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譯學方法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311556
- 條形碼:9787521311556 ; 978-7-5213-1155-6
- 裝幀:其他裝訂方式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譯學方法論研究 本書特色
方法論研究屬于學科基礎性工作,是學科理論建設中的一大重點。翻譯學的理論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論的演進中實現的。本書側重于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發展進行實然描寫,并對其特征進行分析、解釋和評述。與其他同類專著相比,本書的特點是哲學層面的反思與學科內外的綜合,著眼于討論譯學方法論中的"超"學科層面,從范式基礎和創新途徑來考察翻譯研究的發生和發展。本書不對具體類別研究的操作程序進行介紹,而是努力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思潮變化中去捕捉翻譯研究方法論演變的內在依據。本書共分為六章。*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幾個基本問題,包括方法論的基本概念、內容構成和價值意義等,明確本書目標——結合研究對象的變化考察研究方法的發展,討論譯學方法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動力來源和適用范圍,致力于揭示譯學方法論發展與研究對象觀、研究問題域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從發生學角度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歷時演變進行簡單的梳理,以具體地、歷史地認識中西翻譯研究中翻譯本體觀、研究對象域、核心論題及研究方法之間相互作用的演化過程,把握翻譯研究現狀形成的歷史背景,獲得對其研究方法發展趨勢的認識,揭示方法論演變與學科發展的關系。第四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哲學層,討論翻譯研究中的人文主義范式和科學主義范式,分析這兩種范式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由來、特征以及局限,還討論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和西方哲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所產生的影響。第五章對譯學方法論中的跨學科途徑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翻譯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學科性,必須吸收、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獲取新的視角,拓展新的思路,以開闊視野,深化理解,促進翻譯闡釋的深入發展,第五章討論翻譯學跨學科研究的類型、發生機制和具體原則。第六章為結論,主要討論譯學方法論的發展趨勢,探討如何通過對象觀突破和對象域拓展來獲取發展動力。
譯學方法論研究 內容簡介
方法論研究屬于學科基礎性工作,是學科理論建設中的一大重點。翻譯學的理論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論的演進中實現的。本書側重于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發展進行實然描寫,并對其特征進行分析、解釋和評述。
與其他同類專著相
比,本書的特點是哲學層面的反思與學科內外的綜合,著眼于討論譯學方法論中的"超"學科層面,從范式基礎和創
新途徑來考察翻譯研究的發生和發展。本書不對具體類別研究的操作程序進行介紹,而是努力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哲
學思潮變化中去捕捉翻譯研究方法論演變的內在依據。
本書共分為六章。
*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幾個基本問題,包括方法論的基本概念、內容構成和價值意義等,明確本書目標——結合
研究對象的變化考察研究方法的發展,討論譯學方法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動力來源和適用范圍,致力于揭示
譯學方法論發展與研究對象觀、研究問題域發展之間的關系。
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從發生學角度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歷時演變進行簡單的梳理,以具體地、歷史地認識中
西翻譯研究中翻譯本體觀、研究對象域、核心論題及研究方法之間相互作用的演化過程,把握翻譯研究現狀形成的
歷史背景,獲得對其研究方法發展趨勢的認識,揭示方法論演變與學科發展的關系。
第四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哲學層,討論翻譯研究中的人文主義范式和科學主義范式,分析這兩種范式在翻譯研究中
的地位、由來、特征以及局限,還討論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和西方哲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所產生的影響。
方法論研究屬于學科基礎性工作,是學科理論建設中的一大重點。翻譯學的理論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論的演進中實現的。本書側重于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發展進行實然描寫,并對其特征進行分析、解釋和評述。
與其他同類專著相
比,本書的特點是哲學層面的反思與學科內外的綜合,著眼于討論譯學方法論中的"超"學科層面,從范式基礎和創
