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575195
- 條形碼:9787513575195 ; 978-7-5135-7519-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文化能力研究 本書特色
跨文化能力在全球化時代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主要概念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跨文化能力研究》圍繞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理論視角建構及評估方法三個基本問題,梳理與評析國內外研究成果,探索未來的研究方向。
全書共分為八章。*章對跨文化能力三個基本問題作簡要闡述。第二章回顧20世紀60年代以來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歷程,昭示其發展脈絡。第三至五章綜述、歸納與評介32個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能力理論和模型,不僅包括西方視角,而且涵蓋亞非與中東文化的非西方視角。第六、七章探討如何評估跨文化能力及相應的評估工具。第八章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提出新的研究議題。
本書兼具學術性、前沿性和引領性,適合跨文化研究領域的碩博研究生、年輕教師和研究者作為研究參考,同時也適合對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感興趣的外語教師與研究者參閱。
跨文化能力在全球化時代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主要概念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跨文化能力研究》圍繞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理論視角建構及評估方法三個基本問題,梳理與評析國內外研究成果,探索未來的研究方向。
全書共分為八章。*章對跨文化能力三個基本問題作簡要闡述。第二章回顧20世紀60年代以來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歷程,昭示其發展脈絡。第三至五章綜述、歸納與評介32個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能力理論和模型,不僅包括西方視角,而且涵蓋亞非與中東文化的非西方視角。第六、七章探討如何評估跨文化能力及相應的評估工具。第八章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提出新的研究議題。
本書兼具學術性、前沿性和引領性,適合跨文化研究領域的碩博研究生、年輕教師和研究者作為研究參考,同時也適合對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感興趣的外語教師與研究者參閱。
跨文化能力研究 內容簡介
《跨文化能力研究》圍繞跨文化能力的三個基本問題,即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界定、理論視角的建構以及評估方法與工具的發展,系統地整合國內外學者5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之進行梳理與評價,全面把握當今研究動態,分析其薄弱環節并探索未來的研究方向。
《跨文化能力研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領先群論,從概念的界定與理論的梳理,到評估方法與測評工具的解析,對跨文化能力這個概念進行了全面的探索。本書整合了頗具參考價值的文獻,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頗具啟發性的見解,為跨文化能力研究鋪下了一條可遵循的道路。
跨文化能力研究 目錄
總序..................孫有中 xi序..................陳國明 xiv
前言..................戴曉東 xvi
**章 導論..................1
1.1 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界定..................2
1.2 跨文化能力理論視角的建構..................5
1.3 跨文化能力評估方法與工具的發展..................9
1.4 本書的思路與架構..................14
1.5 小結..................17
第二章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歷史回顧..................19
2.1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起步與成長:1960—1979..................19
2.2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拓展與西方范式的建立:1980—1989..................23
2.3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深化與西方范式面臨的質疑:1990—1999..................28
2.4 非西方視角的興起與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多元化:2000—2009..................35
2.5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整合與新起點:2010年至今..................42
2.6 小結..................50
第三章 關于一般跨文化能力的理論(一):西方視角..................52
3.1 M. J. 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性發展模型..................52
3.2 T. Imahori & M. L. Lanigan的相互關系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56
3.3 G. M. Chen & W. J. Starosta的綜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60
3.4 M. Byram以外語教育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63
3.5 B. H. Spitzberg的綜合的跨文化能力模型..................67
3.6 L. A. Arasaratnam et al.的綜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71
3.7 P. M. King & M. B. Baxter Magolda的跨文化成熟發展模型..................74
3.8 D. Carbaugh & S. Lie文化話語分析視角下的跨文化能力理論..................77
3.9 S. Rathje新文化概念視角下的跨文化能力理論..................80
3.10 G. M. Chen的全球交際能力模型..................83
3.11 B. Hunter et al.的全球能力模型..................86
3.12 小結..................88
第四章 關于一般跨文化能力的理論(二):非西方視角..................90
