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老子 本書特色
道家學派開篇之作,被譽為“萬經之王” 《易經》《論語》《老子》三部思想巨著對中國人影響深遠 從古代圣賢之口,領悟人生處世箴言 《老子》作為道家的開篇之作,只五千言,精練生動,微言大義。我們從書中可以深深體會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了解其在政治上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 內容簡介
《老子》(又稱《道德經》等)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全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為人、處世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皆有深刻影響。
老子 目錄
【上篇】道經
**章/003
第二章/005
第三章/007
第四章/009
第五章/011
第六章/013
第七章/015
第八章/017
第九章/019
第十章/021
第十一章/024
第十二章/026
第十三章/028
第十四章/030
第十五章/032
第十六章/035
第十七章/038
第十八章/040
第十九章/041
第二十章/043
第二十一章/046
第二十二章/048
第二十三章/050
第二十四章/052
第二十五章/054
第二十六章/056
第二十七章/058
第二十八章/060
第二十九章/062
第三十章/064
第三十一章/066
第三十二章/068
第三十三章/070
第三十四章/072
第三十五章/074
第三十六章/076
第三十七章/078
【下篇】德經
第三十八章/083
第三十九章/086
第四十章/088
第四十一章/090
第四十二章/093
第四十三章/095
第四十四章/097
第四十五章/099
第四十六章/101
第四十七章/103
第四十八章/105
第四十九章/107
第五十章/109
第五十一章/111
第五十二章/113
第五十三章/115
第五十四章/117
第五十五章/119
第五十六章/121
第五十七章/123
第五十八章/125
第五十九章/127
第六十章/129
第六十一章/131
第六十二章/133
第六十三章/135
第六十四章/137
第六十五章/140
第六十六章/142
第六十七章/144
第六十八章/147
第六十九章/149
第七十章/151
第七十一章/153
第七十二章/155
第七十三章/157
第七十四章/159
第七十五章/161
第七十六章/163
第七十七章/165
第七十八章/167
第七十九章/169
第八十章/171
第八十一章/173
附:老子/175
老子 節選
前 言 道家對我國的哲學、文學、科技、藝術、宗教等有著很深遠的影響。春秋時期,老子整合了古代圣賢的智慧,歸納總結出了道家學派思想的精華,進而形成了道家比較系統完整的理論,這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初步成型,也標志著道家學派的起源。 道家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基石,清朝的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曾這樣評價道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言其悠遠、海納,贊其豐廣、細膩。中國文化中,*飄逸清揚智達慧睿的就是道家。英國現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曾說過:“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由此可見道家哲學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性。 道家學派以“道”為思想核心,他們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思想策略,具有典型的辯證法思想。因此,道家是“諸子百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流派。道家不僅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也被其他國家的學者引進研究。道家思想的傳播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并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曾有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這可見道家思想是國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氣概。” 《老子》作為道家的開篇之作,其中的道家思想比比皆是。縱觀《老子》全文,只五千言,但精練生動,微言大義,讓古今中外無數研究者魂牽夢繞。迄今為止,研究和注釋《老子》的著作數以萬計,各家引經據典,各圓其說,似乎都有一番道理,但真正能夠服眾的觀點并不多。這種莫衷一是的局面,正體現了《老子》的無窮魅力。 《老子》,又稱《道德經》。經,本來指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也指南北向的道路;經,又可引申為常道,即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等。后來,“經”成為對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稱。如此來看,《老子》一書就是在講“道德”,此“道德”并非今天意義上的道德,而是包含“道”和“德”兩大概念。《道德經》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道”和“德”,不言而喻,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兩個核心概念。如果說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一個有生命的人、一輛有戰斗力的戰車,那么“道”和“德”就是兩條腿、兩個車轱轆,可以讓人立起來,讓車跑起來。我國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曾這樣評價老子和他的《道德經》:“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他觀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萬物變化的情狀,他觀察了社會方面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相互間的關系與因果,他發現并了解了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個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他把這種矛盾性稱為道和德。” 在本書中,我們整理并取舍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學說,力求讓讀者在對“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讀中,深深體會和感悟“道”和“德”的含義。我們認為,對于這兩個內涵豐富且深邃的詞匯,進行任何過于武斷和排他的解釋都是不負責任的。也許,只有過“悟”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道家思想的真 **章 【原文】 道[1]可道,非常[2]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3]。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和本句的第三個“道”都是名詞,指宇宙萬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體運動的變化規律。 [2]常:恒定不變的,永恒的。*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常”,現在的通行本作“常”。 [3]徼:事物的始末,端倪。 [4]玄:深黑色。這里引申為深邃,深奧。 【譯文】 “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存在;“名”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根據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變萬化的。 天地混沌未開的時候,萬物是沒有名稱的;宇宙發端之際,又是以名稱來相互區別的,名稱是萬物的基礎。 所以,于人類常常置身于抽象的“無”中,以求能了解萬物的奧妙;也常常通過事物的現實存在去推測它的始末。 “有”和“無”其實是同時產生的,只是名稱不同,它們都 非常玄妙。而且它們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視為洞悉 宇宙萬物奧妙的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斯惡[2]已;皆知善[3]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4],生而不有[5],為而不恃[6],功成而弗居[7]。夫唯弗居,是以不去[8]。 【注釋】 [1]美:美好。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 [2]惡:丑陋。王弼注:“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 [3]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猶是非也。” [4]萬物作焉而不辭:讓萬物自己發展,而不命令它們。辭,命 [5]生而不有:生成萬物,但不占有它們。有,占有。 [6]為而不恃 :幫助它們發展,而不自恃有功。恃,自恃有功。 [7]功成而弗居:成就事業而不將功勞全都歸于自己。居,居功。 [8]不去:磨滅,消逝。 ……
老子 作者簡介
老聃 本名李耳,字聃,俗稱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書中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