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來源和發展 1
1.1 海洋生態紅線的內涵與特征 1
1.1.1 紅線的來源 1
1.1.2 生態紅線的概念和內涵 2
1.1.3 生態紅線與耕地紅線的聯系及區別 3
1.1.4 海洋生態紅線的定義 3
1.2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目標和意義 3
1.2.1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目標 3
1.2.2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意義 3
1.3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原則 4
1.3.1 區域共軛原則 4
1.3.2 生態導向原則 5
1.3.3 海陸統籌原則 5
1.3.4 協調性原則 5
1.3.5 動態性原則 5
1.4 海洋生態紅線理論基礎 5
1.4.1 群落演替理論 5
1.4.2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7
1.4.3 可持續發展理論 8
1.4.4 生態平衡理論 9
1.4.5 生態承載力理論 10
1.4.6 生態安全理論 11
1.4.7 人-海關系理論 12
1.4.8 生態系統控制理論 13
1.4.9 海洋生態紅線基礎支撐理論體系與范式 14
1.5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法研究概述 15
1.6 海洋生態紅線面臨的問題 17
參考文獻 17
第2章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特征及海洋開發保護現狀 20
2.1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特征及分析 20
2.1.1 自然環境概況 20
2.1.2 海洋生物多樣性特點 21
2.1.3 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特點 23
2.2 我國海洋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 28
2.2.1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和現狀 28
2.2.2 我國主要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29
2.2.3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35
參考文獻 38
第3章 中國海洋區劃概況 43
3.1 海洋保護區 43
3.1.1 我國海洋保護區建設現狀 43
3.1.2 我國海洋保護區面臨的問題 44
3.2 海洋功能區劃 47
3.2.1 海洋功能區劃的定義 48
3.2.2 海洋功能區劃的原則 48
3.2.3 海洋功能區劃的發展歷程 49
3.3 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51
3.3.1 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定義和類型 51
3.3.2 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發展進程 52
3.3.3 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方法 53
3.3.4 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配套機制——生態補償機制 53
3.4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 55
3.4.1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背景 55
3.4.2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工作的進展 55
3.4.3 海洋空間規劃對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借鑒 56
3.4.4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與現有海洋區劃的聯系及區別 58
參考文獻 60
第4章 海洋生態敏感性 63
4.1 海洋生態敏感性理論研究 63
4.1.1 生態敏感性的概念和內涵 63
4.1.2 生態紅線背景下的生態敏感性 64
4.2 海洋生態敏感性評價框架 65
4.2.1 非脆弱性框架下的生態敏感性評價研究 65
4.2.2 脆弱性框架下的生態敏感性評價研究 66
4.2.3 生態紅線背景下的海洋生態敏感性評價框架 69
4.3 海洋生態敏感性評價方法建立 70
4.3.1 指標選取原則 70
4.3.2 構建指標體系 70
4.3.3 確立分級評價標準 76
4.4 案例研究 79
4.4.1 案例區概況 80
4.4.2 廈門灣海洋生態敏感性評價 84
參考文獻 96
第5章 海洋生態脆弱性 100
5.1 海洋生態脆弱性理論研究 100
5.1.1 生態脆弱性的理論內涵 100
5.1.2 生態脆弱性評價實證研究進展 101
5.1.3 海洋生態脆弱性理論內涵 101
5.1.4 海洋生態脆弱性影響因素 103
5.2 海洋生態脆弱性評估理論基礎與等級 104
5.2.1 理論基礎 104
5.2.2 評估框架 104
5.2.3 評估等級 104
5.3 海洋生態脆弱性評估指標體系 105
5.4 評估指標計算、賦值及權重 106
5.4.1 評估指標權重 106
5.4.2 評估指標賦值標準及依據 107
5.4.3 指標層計算方法 108
5.5 綜合評估方法 111
5.5.1 目標層計算方法 111
5.5.2 海洋生態脆弱性綜合評估方法 112
5.6 案例研究 112
5.6.1 案例區概況 112
5.6.2 數據準備與處理 115
5.6.3 海洋生態脆弱性評估結果 120
5.6.4 案例區評估結果驗證 126
參考文獻 126
第6章 海洋生態重要性 130
6.1 生態重要性的概念和內涵 130
6.2 生態重要性研究進展 130
6.3 生態重要性評價方法 133
6.3.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方法 133
6.3.2 基于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方法 135
6.4 生態重要性理論基礎 137
6.5 海洋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技術和方法 138
