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美學簡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653624
- 條形碼:9787560653624 ; 978-7-5606-536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美學簡論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四大部分, 即藝術欣賞美學、藝術創造美學、藝術作品美學、藝術美學與美育 ; 共十章, 即導論、藝術的審美心理特征、藝術美的創造、電影美學、電視劇美學、文學美學、音樂美學、美術美學等。
藝術美學簡論 目錄
一、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
二、藝術美的本質
三、藝術美的基本特征
四、藝術美的表現形態
第二章 藝術的審美心理特征
一、藝術的審美心理過程
二、藝術審美過程的心理要素
三、藝術的審美標準
第三章 藝術美的創造
一、藝術美創造的實質
二、藝術美創造的基本環節
三、藝術美創造的思維活動
四、藝術美創造過程中的幾種主要方法
五、藝術美的接受
第四章 電影美學
一、電影美學的實質及其發展概況
二、電影藝術的美學特征
三、電影藝術的內容和形式
四、電影藝術的導演和表演
第五章 電視劇美學
一、電視劇美學的實質及其美學特征
二、電視劇及電視文學藝術的誕生
三、電視文學的一般規律
四、電視文學的特殊規律
五、電視文學藝術的形式、樣式和風格
六、電視劇創作的不足及其發展
第六章 文學美學
一、文學美學的實質及其發展概況
二、文學藝術的美學特征
三、文學藝術的內容和形式
四、文學藝術作品的體裁
第七章 音樂美學
一、音樂美學的實質及其發展概況
二、音樂藝術的美學特征
三、音樂藝術的內容和形式
四、音樂藝術的主要體裁
第八章 美術美學
一、美術美學的實質及其發展概況
二、美術藝術的美學特征
三、美術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四、西方美術藝術的主要流派
第九章 建筑美學
一、建筑美學的實質及其發展概況
二、建筑藝術的美學特征
三、建筑藝術的美學法則
四、建筑藝術的幾種主要風格
第十章 藝術美學與青年美育
一、美育的性質及其歷史發展
二、美育的意義
三、美育的功能
四、美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后記
藝術美學簡論 節選
《藝術美學簡論》: (二)實現階段 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就是由上述審美注意獲得的形式感,但又不止于形式感,例如審美欣賞中的時空感便超出了日常生活的感知。畫是在一塊布上,但我們可以看到三維空間。比如畫中洶涌的長江和險峻的巫山群巒都在一個平面上,但我們感到的卻是山水對峙和驚濤駭浪的立體景象,能看出它有好多層次。因此,審美感知看上去似乎是感性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超越感性的,它包含著情感、想象和理解。 審美中的情感是美感的發動力,它使想象裝上翅膀,趨向理解,化為感知,構成特定的情感感受狀態。那么,審美愉快包含不包含人的生理欲望的心理滿足呢?弗洛伊德夸大了性欲,把美感歸結為性欲固然是錯誤的,但是應該承認,人的許多生理本能或因素在審美中還是起作用的。例如,對于顏色的不同感受和選擇,在烈日炎炎似火燒的夏天,如果到處搞的都是紅彤彤的,人就非常難受但如果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就感到很美和愉快,這是一種生理要求。但是也要看到在審美中本能欲望這種因素與其他心理因素配合是極為復雜的,它不但不能單獨存在,而且始終受著情感和理解的制約和支配。弗洛伊德把本能欲望看成是審美的原始根源或唯一內容,只能抹殺或混淆動物性的快感和人類美感的界限。 美感是憑借和通過想象活動來進行和實現的。想象是感知、情感和理解的載體和展現形式。在審美中對形式內在意義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想象中包含有理解。高爾基的“海燕”沒有明確地講革命,卻給人以革命的啟示。所謂形象思維,其實就是達到表現本質的藝術想象。 理解作為美感的認識因素,它不是通過概念,而是通過想象來表達某種本質性的東西。康德講審美是想象和理解的和諧運動,超感性而又不離開感性,趨向概念而又無確定的概念,所以,把審美歸結為概念便不能產生美感。 人類的審美感受不是一種被動反映和一般性的心理愉快(這在動物身上也能發生),而是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感知、想象、情感(包括意向、欲望)、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交錯活動的結果。康德早就提出是判斷在先還是愉快在先,是由愉快而生判斷,還是由判斷而生愉快。這對審美是個要害問題。這是康德在美學史上區分快感和美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人的欲望得到滿足或者吃了東西感到愉快(愉快在先)、覺得美(判斷在后),這只不過是一種感官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快感而已,并不是美感。只有先判斷對象為美,而后得到愉快才是美感。這就必須多種心理功能共同活動,其中,特別是理解(形象思維)起作用的結果。 經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共同活動而產生的審美愉快,有各種名稱,一般稱為美感,亦可叫做審美感受、審美經驗、審美滿足等,而康德則把它稱之為審美判斷。 (三)成果階段 審美經驗的積累便產生審美觀念,形成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審美觀念作為審美經驗的集中和提煉,它不同于理性觀念,一般理性觀念脫離感性,超越經驗,有確定的概念。而審美觀念則不同,它始終不脫離感性,無確定的概念,它是在感性形象中展現理性的本質,而非任何確定概念所能表達或窮盡。它是廣泛流行于社會群體中的審美意識。 審美趣味是人們在審美欣賞和創造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有的喜好和偏愛的選擇能力。在各種不同的審美趣味之間,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還有進步和保守之別。審美趣味是人們審美能力水平高低的一個標志,它不同于生理趣味。你愿意吃甜的,我喜歡吃酸的,你要咸一點,我要淡一點,各有各的口味。這種感官的生理趣味,不分高下優劣,不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對它們可以說是“趣味無爭辯”。而審美趣味則恰恰相反,它要求一種普遍必然有效性。你喜歡林黛玉,他喜歡薛寶釵,你覺得美的地方,別人說不美,就必然引起爭辯。因此它要求普遍贊同。盡管人們審美趣味各有不同,標準也不一樣,但卻不妨礙人們按照其社會意義作高下優劣的品評,因為它所體現的已經不是個人的生理要求,而是社會文化心理現象。 審美理想一方面與其他理想、觀念有所不同,它具有感性形象的特征,并不能用邏輯概念或一般理性來代替,它以其感性形式和審美感受相聯系。另一方面也與審美感受有所不同,它更明顯集中地顯示著一定時代、民族、階級的歷史必然的理性要求,而這種理性要求又和一定的世界觀、社會利益和實踐要求相聯系。在審美活動中,理解、想象沉淀在知覺情感中,表現為理性的感性,構成了不同于一般知覺情感的審美感受。在審美活動中,知覺情感沉淀為想象、理解,表現為感性的理性,才構成不同于一般理性認識的審美理想。一般人在審美時,多半停留在審美感受上,其時代、民族、階級的審美理想是通過美感表現出來的。而藝術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滿足、不停留在現實和既有藝術的審美感受上,而是在廣泛地觀察,深入地分析體驗,研究現實的基礎上創造優秀的藝術作品,主動地為其時代、社會樹立審美理想,以滿足一定時代階級的社會生活和實踐需要。科學作為知性認識,有一定的范疇、概念、原理作指引,任何人只要掌握遵循,便都可做出成績。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