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08541
- 條形碼:9787010208541 ; 978-7-01-02085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將**法學思想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視域中,從整體性高度系統闡釋**法學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與理論淵源、形成發展軌跡與構成、主要內容及其學術價值。**法學思想是近代中國在探尋“救亡圖存”出路中,在實現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豐碩成果,主要由法理學思想、憲法思想和法學教育思想等內容構成,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他在全面而系統地批判西方各派法理學基礎上,詳盡闡釋了法的本質、特征、內容與形式等法本體問題,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論述了法理學的對象、任務、范圍及其研究方法,從而構建了我國自己法理學體系,形成了豐富的法理學思想。同時,**通過闡釋憲法的概念、性質、**制度、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體系、憲法實施等問題,構建了系統的憲法學體系,形成了憲法學思想。此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聯系實際是**法學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則,也是當今法學教育事業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將法學思想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視域中,從整體性高度系統闡釋法學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與理論淵源、形成發展軌跡與構成、主要內容及其學術價值。法學思想是近代中國在探尋“救亡圖存”出路中,在實現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豐碩成果,主要由法理學思想、憲法思想和法學教育思想等內容構成,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他在全面而系統地批判西方各派法理學基礎上,詳盡闡釋了法的本質、特征、內容與形式等法本體問題,法與國家、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論述了法理學的對象、任務、范圍及其研究方法,從而構建了我國自己法理學體系,形成了豐富的法理學思想。同時,通過闡釋憲法的概念、性質、國家制度、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體系、憲法實施等問題,構建了系統的憲法學體系,形成了憲法學思想。此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聯系實際是法學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則,也是當今法學教育事業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使法學思想開辟了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展的新領域,不僅示范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法學問題的根本方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而且構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體系和憲法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目錄
一、法治中國建設邁入新時代
二、研究法學思想的重要意義和基本思路
三、現有研究成果述評
章 法學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理論淵源
節 法學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國際背景
二、中國國情
第二節 法學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中國傳統文化
二、部分日本、歐美學者的思想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學思想
第二章 法學思想的形成發展與構成
節 法學思想形成發展的分期
一、早期孕育時期(1917年——1946年)
二、法理學的系統闡述時期(1947年——1948年)
三、新中國成立后對憲法的宣傳、解讀時期(1949年——1966年)
第二節 法學思想的構成
一、法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二、法學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 的法學方法論
節 根本研究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形成
二、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運用
第二節 具體研究方法
一、歷史研究法
二、階級分析法
三、其他研究方法
第四章 關于法的本質、特征、內容與形式的思想
節 關于法的本質
第二節 關于法的特征
一、對法規范性特征的論述
二、對法其他特征的述要
第三節 關于法的內容與形式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的內容與形式的思想
二、對法的內容與形式的認識
第五章 關于法與國家、法與道德關系的思想
節 關于法與國家的關系
一、的國家觀
二、對法與國家關系的論述
第二節 關于法與道德的關系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與道德關系的思想
二、對法與道德關系的述論
第六章 的憲法思想
節 關于憲法的本質
一、憲法的概念
二、憲法的階級性本質
第二節 關于國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國家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四、過渡時期的經濟制度及經濟政策
第三節 關于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公民基本權利的來源
二、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第四節 關于憲法的實施
一、憲法宣傳
二、公民憲法意識的培養
第七章 法學思想的特點與學術價值
節 法學思想的特點
一、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二、具有極強的批判性和戰斗力
三、推崇法律的獨立性,探求法律發展基本規律
第二節 法學思想的學術價值
一、法學思想的理論貢獻
二、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史上的地位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節選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而起的。”①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則由中國當時的時代主題決定。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在陣陣炮聲中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強的入侵,敲碎了封建統治者天朝上國的迷夢,也激發了大批仁人志士立志變革御辱,走上救亡圖存之路。“救亡圖存”是當時中國的時代主題。為了救國救亡,中國從社會深處發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呼聲。在學習的過程中,民主與法治一直是中國人民追求和奮斗的目標之一。 一直以來,傳統的“天朝”觀念使中國人習慣于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域外,認為除了“天朝上國”之外,其他國家都是“化外蠻夷”。鴉片戰爭的炮聲震撼了中國,透過鴉片戰爭中西之間的武力較量,曾經朦朧一團的“泰西”,展現在中國人面前的**個形象就是堅船利炮的迅速與聲勢。曾經擔任抗英主帥的林則徐通過對中西武器進行對比,開始了在流血與憤痛之后的反思,從傳統的華夷觀念中探出頭來認識西方世界,成為“開眼看世界的**人”。而后才有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題,這一思想又啟迪了20年之后的洋務運動。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階段,這是從“從器物上感覺不足”②而向西方學習的階段。中心內容是“提倡西洋制械練兵之術”,洋務運動將地主階級開明派始倡的“師夷”落實于實踐。洋務運動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初,結束于90年代中期。在長達35年的發展過程中,整個運動圍繞“自強”和“求富”兩個軸心,形成了三個歷史階段。19世紀60年代初到19世紀70年代初是**個歷史階段,運動的重點集中在軍事工業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活動。不僅成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等新式軍事工業,而且在上海、天津、福州、廣州和武昌等地聘請外國軍官,購買洋槍洋炮,訓練新式陸軍。19世紀70年代初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是第二個歷史階段,洋務派除了繼續創建軍事工業外,積極興辦各種民用工業,洋務運動的范圍迅速擴大,強調富強并重,其軸心從求強向求富傾斜。這一時期,興建了上海輪船招商局、臺灣基隆煤礦、直隸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等-批民用工業,而且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用以加強海防,抵御外部勢力的入侵。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19世紀90年代中期是第三個歷史階段,該階段不僅建成了北洋艦隊和陸續完成北洋艦隊的工事防御體系,而且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工業投資大幅提升,洋務運動的軸心從軍事轉移到經濟,目的在于寓強于富,以富求強。洋務派在興辦軍事、民用工業的同時,為了解決翻譯人才的需要,興辦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等專門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的學校,并翻譯大量的西書,主要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類居多,其中包括中國人看到的**部國際公法①。與此同時,洋務派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福州船政學堂也曾派30余名留學生分赴英法學習海軍,在國內則相繼設立各種專科學校,諸如江南制造總局附設機械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天津軍工學堂等。這些新式文化教育事業,向中國人傳播了聲、光、化、電和西方的史地國情,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空,發展了近代教育事業。雖然洋務運動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大門,汲取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構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由于主要從器物上向西方學習,頑固堅持封建主義的基本原則,沒有從制度上根本變革中國社會,一場甲午海戰不僅使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也昭示著封建地主階級無法根本擺脫外國侵略者的控制,探索救國救民出路的嘗試失敗了。 ……
李達法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蔡詩敏,女,1978年生,湖北恩施人,法學博士,副教授,任教于湖北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人物思想、民族理論與政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社會主義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