新途徑來考察翻譯研究的發生和發展。本書不對具體類別研究的操作程序進行介紹,而是努力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哲
學思潮變化中去捕捉翻譯研究方法論演變的內在依據。
本書共分為六章。
*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幾個基本問題,包括方法論的基本概念、內容構成和價值意義等,明確本書目標——結合
研究對象的變化考察研究方法的發展,討論譯學方法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動力來源和適用范圍,致力于揭示
譯學方法論發展與研究對象觀、研究問題域發展之間的關系。
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從發生學角度對中西翻譯研究方法論的歷時演變進行簡單的梳理,以具體地、歷史地認識中
西翻譯研究中翻譯本體觀、研究對象域、核心論題及研究方法之間相互作用的演化過程,把握翻譯研究現狀形成的
歷史背景,獲得對其研究方法發展趨勢的認識,揭示方法論演變與學科發展的關系。
第四章討論譯學方法論的哲學層,討論翻譯研究中的人文主義范式和科學主義范式,分析這兩種范式在翻譯研究中
的地位、由來、特征以及局限,還討論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和西方哲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所產生的影響。
第五章對譯學方法論中的跨學科途徑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翻譯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學科性,必須吸收、借鑒
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獲取新的視角,拓展新的思路,以開闊視野,深化理解,促進翻譯闡釋的深入
發展,第五章討論翻譯學跨學科研究的類型、發生機制和具體原則。
第六章為結論,主要討論譯學方法論的發展趨勢,探討如何通過對象觀突破和對象域拓展來獲取發展動力。
譯學方法論研究 目錄
目錄
總序
王克非
前言
**章 譯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第二章 西方翻譯研究的方法論發展
第三章 中國翻譯研究的方法論發展
第四章 譯學方法論的哲學層
第五章 譯學方法論中的跨學科途徑
第六章 譯學方法論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推薦文獻
索引
后記
目錄
總序 王克非 ix
前言
**章
譯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藍 紅 軍 xiv
1
1 . 1 譯學方法論的基本概念 2
1 . 1 . 1 方法與方法論 2
1 . 1 . 2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7
1 . 2 譯學方法論的內容構成 10
1 . 3 譯學方法論研究的價值意義 15
第二章 西方翻譯研究的方法論發展 18
2 . 1 前學科時期 19
2 . 1 . 1 翻譯作為研究對象的登場 19
2 . 1 . 2 前提性問題域的形成 22
2 . 1 . 3 翻譯研究流派的出現 25
2 . 2 學科形成時期 37
2 . 2 . 1 翻譯研究的科學化訴求 38
2 . 2 . 2 翻譯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42
2 . 3 學科體系發展時期 51
2 . 3 . 1 形成趨勢的實證研究 51
v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 . 3 . 2 來源多元的理論研究 52
2 . 3 . 3 成為研究對象的譯學方法論 54
第三章 中國翻譯研究的方法論發展 57
3 . 1 前學科時期 57
3 . 1 . 1 古代中國翻譯研究的對象域 58
3 . 1 . 2 近現代中國翻譯研究的問題域 63
3 . 1 . 3 前學科中國翻譯研究方法論的特點 69
3 . 2 學科形成時期 73
3 . 2 . 1 學科意識萌發 74
3 . 2 . 2 西方譯論的引介 75
3 . 2 . 3 學科理論的建構 78
3 . 3 學科體系發展時期 79
3 . 3 . 1 走向融合的譯論交流 79
3 . 3 . 2 本土翻譯理論的建構 81
3 . 3 . 3 翻譯學方法論的探索 85
第四章 譯學方法論的哲學層 89
4 . 1 哲學與譯學方法論 90
4 . 1 . 1 思考翻譯問題的前提假設 90
4 . 1 . 2 選擇譯學對象的價值取向 94
4 . 1 . 3 確立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礎 97
4 . 2 人文主義范式的翻譯研究 100
4 . 2 . 1 人文主義范式的翻譯本體基礎 101
4 . 2 . 2 人文主義范式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 103
vi
譯學方法論研究
4 . 2 . 3 人文主義范式翻譯研究的局限 105
4 . 3 科學主義范式的翻譯研究 106
4 . 3 . 1 翻譯研究的學科化和科學化 107
4 . 3 . 2 科學主義范式翻譯研究的特征 109
4 . 3 . 3 科學主義范式翻譯研究的局限 112
4 . 4 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與翻譯研究 116
4 . 4 . 1 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的特點 116
4 . 4 . 2 中國傳統哲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的影響 121
4 . 5 西方哲學方法論與翻譯研究 123
4 . 5 . 1 西方哲學方法論的發展 124
4 . 5 . 2 西方哲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發展的影響 131
第五章 譯學方法論中的跨學科途徑 137
5 . 1 學科分類與翻譯學 138
5 . 1 . 1 知識與學科分類 139
5 . 1 .<
譯學方法論研究 節選
