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1080281
- 條形碼:9787211080281 ; 978-7-211-0802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反映明清時期閩臺關系的檔案文獻圖片集成之作。全書以中國靠前歷史檔案館所藏明清時期宮廷所存涉及閩臺關系的各類官方文獻為基礎,配以相關的歷史圖片,以時間為脈絡,從治理經營、科舉教化、整飭營伍、協力御敵、變革自強等多方面,為讀者展示了明清時期閩臺兩地的諸多情況,還原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便讀者準確能夠清晰了解時代發展的歷史脈絡。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 前言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隸屬與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區域,即閩臺區域。閩臺區域既保持著中華文化的共性,也彰顯著地域文化的特性。
遠古時代,閩臺兩地屬環太平洋構造帶,兩地往來依賴東山陸橋得以實現。后來,冰期結束,氣溫回暖,海平面上升,形成了臺灣海峽。但閩臺先民仍保持著人員、物資的交流與互動,大量的考古資料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閩臺之間在區域上的天然聯系,是閩臺關系形成的地理基礎。
進入文明時期,福建與臺灣的關系不斷發展。三國時期的“夷洲”,《隋書》記載的“流求”,都與福建密切相關。宋代將澎湖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并派遣軍隊戍守。到了元代,朝廷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行政管轄。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設立政權,開發臺灣。清初,康熙統一臺灣,并將臺灣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體系中。
康熙統一臺灣之后,朝廷關于臺灣的棄與留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統一臺灣的功臣施瑯力主留臺,他在上給朝廷的折子《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提出:“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并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此誠天以未辟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終,清廷接納和吸收了施瑯的意見,將臺灣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體系中。由此,閩臺兩地交往更加密切與頻繁,并逐步形成了“閩臺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雖隔海相望,但閩臺之間長期以來的交往與融合,推動了臺灣社會穩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臺灣逐漸成為富甲東南的寶島。大量的明清官廷所藏閩臺關系檔案,也深刻地印證了這一歷史過程。從現存的檔案來看,閩臺兩地的密切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臺隸閩省及臺灣行政建制的逐步完善。隨著臺灣人口的增加和土地不斷被開發,清政府逐漸擴大和完善在臺灣的行政機構。*初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乾隆年間改名嘉義縣)三縣,形成“一府三縣”格局;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在諸羅縣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又于雍正五年(1727年)新設澎湖廳,形成“一府二廳四縣”格局。嘉慶十七年(1812年),增設噶瑪蘭廳。光緒元年(1875年)再次進行重大調整,增設恒春縣、卑南廳和埔里社廳,屬臺灣府,又于北部增設臺北一府,管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雞籠一廳。至此,臺灣共有二府、八縣、四廳。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改設行省,但與福建仍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臺灣建省,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臺灣歷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臺灣建省后,地方行政建置得到新的發展,被劃分為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五廳。
閩臺行政建制關系有兩個十分顯著的特征:一是在清朝對閩臺地區的管轄中,軍事鎮守色彩濃厚。清初,東南地區*高軍政長官為閩浙總督。順治十五年(1658年),為加強對明鄭用兵,專設福建總督。此后建制有所反復,雍正十二年(1734年)*終定制為閩浙總督。清朝總督一般都兼管數省,一省專設總督的情況比較少見,可見其對閩臺海防之重視。為了確保對東南地區的控制,清朝還在福州設將軍,在長樂琴江設水師旗營。臺灣海峽一旦有警事,軍隊可立即出動。乾隆晚年,以福建督撫、福建水陸兩大提督及福州將軍輪流巡視臺灣的規例替代之前的巡臺御史制度,加強了閩臺軍事一體化。
收起全部↑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 目錄
文獻記載
◎三國時期沈瑩《臨海水土志》中描述的有關臺灣住民的生活狀況與東南沿海閩越
族十分相似
◎《后漢書》中有關“夷洲”(臺灣)的記載
◎《三國志》有關吳國經營“夷洲”(臺灣)的記載
◎《隋書》有關隋朝經營“流求”(臺灣)的記載
◎南宋樓鑰《攻娩集》中有關在澎湖建造兵屋、駐軍戍守的記載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中有關“泉有海島,日澎湖,隸晉江縣”的記載
◎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有關澎湖隸屬泉州府晉江縣以及“至元年間,立巡檢
司”的記載
歷史圖片:荷蘭、西班牙侵占臺灣
◎17世紀臺灣島上漢人生活圖
◎赤嵌樓群貌
◎明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
◎17世紀荷蘭人繪制的臺灣全圖
◎西班牙人繪制的臺灣北部港灣圖
◎西班牙人繪制的荷蘭人在臺灣鹿耳門港口圖
◎大員港市鳥瞰圖
◎熱蘭遮城與長官官邸鳥瞰圖
◎荷蘭人所建熱蘭遮城
兵部尚書趙彥題行稿:
官兵渡海收復澎湖(尾缺)
天啟四年(1624年)
◎澎湖臺灣海道圖
兵部右侍郎霍維華題行稿:
推舉劉承胤補授福建澎湖游擊員缺
天啟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627年9月6日)
◎媽官城內的澎湖廳
福建巡撫朱一馮題行稿:
鄭芝龍自愿立功贖罪
崇禎元年六月初四日(1628年7月4日)
◎鄭氏譜系
福建中路總兵馬得功啟本:
福建軍務緊急趕造船只以應征剿
順治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55年12月6日)
◎中國海船圖
……
第二部分 統一臺灣 完善治理
第三部分 經營全臺 開發同功
第四部分 科舉興學 推行教化
第五部分 整飭營伍 固防海疆
第六部分 休戚與共 協力御敵
第七部分 日本覬覦 興兵擾臺
第八部分 實行新政 變革自強
第九部分 設立行省 聯成一氣
第十部分 同仇敵愾 抗擊侵略
參考文獻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上下) 作者簡介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圖錄》由中國第*歷史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和福建師范大學合編,總主編為李國榮、林真、謝必震。李國榮,中國第*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明清檔案研究專家。林真,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研究方向為檔案文獻整理與編纂、閩臺關系史、華僑史。謝必震,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為閩臺關系史、中琉關系史。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