4.1 X. S. Xiao & G. M. Chen的儒家視角的跨文化能力理論..................90
4.2 J. Takai & H. Ota的日本文化視角的跨文化能力模型..................93
4.3 J. O. Yum的韓國文化視角的跨文化能力模型..................97
4.4 P. O. Nwosu的非洲文化視角的跨文化能力理論..................99
4.5 R. S. Zaharna的阿拉伯文化視角的跨文化能力理論..................103
4.6 高一虹的“道”與“器”跨文化能力理論..................106
4.7 許力生與孫淑女的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型..................109
4.8 高永晨的“知行合一”跨文化能力模型..................113
4.9 孫有中的中國外語教育視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模型..................116
4.10 X. D. Dai & G. M. Chen的文化間性視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模型..................118
4.11 小結..................123
第五章 關于特定跨文化能力的理論..................124
5.1 W. B. Gudykunst的跨文化焦慮與不確定性管理能力模型..................124
5.2 C. Gallois et al.的跨文化通融能力模型..................128
5.3 Y. Y. Kim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理論..................133
5.4 M. J. Collier & M. Thomas的跨文化身份協商能力理論..................137
5.5 W. R. Cupach & T. Imahori的跨文化身份管理能力模型..................139
5.6 S. Ting-Toomey & A. Kurogi的跨文化沖突中面子行為能力模型..................142
5.7 B. B. Haslett的跨文化面子能力理論..................145
5.8 T. K. Nakayama & J. N. Martin的跨文化倫理能力理論..................148
5.9 L. Chen & J. Du的組織跨文化能力理論..................151
5.10 安然的孔子學院志愿者跨文化能力模型..................154
5.11 A. Bird et al.的全球領導者跨文化能力模型..................156
5.12 小結..................159
第六章 跨文化能力的評估..................161
6.1 跨文化能力評估的基礎..................162
6.2 跨文化能力評估的對象與目標..................167
6.3 跨文化能力評估的方法..................171
6.4 跨文化能力評估結果的分析..................179
6.5 小結..................183
第七章 跨文化能力的評估工具..................184
7.1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概要..................184
7.1.1 跨文化行為評估量表..................185
7.1.2 跨文化適應能力評價量表..................185
7.1.3 跨文化交際行為評估量表..................185
7.1.4 社會文化適應量表..................186
7.1.5 跨文化敏感性評價量表..................186
7.1.6 跨文化交際意愿量表..................186
7.1.7 一般化的族群中心主義量表..................187
7.1.8 跨文化敏感性量表..................187
7.1.9 多元文化人格問卷..................187
7.1.10 跨文化調整潛力量表..................188
7.1.11 跨文化發展評價量表..................189
7.1.12 文化智力量表..................189
7.1.13 跨文化交際能力量表..................189
7.1.14 跨文化效力量表..................190
7.1.15 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190
7.1.16 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估量表..................191
7.2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評介(一):ICCS與ICCAS..................192
7.2.1 ICCS..................194
7.2.2 ICCAS..................197
7.3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評介(二):GENE與ISS..................199
7.3.1 GENE..................199
7.3.2 ISS..................202
7.4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評介(三):SCAS與IES..................206
7.4.1 SCAS..................206
7.4.2 IES..................209
7.5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評介(四):MPQ-SF與CQS..................213
7.5.1 MPQ-SF..................213
7.5.2 CQS..................216
7.6 小結..................220
第八章 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未來展望..................221
8.1 跨文化能力概念的辨析與重新界定..................221
8.2 跨文化能力理論視角的梳理、批評與建構..................225
8.3 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的驗證、改進與創建..................232
8.4 小結..................238
參考文獻..................240
推薦文獻..................267
索引..................269
展開全部
跨文化能力研究 作者簡介
戴曉東,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理論和跨文化能力研究,其成果發表在《歐洲研究》、《美國研究》、《學術研究》、《社會科學》、China Media Research和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等國內外專業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