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693080
- 條形碼:9787506693080 ; 978-7-5066-930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本書特色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全面回顧廣東15年標準化工作歷程,從公共服務、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新型農業和社會管理6大維度,搜集整理分析59個案例,系統全面總結各地、各部門推進標準化工作的成功經驗,既具有廣泛性,更具備代表性,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省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這些經驗和成績的取得,是歷屆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標準委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在以賴天生、任小鐵同志為代表的原省質監局歷屆黨組帶領下,全省標準化工作者艱苦奮斗、積極工作的成果。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 總結了標準助力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方法, 對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市場化競爭力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內容包括: 標準化促進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水平提升 ; 標準化搶占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 標準化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 ; 標準化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 標準化推動農業發展實現疊加效應。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前言
早在2200多年前,秦國為一統天下,實行度同衡、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相李斯*早通過標準化的方法幫助大秦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設郡縣、置禮儀、修施道,確立了華夏帝國的統一文化,才有了泱泱大國不斷發展的歷史。
秦國將長度、重量、容器統一,由國家制定標準校正。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的**個“國家標準”,而且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制到什么程度呢?違反這個標準就要被處極刑。當年,還規定了制造兵器的工藝規范,這個制造規范就是產品標準,并且兵器上要刻上工匠的姓名、生產日期,這便是一個品牌。因此,標準和標準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由要素驅動快速向創新驅動轉變,標準化戰略已成為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要素。
在工業生產中,計量、標準、合格評定,三者形成完整的產品質量技術保障鏈條,這其中標準發揮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一方面,標準化作為工業化的基礎,工業大生產分工體系需要嚴格的規范;另一方面,為保證市場有序運行,就需要在貿易活動中制定一個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戲規則。
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近年來,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顯,成為國際貿易中市場準入的“通行證”。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先后制定標準化戰略,力求搶占全球標準制高點。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歷史性變化,使得標準化工作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不僅關系到我國科技、產業、貿易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且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成敗。
當今,標準構成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規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法規”,成為促進產業發展、推動對外貿易及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成為制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為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競爭的格局也在變化,從原來的產品競爭、企業競爭演變到區域間整體競爭力的比拼,演變成標準之爭、標準體系之爭。因此,要建設制造業強國和質量強國,實施標準化戰略乃發展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標準和計量是質量之基礎,制定“標準”是規范,建立“計量”是基準,這樣才有好的質量。換言之,以“標準”為圓心,以“計量”為半徑,才能劃出“質量”這個圓。
長期以來,由于標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是間接的,無法用簡單的投入產出來統計它對我國GDP等經濟指標的貢獻率,造成人們往往忽視了標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根據美國商務部計算機科學技術標準研究所估計,使用標準后的效益與制定標準的投入比值約為25:1。另據德國經濟學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德國每年的GDP總值中,標準化所作貢獻約占1.1%。標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表明:標準的競爭和制定,關乎一個地區和一個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的質量,標準背后的競爭隱含著對產業領導權的爭奪和區域品牌的競爭。
在產業發展中,標準的產生過程既是產業競爭的動態博弈過程,也是區域間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博弈過程。標準作為產業發展的秩序和規則,體現了一個國家、區域、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尤其影響深遠的是關聯度較強的產業,標準的競爭還將影響到上下游產業。比如,歐美等國家對家具甲醛限量標準的提高,使得用于家具的涂料、板材等相關產業鏈都受到了影響。一項標準摧垮一個產業的例子舉不勝舉。標準具備對主導產業的掌控能力和引領能力。在形成“一地一品”區域主導產業中,區域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恰恰是標準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也就是說,一項標準的頒布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地區的產業水平。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把自主創新成果與標準相融合,將《陶瓷薄板)企業標準向國家標準轉化,,再向國際標準邁進,使陶瓷板的厚度僅為傳統陶瓷磚的1/3,單位面積材料用量降低一半多,綜合能耗降低50%以上。該標準的建立,不僅使企業創新成果通過標準形成了生產力,而且也使昨天的“夕陽產業”轉變為今天的“朝陽產業”。
標準是引導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發達國家,新制修訂標準代表著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這就是標準超前引領功能的體現。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制造業的技術手段達不到,雖然標準的提高可能帶來成本的增加,但是對推進產業技術進步的作用毋庸置疑。我國在推動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中,轉型不是把企業趕跑,而是通過制定和采用更高、更先進的標準,優化產業、提升競爭力。廣東省中山市在紅木家具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中,通過制定紅木家具聯盟標準到行業標準再到國家標準,使木材出品率從60%提高到95%,家具合格率從50%提高到90%,年產值從3億元提高至近30億元。一項聯盟標準實現“3個提高”,既促進了傳統制造業質量提升,也壯大了產業集群,形成了競爭優勢。中山紅木家具產業的變化,正是得益于聯盟標準的兩次升級,實現了從挽救一個產業,到發展一個產業,再到提升一個產業。
我國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未來只有兩條路:要么掌握核心技術和標準,主導產業發展;要么繼續做受制于人的“世界工廠”。在新形勢下,我們只能選擇通過努力打造以自主技術為基礎的產業標準,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成為國際競爭中的主導者、領先者、優勝者。一方面,企業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產生更多專利、誕生更多標準,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將企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把制修訂國家標準視為標準化戰略的重點,推動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把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提升到戰略競爭的高度,以不斷強化國際標準的制定搶占產業制高點,使其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