6.5.1 生態重要性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 138
6.5.2 生態重要性評價指標體系 139
6.6 案例研究 147
6.6.1 盤錦案例區概況 147
6.6.2 盤錦海域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148
6.6.3 數據來源和處理 148
6.6.4 結果與分析 148
6.7 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技術研究展望 157
參考文獻 157
第7章 海洋生態適宜性 159
7.1 海洋生態適宜性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159
7.1.1 生態適宜性的概念及演化 159
7.1.2 國內外生態適宜性研究進展 160
7.1.3 海洋生態適宜性的理論定義 161
7.1.4 海洋生態適宜性的研究概況 162
7.2 生態適宜性評價技術方法 164
7.2.1 典型陸域生態適宜性評價方法 164
7.2.2 海洋生態適宜性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67
7.3 海洋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概念模型 168
7.3.1 海洋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原則 169
7.3.2 評價指標體系的一般框架 170
7.3.3 指標因子的量化 171
7.3.4 指標標準化與分級 174
7.3.5 權重的確定 175
7.3.6 評價計算模型 178
7.4 案例研究 179
7.4.1 案例區概況 179
7.4.2 評價范圍與數據來源 186
7.4.3 數據處理與指標量化 186
7.4.4 評價結果 191
參考文獻 193
第8章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定方法 199
8.1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的背景 199
8.2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的依據 200
8.3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研究概況 200
8.3.1 生態紅線研究 200
8.3.2 海洋生態紅線 201
8.3.3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 202
8.4 生態紅線劃定案例研究 203
8.4.1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定技術框架 203
8.4.2 紅線區劃方法 203
8.4.3 盤錦案例區概況 205
8.4.4 盤錦海域生態紅線區劃 205
8.5 生態紅線劃定技術展望 211
參考文獻 211
第9章 海洋生態紅線區管控制度 213
9.1 我國海洋生態管控制度現狀 213
9.1.1 我國海洋生態管控的法律法規體系 213
9.1.2 我國海洋生態管控的方式 216
9.2 生態紅線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 220
9.2.1 生態紅線理論及實踐 220
9.2.2 生態紅線體系特征及優缺點 221
9.2.3 海洋生態紅線建設背景及特征 222
9.3 海洋生態紅線制度體系構建 223
9.3.1 海洋生態紅線制度頂層設計框架 223
9.3.2 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制度體系構建 225
9.4 海洋生態紅線管控評估和績效考核制度研究 227
9.4.1 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區域管控評估體系 227
9.4.2 擬定海洋生態紅線績效考核辦法 234
9.5 海洋生態紅線環境準入制度與指導目錄 235
9.5.1 環境準入的概念與政策依據 235
9.5.2 制度設計思路 236
9.5.3 準入條件 237
9.5.4 產業準入指導目錄 237
9.6 海洋生態紅線區域限批制度 243
9.6.1 區域限批的概念與政策依據 243
9.6.2 制度設計思路 244
9.6.3 限批啟動與解除管理 245
9.7 海洋生態公眾參與管理 246
9.7.1 海洋生態公眾參與內涵 246
9.7.2 海洋生態公眾參與研究現狀 247
9.7.3 我國海洋生態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 248
9.7.4 海洋生態公眾參與制度完善研究 249
參考文獻 253
第10章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定方法應用示范 256
10.1 天津示范區 256
10.1.1 天津示范區概況 256
10.1.2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技術在天津示范區的應用 260
10.1.3 天津示范區海洋生態紅線區監測與評估 273
10.1.4 天津海洋生態紅線區管控措施 284
10.1.5 基于GIS的天津海洋生態紅線區管理系統 289
10.2 洞頭示范區 296
10.2.1 洞頭示范區概況 296
10.2.2 洞頭示范區生態環境調查 304
10.2.3 主要環境和生態問題 321
10.2.4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技術在洞頭示范區的應用 322
10.2.5 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在示范區的應用 336
10.3 南澳示范區 337
10.3.1 南澳示范區概況 337
10.3.2 南澳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及保護狀況 342
10.3.3 南澳主要環境和生態問題 353
10.3.4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技術在示范區的應用 353
10.3.5 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在示范區的應用 368
參考文獻 369
第11章 展望 370
附表A 主要區域浮游動物密度評價標準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