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2910
- 條形碼:9787520332910 ; 978-7-5203-32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全二冊) 內容簡介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套裝上下冊)》在對傳世文獻和60余年秦漢帝國南緣地區考古資料重新梳理的基礎上,憑籍地理信息系統,將各類考古資料置于變化的秦漢郡國進行研究,揭示出不同郡國、不同類型墓葬和遺物在不同時期的分布特點與傳播區域;揭示出不同等級人士墓葬特征和隨葬物不同。還探討了各類墓葬和隨葬品的分布、族屬及墓主等級,以及同一郡國不同時期、不同郡國同一時期的發展差異、關系和原因! 肚貪h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套裝上下冊)》不僅揭示出了隱藏在零散文獻與考古資料后面諸郡國波瀾起伏的發展變化,而且還認為,在造成各地區各時期發展差異的諸原因中,來自中央王朝基于不同政治角度的考量和安排“居功至偉”。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全二冊) 目錄
緒論
**節 研究范圍
第二節 秦漢華南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第三節 秦漢華南的歷史文化地理學與歷史學研究
第四節 秦漢華南區域研究的目的、內容與方法
第五節 研究資料
第六節 考古資料的編年調整
**章 文獻中秦漢時期的“華南
**節 自然地理與人文傳統
第二節 諸郡國的疆域、屬縣與交通
第三節 “初郡制度
第四節 華南諸郡國的戶數與口數
第五節 譴戍、流放及其他
第六節 反叛不斷
第七節 寶玩、祥瑞與志怪
第八節 華南文化的發展
第九節 結語
第二章 墓葬
**節 甲種墓(土坑墓)
第二節 乙種墓(磚室墓)
第三節 丙種墓(石室墓)
第四節 丁種墓(其他)
第三章 遺物
**節 銅器
第二節 鐵器
第三節 陶器
第四節 石器
第五節 金銀器
第四章 秦漢華南社會進程研究
**節 考古遺存
第二節 墓葬的時空分布
第三節 墓葬特征
第四節 墓葬等級與規格
第五節 隨葬品數量與種類
第六節 諸郡國的發展差異
第七節 漢武帝的南海郡政策
第八節 區域發展與霸王之道
參考文獻
下冊
附圖一 本書緒論附圖
附圖二 本書第二章附圖
附圖三 本書第三章附圖
附圖四 本書第四章附圖
附錄一 考古遺存登記、統計表
附錄二 華南地區秦漢考古資料簡目
附錄三 華南地區秦漢考古資料編年
附錄四 原始資料中所見問題處理舉隅
后記
補記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相-以考古視角的審視-(全二冊) 作者簡介
劉瑞,1973年生于山西榆次,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學士(1992級)、歷史文獻專業碩士(1996級)、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2007級)。1999年人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為研究員。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南二隊、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2017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特聘教授。 先后參加武威白塔寺、臨漳曹魏鄴城、漢魏洛陽城閶閻門、廣州南越王宮等遺址考古。20 11年開始在西安參與或主持阿房宮、櫟陽城、上林苑、昆明池、渭橋、鄭國渠白渠等遺址考古。撰寫發表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論文、考古報告等130余篇,已出版《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合著)、《南海百詠、南海雜詠、南海百詠續編》《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筑》等著作,主編《阿房宮考古發現與研究》。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