當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則需要制定一個較高的標準,其作用不僅可以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也是為了通過提升產業發展技術水平,將一些沒有實力的企業淘汰掉,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因此,標準的競爭就是產業領導權的競爭,通過標準競爭獲得產業領先能力,形成先發的競爭優勢,再轉化為產業的持久競爭優勢。
這就是標準的力量!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目錄
——廣東省通過標準化戰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 標準化:促進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水平提升
政府“轉型”的有效途徑
——廣東省用標準化推動公共社會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標準化統一基層政務公開“度量衡”
——廣東省通過建設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打造服務型政府
標準化助力廣東省綠色發展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揮標準化作用,助推環保與經濟協同發展
南粵森林交響曲
——廣東省林業局通過構建林業地方標準體系守護綠水青山、提升林業經濟
瞄準薄弱環節鑄牢防災之盾
——廣東省氣象局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作用,構建標準體系、助力氣象防災減災
“一門一窗一網”服務全城
——廣東省佛山市構建政務服務標準體系,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標準化”范本
化繁為簡解痛點
——廣州市荔灣區發揮標準化作用,打造“一窗式”便民式政務服務
信息化、標準化,帶來多少大變化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形成“15分鐘行政服務圈
鋼筋水泥種出花
——廣州市用標準化推動城市景觀實現灰、綠、彩”三級跳
標準激發活力釋放電商紅利
——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創新電商服務模式
沒有圍墻的城市
——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運用標準化手段創新智慧城市管
理方式
標準化給醫院開“藥方”
——廣東省中醫院將標準化體系引入醫療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
……
2 標準化:助力搶占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3 標準化: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
4 標準化: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5 標準化:推動農業發展實現疊加效應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節選
《標準的力量:廣東省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例》:
長期以來,云安區的水泥、硫化工、石材等能源高消耗產業,演化為經濟主體,這使得資源、污染物排放等重大突出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廢水、廢渣、廢氣的處理,嚴重制約著云安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進程。因此,云安區在城鎮化過程中,把構建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推動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建設綠色生態城區,使生態文明建設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地方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5年,云安區成為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在此契機下,循環經濟標準化成了破解云安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戰略選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首選。
為此,云安區運用標準化的手段,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經驗,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著力圍繞試點項目“廢渣增值、廢氣發電、廢水循環”的“三廢”利用價值核心,按照有關的目標、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試點建設工作。另一方面,圍繞“三廢”利用循環經濟標準化發展的需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收集、采用、制修訂相應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及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覆蓋云安區三大支柱產業的循環經濟,構建起“三廢”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
為更好地推動企業理解并踐行循環經濟標準化體系,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各類從業人員對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的認識,云安區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職能技術部門優勢,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融合,新技術應用在循環經濟標準化中,用標準化方法引導企業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一是先后聯合標準化技術機構,邀請相關循環經濟方面的標準化工程師,加強對各試點企業標準化技術人員的標準化業務綜合知識的培訓,并把相關的培訓課件通過郵件形式發送到試點企業郵箱,鼓勵和引導企業強化標準化等方面的自主學習培訓。二是探索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模式,引導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并進行推廣,大力開展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活動,多家企業提高了對創建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的認識,有效提升了企業標準化管理水平;三是建成依托外網建立、統一互聯網出口、面向社會公眾的網站——“云安區‘三廢’利用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信息平臺”,提供在線咨詢、典型企業案例介紹、典型技術推廣、典型產品介紹、標準制定參與渠道等服務,形成了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標準化試點效應。
云安區的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了建立完善循環經濟標準化鏈條,實現對企業生產全過程的規范化運行進行指導。為此,進一步創新“政檢產學研+標準化”的合作模式,將試點建設向縱深發展,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豐收”。
云安區與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圍繞云安“三廢”利用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資源共享、信息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開展全方位長期合作,為試點工作搭建技術平臺。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整合產學研技術力量聯合進行重大項目攻關。如在綠色化工園區集聚區建設過程中,全力支持華南理工大學日化產業研究所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匯集相關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協同創新中心,強化促進日化產業集群發展的科技創新服務支撐,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引進培養高端技術人才,開展一系列產學研合作項目,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動“政檢產學研”與循環經濟標準化有機結合的創新工作機制的建立及有效運作,成功建立了以政府推動為動力,檢驗檢測機構為基繩,試點企業為核心,科研院校、標準化研究院為技術支撐的合作共贏模式。
試點期間以“圍繞循環抓標準,抓好標準促循環”為目標,扎實推進建筑材料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效。
圍繞“廢渣增值、廢氣發電、廢水循環”的“三廢”利用核心,進一步補充完整循環經濟鏈條。引進貝融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的加氣混凝土項目。該項目采用云浮地區石材加工沉淀廢渣、電廠脫硫石膏、水泥、石灰、鋁粉、外加劑等作為產品生產的原材料,項目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料全部實現內循環使用,廢氣循環利用,固體廢料延伸產業鏈生產建筑保溫顆粒,每年可利用50萬噸以上的當地石材加工企業產生的廢渣、石漿,有力促進云安區環境改善和解決石材廢渣堆放難題。
……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