年。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向上發(fā)展時期,后期則為日漸衰落時期。唐代前期包括從唐高祖李淵建唐起,到唐玄宗李隆基末年止,經(jīng)歷了7個皇帝,共130年。這段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取得了較高成就,唐高祖李淵、武則天和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的前期,也都有許多稱道的地方。但此后的唐王朝則陷入吏治敗壞,軍閥混戰(zhàn)的泥潭難以自拔,致使大唐帝國的神話迅速走向破滅,大唐帝國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唐初的吏治 120
二、“貞觀之治” 122
三、唐高宗并非一無是處 134
四、武則天鐵腕治吏 139
五、唐玄宗前后判若兩人 142
六、帝國神話的破滅 151
七、唐朝興亡的啟示 161
第七章
大宋王朝——物欲橫流的時代 164
宋朝有320年的歷史,從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奪后周政權,建都汴梁,到“靖康之亂”,宋廷統(tǒng)治者從江北逃往江南,棲息臨安,直至“崖山海戰(zhàn)”,陸秀夫背趙昺跳海自盡。建都汴梁的宋廷史稱“北宋”,棲身臨安的宋廷史稱“南宋”。
宋朝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全被物欲橫流的氣氛所籠罩。中國古代吏治敗壞不僅在政治上與專制政體聯(lián)系密切,在思想上與物欲橫流也息息相關。專制和腐敗是一對孿生兄弟,專制體制必然產生腐敗,腐敗必然依賴于專制體制。專制為腐敗滋生提供條件,物欲橫流推動官場腐敗進一步惡化。
宋朝極貧,不是經(jīng)濟不發(fā)達,而是政府將巨額財富進貢給了異族;宋朝極弱,不是沒有軍隊,而是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將帥只知斂財,不識戰(zhàn)陣。指望一支腐敗的軍隊保家衛(wèi)國,那是天方夜譚了。
一、物欲橫流的時代 166
二、太祖、太宗對吏治的貢獻 170
三、“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177
四、北宋后期積重難返 187
五、南宋吏治敗壞失江山 190
六、宋朝興亡的啟示 202
第八章
元朝——*無制度的朝代 206
蒙古乃馬背上的民族,對漢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于馬背上得天下,卻又希圖在馬背上治天下,由于對儒家文化缺乏認知,導致治國理論出現(xiàn)缺失,政治制度少有章法,故被后人稱為“*無制度”的朝代。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使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元朝承遼金之遺法,攬南宋之制度,結合本身之習俗,形成其獨特的政治體制,在吏治建設方面,元朝自成體系,特別是在官吏監(jiān)督方面頗有建樹。但元朝國祚較短,而且對官吏貪贓枉法、搜刮聚斂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吏治腐敗程度較為嚴重。
一、*無制度的朝代 208
二、元初吏治逆天而行 210
三、貪風四起與吏治整頓 215
四、元朝后期的社會腐敗 220
五、元朝興亡的啟示 225
第九章
明朝——整飭吏治高歌猛進 230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懲治貪官污吏力度*大、用刑*酷、殺戮*多的一個朝代。掀起這股反貪風暴的人是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疾貪如仇,除貪務盡,聲稱要殺盡天下貪官,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殺皇侄、懲駙馬、戮勛臣、處窩案,向貪官污吏打出驚世駭俗的組合拳,為明初贏得了一百多年吏治清明的安定局面。
明朝中、后期,朱元璋及其后繼者苦心經(jīng)營起來的反貪機制逐漸遭到破壞直至全面癱瘓,基本上失去防腐反貪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貪官污吏橫行天下的亂局。當崇禎皇帝鏟除以魏忠賢為首的*大貪污官僚集團之后,大明王朝這座大廈已從頭爛到腳,再無回天之力。
一、明太祖嚴懲貪官污吏 232
二、明成祖倡廉肅貪 249
三、“仁宣之治” 251
四、英宗時期為拐點 254
五、中后期的吏治 258
六、明朝興亡的啟示 284
第十章
清朝——君主專制*后一曲挽歌 286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后一個封建王朝。當時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滿族完成向封建化的過渡還為時不久,大清貴族還保持著封建地主階級在上升時期的某些朝氣,同時也保持著八旗制度下貴族之間的某些民主。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又都是勵精圖治的皇帝,因此出現(xiàn)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這就使清朝統(tǒng)治者有較充分的條件與可能,總結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成功的經(jīng)驗與失敗的教訓,加強和鞏固其統(tǒng)治。實行廉政,整飭吏治,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中國封建社會已是日薄西山,封建社會的一些弊端積重難返,這些弊端爆發(fā)之后如潰堤之水,勢不可擋地泛濫成災,*終葬送了大清王朝。
一、誰葬送了“康乾盛世” 288
二、腐敗與煙毒交相為惡 307
三、侵吞軍費釀國恥 315
四、光緒不做亡國之君 321
五、*后一曲挽歌 326
六、清朝興亡的啟示 336
展開全部
中國歷代興亡極簡史 作者簡介
余耀華,湖北省鄂州市人,市第七屆政協(xié)委員、史學專家、高級經(jīng)濟師、湖北省作協(xié)會員、市作協(xié)副主席。
出版學術專著三部,其中《中國價格史》(2013年再版)2004年獲中國價格理論研究最高獎:“薛暮橋價格研究獎”,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同志接見并親自頒獎。
出版著作30余部,包括:《五代那些事兒》、《大宋帝國》、《民國那段日子》、《歷史的六個面孔》、《大漢使臣張騫》等,其中《千古第一相:管仲》、《范蠡—從兵家奇才到東方商圣》分別入圍第八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