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視網膜黃斑病變陳有信2020觀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958795
- 條形碼:9787518958795 ; 978-7-5189-587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視網膜黃斑病變陳有信2020觀點 內容簡介
黃斑是眼底很重要的結構,它司人的光覺、形覺和色覺。因此,一旦黃斑因為各種原因,如疾病、外傷,甚至一些先天遺傳因素,使得黃斑的結構受到損害,則視功能勢必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有兩方面主要的進步,大大推動了黃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一是影像技術,特別是光相干斷層掃描術(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技術,此項技術使得我們可以在活體下無創地看到視網膜、脈絡膜,甚至部分鞏膜的結構和層次, 看到不同病變成分在眼底的光學反射特性,看到病變累及視網膜或脈絡膜在哪個層次,為了解黃斑病變的定位、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圖像清晰度越來越高,并且具有很多定量測定功能。 此外,OCT血管成像術(OCT angiography,OCTA)的進展,使得不用造影劑觀察眼底血管血流成為可能。隨著掃描深度和速度的提高,如掃頻源OCT技術的出現,掃描的深度顯著提高,一次掃描的圖像既可以看到后部玻璃體, 同時可以清晰地看到視網膜和脈絡膜層,而速度的提高使得掃描的廣度得到極大的提升,結構OCT的掃描寬度可達16mm,OCTA的掃描面積可達12mm×12mm。而且設備性能還在不斷提升之中,掃描速度可以達到20萬次/s 以上,將來可以做到更大范圍的掃描,很大程度上替代熒光素血管造影。技術的進展還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眼底影像診斷方面的應用。 二是治療藥物的進展,這方面主要是抗VEGF藥物在血管性眼底疾患方面的應用,使得過去束手無措的疾患,有了治療手段。同時,基因治療、干細胞技術、電子芯片技術都在黃斑疾患治療方面有較大進步。 本書由北京協和醫院眼科組織編寫,試圖將近年來黃斑疾病相關的基礎研究、影像學進展、治療進展進行歸納并介紹給大家,以期讀者在較短時間內了解靠前外有關黃斑疾病的診療進展,同時對黃斑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有一定的啟示。 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科室多位同事及研究生、進修生們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張辰茜醫師在本書后期整理中做出了大量工作和貢獻,在此一并致謝。但由于水平所限,特別是近年來技術的飛速發展,往往待書出版后,某些理論、概念或診療方案已經有所改變, 因此,本書的局限性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鑒諒
視網膜黃斑病變陳有信2020觀點 目錄
視網膜黃斑病變陳有信2020觀點 作者簡介
陳有信,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常務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眼底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兼主任委員助理,中國醫生協會眼科醫生分會顧問,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眼科分會副會長,中國老年醫學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北京醫生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會長兼眼科人工智能分委會主任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理事兼眼科分委會副主任委員、黃斑學組組長,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眼科分會副會長兼眼科影像信息學組組長;兼任《中華眼科雜志》BMC Ophthalmology等雜志編委等。作為合作研究者完成的“淚液學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 近年來,致力于黃斑變性及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參與《眼底病學》“Retina”(第五版)等十余部專著的寫作,共同主編《視網膜色素上皮基礎與臨床》《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常用眼底病檢查技術(DVD)》。翻譯出版《白內障診治》“Retinal Vascular disease”“Retina,4th edition”(第一卷)。 發表各類眼科學術文章70多篇。2004年被授予“中華眼科學會獎”,2008年被授予亞太眼科學會“杰出服務獎”,2015年榮獲“中國優秀醫生獎”,2016年、2018年分別獲得亞太眼科學會“成就獎”,2018年獲得海外華人視覺與眼科研究協會頒發的“杰出領導力獎”。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