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47865
- 條形碼:9787104047865 ; 978-7-104-0478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作者在深入研究了兩位導演藝術家的舞臺藝術作品后指出,焦菊隱在舞臺實踐過程中確立了“詩意的真實”的導演風格;孫維世在理論闡述與總結中提出創造“活人的戲劇”的藝術追求。在實踐中,焦菊隱根據表現藝術大師格哥蘭的部分表演理念,吸收斯氏的“有機行動”的原理,提出了**的“心象說”創作方法;而孫維世則依據斯氏“有機行動”基本原理,指導演員們通過尋找真實的形體行動和正確的形體自我感覺“生活于角色”,從而誕生出具有“再體現”美學品格的表演藝術。焦菊隱運用斯氏“*高任務”學說,成功地運用綜藝手段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館》;孫維世根據斯氏“形象種子”原理,有機地將劇本中的每一幕、每一場戲貫串起來,創造了飽含詩情的《保爾·柯察金》。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作者以“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的比較”為題,認清這兩位通過學習、運用斯氏體系原理創造出優秀舞臺演出的導演藝術家的各年不同的藝術特色,認清學習“體系”的正確道路與有效方法,指出中國戲劇在學習西方戲劇的道路上所取得成績,以及今后前進的方向。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目錄
緒言
前言
**章 學習斯氏體系的道路
**節 安·巴·契訶夫的影響
一、從契訶夫開始的學習
二、由契訶夫走向斯坦尼
三、《夜店》的導演工作
第二節 尼·戈爾恰科夫的教益
一、喜愛戲劇藝術的孩子
二、戈氏導演教益的影響
三、一次清新的導演創造
第二章 對于寫實原則的把握
**節 追求“詩意的真實”
第二節 創造“活人的戲劇”
第三章 指導演員的塑造人物
**節 “心象說”——焦菊隱的認識與實踐
第二節 “再體現”——孫維世對演員的指導
第四章 創造完整的演出形象
**節 以“*高任務”為統領的演出藝術
第二節 以“形象種子”為核心的導演工作
第五章 探尋民族美學的道路
**節 焦菊隱的“中國學派”探索
第二節 孫維世的“民族形式”實驗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資料索引
**部分“焦菊隱學習實踐斯氏體系”資料索引
第二部分“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資料索引
后記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節選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一九五〇年,孫維世排演出了話劇《保爾·柯察金》(原作:奧斯特洛夫斯基;編劇:班達連柯;改編、導演:孫維世;主演:金山、張瑞芳;演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并且引起巨大反響與轟動效應,成為我國系統運用斯氏體系原理方法的首部經典。本節將以話劇《保爾·柯察金》的導演工作為例,通過梳理孫維世指導我國演員創造“活人”的實踐工作,繼續深入研究認識“演員奔向角色的道路”和“演員創造角色的方法”的兩個課題。 (一)關于“演員奔向角色的道路” 金山指出,孫維世導演總是“促使演員生活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規定情境之中,創造舞臺的真實……創造出藝術形象——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性格特征的人物。”金山這里說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就是孫維世所主張的“活人”的形象。“為了創造‘活人’的形象”,夏鈞寅這樣說道,孫維世導演“要求演員創造角色時,必須在自己身上找到角色的種子,讓角色在自己身上生長。因而不但演員本人的形體、器官、聲音是創作材料,而演員本身的生活經驗、情緒記憶都應是創造角色的素材。” 這段話里,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首先,創造“活人”形象的基本材料,就是包括演員本人的形體、器官、聲音、生活經驗和情緒記憶等在內的,演員作為“人”的整個“有機天性”。這一創造材料,也就要求演員“從自我出發”創造“活人”。 其次,創造“活人”形象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促使演員生活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規定情境之中,創造舞臺的真實”——演員通過運用“假使”的心理技術“生活于角色”,并以自己的名義合乎邏輯地行動起來。 *后,創造“活人”形象的基本道路,就是演員“必須在自己身上找到角色的種子,讓角色在自己身上生長”。因此創造“活人”形象不是模擬、裝扮和表演人物形象,而是“從自我出發——在演員自己身上培養出人物性格”。 既然如此,應該怎樣才能實現“從自我出發——在演員自己身上培養出人物性格”呢?孫維世認為,就是通過演員本人“內心活動與形體活動有機結合的動作”。金山指出,“動作這個術語,是表演藝術的一個法寶。演員知道了它并能運用它,就可能在舞臺上(或銀幕上)自覺地創造出藝術形象;演員不知道它或者不能運用它,就不可能在舞臺上(或銀幕上)自覺創造藝術形象。舞臺上一個演員如果沒有他(劇中人)的應有的動作,就等于生活中一個白癡在那里活動。當年孫維世導演下了很大的功夫幫助演員尋找并掌握各自的動作。” 談到“動作”的時候,金山把它分成兩個概念闡述。他說:“**概念的動作是服從于一定目的與要求的內心活動;第二概念是隨著內心活動而產生的外在的形體活動。內心活動與形體活動有機結合的動作,實際上就是角色的內心要求與外部形體活動的統一。” 關于“內心活動與形體活動有機結合的動作”,金山指出:首先,“內心活動必須是積極的,而且應該越來越積極;沒有這樣的積極,人物內心就不可能派生出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這許多的心理活動即維世導演所說的潛在語。如果一個演員在舞臺上沒有上述這些復雜的內心活動,那么他在舞臺上連一分鐘也待不下去。”其次,“外在形體活動,是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形體活動而言的。這種形體活動,是演員根據人物內心要求而被規定了的在生活上的某些特定的形體活動,這種形體活動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地練習,使之成為符合某種人物的生活習慣。這樣就不至于演員在舞臺上出現表演感情、扮演形象的丑態。” ……
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梅斐,漢族,生于江西,祖籍湖北,中央戲劇學院博士,北京聯合大學教師。中專就讀武漢市藝術學校表演班,本科、碩士就讀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博士就讀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讀博期間專攻斯氏演劇體系,并且完成學位論文《焦菊隱、孫維世學習實踐斯氏體系比較研究》。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