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20385
- 條形碼:9787030620385 ; 978-7-03-06203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 本書特色
本書在介紹環境信息科學產生與發展、學科特點及內涵、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環境信息科學主要原理與方法,環境信息監測與分析技術、表達與重現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并基于GIS技術,研發了環境監測及應急響應系統。特別是針對大氣污染特征及預報預警、宜居健康生態氣象指標體系以及生態氣象監測與評估等問題,進行了典型分析與案例研究;*終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的關系。本專著所涉及的環境信息分類、環境遙感監測、環境物聯網、環境信息可視化、環境數據挖掘、環境信息圖譜、環境信息管理等理念、方法與技術,對于拓展環境信息機理、模擬以及智慧環保與"互聯網 "應用研究,豐富環境信息科學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介紹環境信息科學產生與發展、學科特點及內涵、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環境信息科學主要原理與方法,環境信息監測與分析技術、表達與重現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并基于GIS技術,研發了環境監測及應急響應系統。特別是針對大氣污染特征及預報預警、宜居健康生態氣象指標體系以及生態氣象監測與評估等問題,進行了典型分析與案例研究;很終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的關系。本專著所涉及的環境信息分類、環境遙感監測、環境物聯網、環境信息可視化、環境數據挖掘、環境信息圖譜、環境信息管理等理念、方法與技術,對于拓展環境信息機理、模擬以及智慧環保與"互聯網+"應用研究,豐富環境信息科學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 目錄
目錄
前言
上篇 環境信息科學研究導論
第1章 緒論 3
1.1 環境信息科學的產生與發展 3
1.1.1 環境信息科學的孕育 3
1.1.2 環境信息科學的發展 5
1.1.3 環境信息科學領域的中國實踐 6
1.2 環境信息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內涵 9
1.2.1 環境信息科學的一般特點 9
1.2.2 環境信息科學的構成要素 10
1.2.3 環境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 11
1.2.4 環境信息科學的主要特征 12
1.3 環境信息科學的未來發展前景 14
1.3.1 學科理論體系不斷完善 14
1.3.2 環境信息標準化更加科學 15
1.3.3 網絡化EIS發展更為迅速 15
1.3.4 3S一體化應用趨于廣泛 15
第2章 環境信息科學研究的原理與方法 16
2.1 環境信息科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16
2.2 環境信息科學的主要原理 17
2.2.1 環境容量原理 17
2.2.2 環境信息熵原理 18
2.2.3 環境穩定性原理 21
2.2.4 環境系統耦合原理 21
2.2.5 環境要素尺度效應原理 22
2.3 環境信息科學的方法與途徑 23
2.3.1 環境信息監測途徑 23
2.3.2 環境要素分析評價 24
2.3.3 多源環境信息挖掘 26
第3章 環境信息的監測與評價技術 28
3.1 環境信息界面過程及其信息傳輸 28
3.1.1 環境中三相要素的界面過程 29
3.1.2 環境信息傳輸中的交互作用 30
3.2 環境信息的多元監測技術 32
3.2.1 遙感監測技術 32
3.2.2 ENIOT監測技術 37
3.2.3 環境模型仿真技術 38
3.2.4 基于信息技術的環境監測 39
3.2.5 基于生物技術的環境監測 40
3.2.6 基于光電技術的環境監測 40
3.3 基于環境信息的ERA及EIA技術 43
第4章 環境信息的表達與重現技術 45
4.1 環境信息的一般特點 45
4.2 環境信息的主要分類 46
4.3 環境信息可視化技術 47
4.3.1 可視化概念及其背景 47
4.3.2 EIV表達原理與方法 49
4.3.3 EIV表達技術的趨勢 52
4.4 環境信息圖譜表達技術 52
4.4.1 圖形圖像思維主要特征 52
4.4.2 圖譜的基本內涵及特征 54
4.4.3 ENITP的概念及其表達 56
第5章 環境信息管理技術 59
5.1 EIM技術研發現狀 59
5.2 “互聯網+”與EIM 61
5.2.1 EBD與CC 61
5.2.2 EBD挖掘 62
5.2.3 SEP與ENIOT 64
5.3 GIS與EIM 67
5.3.1 主要GIS軟件的特點 67
5.3.2 GIS在EIM中的應用 69
5.4 EIS的技術研發 71
5.4.1 基于C/S架構的EIS設計 71
5.4.2 基于B/S架構的EIS設計 71
5.5 FCSMIS研發 72
5.5.1 系統結構總體設計 72
5.5.2 FCSMIS的詳細設計 75
5.5.3 典型范例特征分析 76
下篇 環境信息科學技術與實踐
第6章 基于GIS的環境監測及應急響應 83
6.1 環境監測及應急背景 83
6.1.1 環境治理作用 83
6.1.2 環境治理技術 85
6.2 研究方法及途徑 87
6.2.1 研究對象的概況 87
6.2.2 研究內容及途徑 88
6.3 生態效率評價 90
6.3.1 評價方法與過程 91
