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人際溝通與交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36447
- 條形碼:9787302436447 ; 978-7-302-4364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際溝通與交流 內容簡介
《人際溝通與交流(第3版)》是本著切實提高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的目的而設計的,它未將視野局限在某一專業或某一領域,而是著眼于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整體,講述并訓練適合于所有高職高專學生的基本而又特別重要的人際溝通與交流的技能,以適應與滿足企業和社會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能力要求。 《人際溝通與交流(第3版)》內容的安排遵照循序漸進、突出技能的原則。全書由三部分組成:基礎篇主要從宏觀角度介紹人際溝通與交流的有關基礎知識;技能篇主要從微觀角度介紹高職高專學生非常常用的六個方面溝通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方法;拓展篇主要介紹人際溝通與交流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是對技能篇的延伸和拓展。 《人際溝通與交流(第3版)》的主要特色是:聚焦高職高專學生,突出實用技能訓練,強調課內課外學習互動。 《人際溝通與交流(第3版)》可作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開辦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各類專業學生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課程的教材,也可供企業職工培訓及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員使用和參考。 叢書特點: 內容新穎。在內容上多吸取新的知識、新的成果,擯棄過時不用的舊知識,使教材體現出時代性。 深淺度適宜。在編寫過程中,以“夠用為度、注重實踐”的原則,分散難點,加強重點,力爭做到深入淺出。 以任務、目標、問題為驅動,加強實踐性、可操作性。教材中設計了大量案例、例題和習題。在講解例題、案例的基礎上講解知識點。 注重答案、提示,語言通俗易懂,同時提供電子教案。
人際溝通與交流 目錄
第1章 人際溝通概說
1.1 人際溝通的類型
1.1.1 溝通的含義
1.1.2 溝通的類型
1.1.3 語言溝通
1.1.4 非語言溝通
1.2 人際溝通的基本原則
1.2.1 尊重的原則
1.2.2 理解的原則
1.2.3 贊美的原則
1.2.4 真誠的原則
1.2.5 寬容的原則
1.2.6 互動的原則
1.3 人際溝通中的修辭
1.3.1 比喻
1.3.2 象征
1.3.3 夸張
1.3.4 比擬
1.3.5 借代
1.3.6 對照
1.3.7 引用
1.3.8 排比
1.3.9 雙關
1.4 人際溝通中的障礙
1.4.1 跨越心理障礙
1.4.2 消除語言障礙
1.4.3 克服人際障礙
1.4.4 擺脫環境障礙
1.4.5 超越文化障礙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傾聽技巧
2.1 傾聽概述
2.1.1 傾聽的含義
2.1.2 傾聽的過程
2.1.3 傾聽的作用
2.2 傾聽障礙與策略
2.2.1 傾聽障礙
2.2.2 傾聽策略
2.3 有效傾聽的技巧
2.3.1 有效傾聽的方法
2.3.2 傾聽的注意事項
2.4 傾聽中的提問與反饋
2.4.1 傾聽中的提問
2.4.2 傾聽中的反饋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獨白式口語溝通
3.1 口述
3.1.1 口述的含義及特性
3.1.2 口述的種類
3.1.3 口述的基本要求
3.2 解說
3.2.1 解說的含義及特性
3.2.2 解說的種類
3.2.3 解說的基本要求
3.3 評說
3.3.1 評說的含義及特性
3.3.2 評說的種類
3.3.3 評說的基本要求
3.4 講話
3.4.1 講話的含義及特性
3.4.2 常見的幾種講話類型
3.4.3 講話的基本要求
3.5 演講
3.5.1 演講的本質及特性
3.5.2 演講的目的、作用與分類
3.5.3 演講的題目和主題
3.5.4 演講材料與演講結構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對白式口語溝通
4.1 閑談
4.1.1 閑談的含義及特性
4.1.2 閑談的誤區
4.1.3 閑談的技巧
4.2 會談
4.2.1 會談的含義及特性
4.2.2 會談的通則
4.2.3 常用的會談技法
4.2.4 常用的幾種會談
4.3 電話交談
4.3.1 電話交談及其研究的意義
4.3.2 電話交談的技巧
4.4 談判
4.4.1 談判的含義
4.4.2 談判的類型
4.4.3 談判活動的過程
4.4.4 談判的原則與技巧
4.5 論辯
4.5.1 論辯的含義及特性
4.5.2 論辯的類型
4.5.3 論辯的技巧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非語言溝通
5.1 非語言溝通概述
5.1.1 非語言溝通的含義及特性
5.1.2 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的關系
5.1.3 非語言溝通的習得和解讀
5.2 身體動作
5.2.1 肢體動作
5.2.2 身體姿勢
5.3 面部表情
5.3.1 眼睛
5.3.2 眉毛
5.3.3 鼻子
5.3.4 嘴
5.3.5 微笑
5.4 服飾儀態
5.4.1 服飾
5.4.2 儀態
5.5 副語言
5.6 環境溝通
5.6.1 空間與距離
5.6.2 辦公室布置
思考與練習
……
第2部分 技能篇
第3部分 拓展篇
人際溝通與交流 節選