《譯學方法論研究》: 4.1哲學與譯學方法論 哲學方法論是研究者的基本研究觀念,是研究者在一定的哲學觀指導下形成的對學科對象的*基本的認識。哲學層次的譯學方法論是關于翻譯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根本的問題的認識,它為譯學研究提供*根本的指導原則。 自從人類*初談及翻譯問題以來,翻譯研究就開始了漫長的走向專門化,走向學科獨立的道路,從與宗教傳播、修辭演說等問題脫離而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到擺脫與語言學、比較文學等學科的從屬關系,再到形成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和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翻譯研究越獨立,似乎與作為學科之母的哲學離得越遠。而實際上,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從整體上看,哲學在翻譯研究方法論中所處的*高層的地位并沒有變化。相反,隨著學科的發展,哲學對翻譯研究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受到譯學界的認可和重視。 4.1.1思考翻譯問題的前提假設 無論是進行翻譯研究還是開展翻譯批評,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要從預先設定的前提性認識出發,盡管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開展討論的前提并不一定有明確的自覺。例如,我們討論某一翻譯文本的好壞時,首先預設了“翻譯有好壞之分”和“翻譯有用以判斷好壞的標準”;當我們批評某譯文沒有忠實于原文時,我們的預設是“譯文應該忠實于原文”,而當我們討論如何發展譯者的翻譯能力時,其前提性假設之一就是“譯者的翻譯能力不是(或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養的”。雖然不同的翻譯問題背后有著不同的前提預設,但所有翻譯問題都歸結于對翻譯的*基本認識——翻譯何以存在,包括翻譯的存在狀態、存在條件、存在依據和存在意義等。 事物的存在本身即事物的本體。本體作為“存在的存在”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哲學中的本體論表明“人類思維在對終極實在的反思性思考中構成的終極指向性”(王小娟2006:45),但由于對“存在的存在”的理解角度不同,產生了哲學史上各種各樣的本體論學說,從古代哲學的宇宙本體論,到中世紀的神性本體論,再到近代的理性本體論,人們對本體的認識尚無定論。先哲們把世界的本原或歸之為水、火、原子等物質性的東西,或歸之為數、靈魂、理性等精神性的東西,這種以外在的本體理論訴求為主旨的思維方式,形成了西方哲學的理論傳統。近代哲學家們則把各種經驗背后的終極存在作為本體,培根(Bacon)的“分子”、霍布斯(Hobbes)的“物體”等都是這種“終極存在”(楊建梓1999)。康德(Kant)開啟了“以主體的自我反思為出發點去觀察、理解和把握世界”(路向峰2012:35)的方法,其對傳統本體論的批判成為本體論研究的重大突破(楊建梓1999)。通過對本體論問題的反思,人類理性重新確立了人性、自由、價值的地位。黑格爾則把本體規定為純邏輯的東西,將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歸為同一,他從純存在的概念出發構造了存在自身辯證發展的邏輯體系(蔡崇國1989:28)。而以孔德(Comte)為始祖的實證主義哲學高舉拒斥形而上學的大旗,把本體論問題看作無法解決、無法證實的思辨哲學而貶之為無意義。現代人本主義思潮哲學則將人視為本體,反對研究與入無關的終極存在和終極解釋,他們把現實存在歸之為人的生存狀態。人們對世界本原有著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本體論。從不同的本體論觀照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面目。 事物本體的存在是客觀、抽象的,人們只能通過對事物存在方式的了解來獲得對事物本體的認識,而這*終取決于人的認識方法和認識能力。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只有當有了認識它的方法時,它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或內容。翻譯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既表現為其與外部事物之間的關系,也表現為其內部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
譯學方法論研究 作者簡介
藍紅軍,翻譯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中國翻譯協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翻譯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翻譯協會副秘書長,廣州科技翻譯協會會長,廣東省重點文科基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暨南大學跨文化與翻譯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理論和翻譯批評,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公開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翻譯類權威期刊《中國翻譯》上發表9篇,參與《翻譯研究方法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中國翻譯研究1949-2009》(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等學術著作和《中國翻譯年鑒》編寫,是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翻譯學》編纂負責人之一及詞條主要撰寫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