6.3.2 評價結果及分析 93
6.4 環境污染評價 96
6.4.1 主要污染因素的分析 96
6.4.2 指標體系構建與分級 96
6.4.3 AHP方法的主要步驟 98
6.4.4 基于FCM的EPA模型 104
6.5 ERA及應急管理 107
6.5.1 環境風險分析 107
6.5.2 環境應急管理 117
6.6 應急響應系統設計 119
6.6.1 系統設計思路及模式 119
6.6.2 系統數據庫總體設計 120
6.6.3 系統模塊典型設計 122
6.6.4 系統功能實現過程 123
第7章 大氣污染特征及預報預警 126
7.1 大氣環境危機管理背景 126
7.2 大氣環境污染預警研究 127
7.2.1 AEQ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127
7.2.2 大氣污染特征預報研究 128
7.3 大氣環境污染的研究思路 130
7.3.1 APC時空分布及模擬研究 130
7.3.2 大氣污染應急系統的建立 131
7.3.3 大氣污染預警模式與途徑 131
7.4 排放源分析及AEQA 132
7.4.1 主要排放源 132
7.4.2 AEQA 134
7.5 大氣污染分布特征 138
7.5.1 大氣污染的時間效應 139
7.5.2 GPC分布特征及模擬 142
7.6 基于關鍵氣象因子的預報預警機制 149
7.6.1 預報預警技術路線 150
7.6.2 各類信息數據采集 150
7.6.3 分析方法合理選取 151
7.6.4 大氣污染預報示例 154
7.6.5 污染預警機制建立 156
第8章 宜居健康生態氣象監測與評估 158
8.1 宜居健康與美麗鄉村 158
8.1.1 宜居健康內涵 158
8.1.2 BVC客觀背景 160
8.1.3 BVC產業前景 161
8.2 自然要素與人居的關系 163
8.2.1 氣象要素與人居的關系 163
8.2.2 非氣象要素與人居關系 165
8.3 宜居健康生態氣象指標體系構建 166
8.4 宜居健康生態氣象指標體系分析 167
8.4.1 基本氣候要素的變化特征 167
8.4.2 AEQ的主要特征及其變化 170
8.4.3 綠色植被質量的變化特征 172
8.4.4 人體健康狀況的變化特征 174
8.5 宜居健康生態特征的綜合評價 175
8.5.1 宜居健康生態評價方法與過程 175
8.5.2 美麗鄉村與宜居健康特征分析 179
第9章 ECC與環境信息技術應用 182
9.1 區域GDA及實施體系 182
9.1.1 GD的現實作用 182
9.1.2 GD的重點問題 183
9.2 “互聯網+”理念與技術的ECC模式 185
9.2.1 ECC與環境信息管理 186
9.2.2 ECC過程及主要特點 188
9.2.3 主要特征及規律 192
9.3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若干問題 193
9.3.1 持續改善環境的現實作用 193
9.3.2 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建設 194
9.3.3 環境監測及其環境信息化 195
9.3.4 環境治理舉措及發展方向 196
參考文獻 197
附錄 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表 208
后記 211
展開全部
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 作者簡介
王讓會,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主持或參與了中科院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研發項目,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獲得中國專利及軟件著作權20余件。2000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被遴選為中央直接聯系的高級專家。代表性著作有《城市生態資產評估與環境危機管理》《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遙感及GIS的理論與實踐》等。
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副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理事,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理事,國際景觀生態協會中國分會理事,江蘇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等。擔任《遙感技術與應用》《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編委。目前主要從事景觀生態規劃、環境效應評價及應用氣象等領域研究。
曾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工作20年,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干旱區地理》副主編、《干旱區研究》編委;參與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科院、水利部等多部委以及省市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高技術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技術咨詢與戰略研究。曾多次訪問加拿大、日本及歐洲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