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6970
- 條形碼:9787520336970 ; 978-7-5203-369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本書特色
胡婷婷著的《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前三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和新世紀為時間界限,將當代中國大陸電影分為三個部分:“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電影、新時期電影、新世紀電影。 第四章把以日本侵華戰爭中的“***”為題材拍攝的電影作為對象進行研究。既包括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側重點的中國大陸電 第五章對**電影和香港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進行梳理和歸納。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內容簡介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主要以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史為基本脈絡,以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為考察對象,在文學、電影學、美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觀照下,借鑒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對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進行梳理、總結,力求在中日關系語境下,通過“異國形象”反觀國人對日本認知變化的歷程。在《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書寫中,既做到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環境下對日本人形象存在及變化的統觀,也做到對典型電影單片的個性化文本分析,即宏觀上把握,微觀上求細。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目錄
**章 抗戰電影中的“鬼子”形象(1949-1977)
**節 歷史追溯:*初電影中的日本人及“鬼子”形象
第二節 “十七年”電影中“模式化”的“鬼子”
第三節 “樣板戲電影”中的“鬼子”
第四節 “鬼子”內在性格特征
第二章 歷史糾葛中的深化與拓展:侵略者和友好日本人(1978-2000)
**節 侵略者形象
第二節 和平的日本人
第三節 對“鬼子”的另類敘述
第三章 新世紀鏡像中多元化的日本人(2001-2015)
**節 結緣京劇的日本軍人
第二節 被過度娛樂化的“鬼子”
第三節 不再關乎戰爭的日本人
第四章 不同的鏡像表達:南京大屠殺
**節 “正史”敘事下的屠殺者
第二節 附著人性的日本兵
第三節 商業化模式下的藝術表達
第四節 海外視角:鏡像內外的“暴行”
第五章 臺港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
**節 殘暴的侵略者——臺灣電影反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記憶
第二節 多樣化的日本人——來自殖民社會“經驗”的認知
第三節 情感關系中的日本普通人
第四節 香港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節選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二戰場外人性扭曲的魔獸 日本在中國的侵略不僅在戰場上,更滲透于侵華戰爭期間中國生活的諸多方面。在眾多把日本侵略者作為表現對象的影片中,吳子牛拍攝的《晚鐘》①頗具特殊性。和傳統的抗戰題材電影一樣,中國軍人、侵略中國的日本軍人作為二元對立的雙方共同出現在《晚鐘》里,但是不同于以往我們熟悉的敘事方式,《晚鐘》將視角放在抗戰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鏡頭聚焦于負責善后工作的五名八路軍戰士和三十多個斷糧多日、瀕臨死亡的看守軍火庫的日本兵身上。影片不是簡單地圖解正義與非正義,侵略與反侵略,而是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場上,對戰爭以及戰爭給人性帶來的巨大沖擊做出概括——戰爭是應該被堅決反對的,日本侵略者表現出來的獸性即為被戰爭扭曲和異化的人性。 《晚鐘》是198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由吳子牛、王一飛編劇,吳子牛導演,陶澤如、胡宗琪、周琦、叢培信、葛亞明等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1945年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北方的一座日軍兵營里,一排排雙膝跪地的日軍士兵,身上澆滿了汽油,在他們實施侵略的中國土地上,采取了戰敗后集體自焚的方式結束生命。八路軍的五名戰士,在排長(陶澤如飾)帶領下奉命處理善后工作——掩埋戰友的遺體,同時也將日軍尸體集中埋葬。任務結束后,他們在一個破廟里發現了一個餓昏的日本兵,并得知前面山洞是日軍的軍火庫,里面還有三十二個瀕臨死亡的日本兵,日軍早就斷了對他們的糧食供給。五名八路軍戰士包圍了山洞,一群日本兵在軍曹的帶領下搖搖晃晃地走出山洞。八路軍戰士見狀把身上所有的食物都拿出來分給日本兵,這些餓鬼和之前掩埋的自焚者們不同,已經完全沒有了武士道的精神,見到食物,狼吞虎咽搶食起來。就在這時,一名骨瘦如柴的中國女勞工踉蹌著跑出洞口,遺憾的是,在即將被同胞解救之際,她卻遭到躲在洞里的日軍中尉的槍擊。八路軍戰士奮不顧身地將她救下,奄奄一息中,她告訴八路軍戰士和她一起被日軍抓來的勞工共有四人,其中一人已經被日本兵殘忍地吃掉,另兩名還在洞中。八路軍戰士將兩名被折磨得幾近死亡的中國勞工救出。第二天,三十名日本兵在日軍中尉帶領下走出洞口,而軍曹則被留在洞內準備引爆軍火。生死關頭,軍曹精神崩潰,嬉笑著走出山洞。中尉的精神壓力也到達極點,切腹自殺,剩下的日本兵則無助而痛苦地選擇了投降。秘密軍火庫*終被八路軍炸毀! ∪诵,在世界戰爭題材的電影中經常被提及,因為戰爭是生與死的較量,而站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時,是人性*為真實的時刻。但是,中國電影對于戰爭的書寫,卻一直回避了這一點,更多地強調戰爭本身的正義與非正義、侵略與反侵略!锻礴姟吩诿鞔_判斷戰爭性質的同時,又力圖在深層次上真實地挖掘人性。 ……
歷史多棱鏡中的他者-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作者簡介
胡婷婷,女,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學文學博士,吉林財經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電影文學和網絡輿情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