《人際溝通與交流(第3版)》: 4.非語言溝通能表明情感和態度 非語言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因而,它能更真實地表明人的情感和態度。當你與他人交談后,你會很清楚地記得談話的內容,因為這些話是通過你的思考、選擇有意識地表達出來的。但在談話時你做了哪些動作、用過什么樣的姿勢卻難以說清,因為它們是自然而然地流露,你并沒有刻意地去選擇在說哪些話時采取哪些姿勢。例如,我們會不自覺地接近自己喜歡的人,而與自己不喜歡的人談話時則離得遠一些;當反對某些意見時,可能會把雙臂交叉在胸前;而對某些話題感興趣時,會把身體傾向對方。面部表情、手勢、形體動作和使用目光的方式,都向他人傳遞了我們的情感和情緒,別人能從我們的面部表情上發現愉快、悲哀、恐懼、憤怒和是否有興趣。絕大多數人也能通過說話的速度、音調等準確地識別說話者的情緒。 5.1.2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的關系 英國學者阿蓋兒(Argylls)提出,非語言溝通有三個基本用途:一是處理、操縱直接的社會情境;二是輔助語言溝通;三是代替語言溝通。由此說明,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各有其作用,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時語言溝通起主要作用,有時非語言溝通起主要作用。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全面認識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因強調語言溝通而忽視非語言溝通的作用,也不能因強調非語言溝通而忽視語言溝通的作用。事實上,在溝通過程中,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常常是相伴而行的。可以想象,脫離非語言溝通的配合,語言溝通往往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同樣,脫離語言溝通的語意環境,獨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也是很困難的。概括而言,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語言溝通能夠強化語言溝通的信息 非語言行為在許多場合能起到強化語言信息的作用,例如,在表達“我們一定要實現這個目標”時,要有力地揮動拳頭:在表達“我們的明天會更好”時,要提高語調,同時右手向前有力地伸展等。這些非語言行為大大增強了語言的分量,體現出演說者的鄭重和決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用手勢與語言相結合的方法來強調事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真實性。例如,有時為了強調一個人、一件事物和某個地點,人們會一邊用手指著一邊說“就是他”“就是這個”“就是這兒”。人們在生氣的時候常常提高聲音的強度,并以一些動作來表示自己十分生氣。例如,一名顧客眉頭緊鎖、表情嚴肅地向經理訴說著自己的不滿,并不時地揮舞著雙臂表示憤怒;或上司拍打著桌子對下屬的失職表示憤怒等。上述這些都是利用非語言溝通來強化語言信息。 2.非語言溝通能夠代替語言溝通的信息 非語言行為作為一種特定的形象語言,可以產生有聲語言所不能達到的實際效果。許多用有聲語言不能傳遞的信息,非語言行為卻可以有效地傳遞。在日常工作中,人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各種非語言行為來代替有聲語言,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利用非語言行為進行溝通,有時能夠省去過多的“頗費言辭”的解釋而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效果,這正像人們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們舉手表示“我想回答”;如果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一再搖頭,雖然沒有說“不知道”,但同樣傳遞了“我不知道”或“我不會”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人際溝通中運用非語言行為,要盡量生活化,要與當時的環境、心情、氣氛相協調。如果非語言行為過分矯揉造作,只會給別人造成虛情假意的印象,影響溝通的質量,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3.非語言溝通能夠補充語言溝通的信息 非語言行為可以在語言信息之外增加信息。以“道別”為例,在多數情況下,非語言行為與語言二者并用,互為補充。例如,如果人們言談甚歡,在一方站起身來說“我得走了”的時候,對方同時也會起身相送,雙方告別時還會通過目光的接觸,表示“我們的談話很有趣,有機會我們再聊好嗎”。但是,如果此前的談話很不順利,那雙方的表情會顯得冷淡,盡管也會說“再見”,但非語言行為(如移開目光、坐著不起身相送等)卻可能暗示著“再也不想和你談了”“天哪,總算完了”等不同的含義。 4.非語言溝通能夠重復語言溝通的信息 在交流過程中,人們為了使語言所表達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說話的同時還伴隨著與意思相同的非語言行為。例如,當幼兒園老師叫小朋友們上課時要專心聽講,不可以跟同桌的小朋友說話的時候,會朝小朋友搖搖手,強調“千萬不可以”。 5.非語言溝通能夠否定語言溝通的信息 當人們對語言溝通所傳遞的信息表示不滿或意見有分歧時,可以通過非語言行為給予否定或拒絕。例如,當某人在爭吵中處于劣勢時,卻顫抖地說道:“我怕誰?”事實上,從說話者顫抖的嘴唇上不難看出,他的確感到恐懼和害怕。這充分說明,當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發生沖突時,*常被接受的是非語言信息的含義,或者說非語言信息揭露了真相。 6.非語言溝通能夠驗證語言溝通信息的真實性 非語言行為所包含的信息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來的,是人們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所傳遞的信息更具有真實性。正因為非語言行為具有這個特點,因而,非語言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常常可以印證有聲語言所傳遞信息的真實與否。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常會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正確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思想和心理活動,要通過觀察他的非語言行為,而不只是聽他的有聲語言,因為有聲語言往往會掩飾真實情況。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間的一個很小的助人動作,就能驗證誰是你的真心朋友。再如,在商務談判中,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判斷出對方的合作誠意和所關心的目標等。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