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濟所人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3633
- 條形碼:9787520343633 ; 978-7-5203-4363-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所人記憶 內容簡介
《經濟所人記憶(第1輯)》以編選方式為主,編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人對經濟研究所機構發展、學人回憶、學術思想、學術經歷、經濟研究所往事等題材的回憶文獻,約100篇,全書60萬字,按照上述類目排列,分上下兩卷。
經濟所人記憶 目錄
追求真理不斷前行
紀念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經濟研究事業的開拓者陶孟和先生
陶孟和與社會調查所
高尚的品德開闊的胸襟
——憶陶孟和先生的業績
陶孟和怎樣主持社會科學研究工作
春風化雨十一年
陳翰笙記憶
30年代的農村調查
巫寶三記憶
永遠的學者風范
——紀念巫寶三先生百年誕辰
許滌新記憶
紀念許滌新同志誕辰100周年
許滌新晚年的學術生涯
梁方仲記憶
憶梁方仲教授
駱耕漠記憶
駱耕漠:一位辛勤耕耘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熱烈慶賀駱老百年華誕
孫冶方記憶
對冶方同志的片段回憶
孫冶方同志治學精神和治學方法點滴
積極倡導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家——孫冶方
孫冶方的“三不改
重新解讀孫冶方經濟學思想
——紀念孫冶方誕辰100周年
嚴中平記憶
回憶嚴公二三事
嚴中平先生治學學風兩例
鮮明的立場嚴謹的學風
——在嚴中平、李文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的發言
李文治記憶
李文治傳略
我的老師——李文治先生
朱紹文記憶
學人生命的價值與使命
——朱紹文先生的治學與育人
吳承明記憶
開拓創新永葆青春
——慶賀吳、汪二老90華誕,兼談經濟研究所經濟史學科的學術傳統
良師難遇
——回憶吳承明先生
一鋤明月滿園花
——《吳承明全集》序言
汪敬虞記憶
汪敬虞先生對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的特殊貢獻
追憶汪敬虞先生
聶寶璋記憶
聶寶璋先生傳略
宓汝成記憶
宓汝成先生學術生平
董輔扔記憶
憶老董
我與輔礽40年
從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
——評董輔礽有關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論著
追憶董輔初老師
關于經濟研究所
80年代《經濟研究》編輯瑣記
緬懷經濟史研究組老一輩學者
——慶祝經濟研究所建所90周年
經濟所人記憶 節選
《經濟所人記憶(第1輯)》: 我與孟和先生素不相識,1929年年底,經老友樊弘同志的介紹,參加了社會調查所。當時該所位于北平南長街東河沿6號,除孟和先生外,研究人員中有樊弘、王子建、楊西孟等,都是早在社會調查部時代就已進所的。另有吳半農、曾炳鈞、劉心銓、韓德章等,都是1929年改為社會調查所后進所的,時間比我略早。研究人員總數不過十幾人。做輔助工作的首推計算員,他們的職責是將調查研究所得數據按照研究人員的設計和程式進行計算,以利于統計和分析。當時可用的計算工具只有算盤和手搖計算機,后來有了電動計算機,就算是新式利器了,與50年后的今天相比,計算效率當然很差,為此,計算員人數較多,與研究人員約略相等。此外,圖書館員有2人,他們的工作也是重要的輔助環節。至于事務人員,只有會計1人,庶務1人,全所除研究工作外,其他一切事務都由這兩位辦理。事務人員在全所總人數中所占比例極小,這在以后很長一個時期內不曾改變。 社會調查所初期的調查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社會調查部工作的繼續,包括城市和農村社會調查以及勞工問題、人口問題的研究等。例如,我于1930年與林頌河、邢必信、張鐵錚三位合編的第二次《中國勞動年鑒》,便是以前的**次《中國勞動年鑒》的續編。又如我所寫的《北平協和醫院社會部2330個案的分析》,便是此前高君哲調查所得結果的分析整理。前一課題屬于勞工問題,后一課題則屬于城市社會調查。 城市社會調查中應予特別提及的,是北平市工人生活調查,以及以后據以按期編制的北平工人生活費指數。這項工作在當時實屬創舉,指數的編制持續多年,影響所及,上海市社會局和天津南開大學先后在所在地區從事類似的調查研究和編制指數,對于了解當時我國工人階級的實際生活水平提供了客觀事實和統計數字。30年代,北平協和醫院每月發放職工生活津貼的金額,即以社會調查所編制的上述指數為根據,說明這項指數在當時即已有實用價值,盡管由于風氣未開,實用未能普遍。其后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被派在贛南鎢礦區工作時,由于國民黨政府每月調整鎢砂收購價缺乏科學根據,畸輕畸重,經常引起礦工不滿。我乃約同張鐵錚,組織人力,在贛南各大鎢礦區進行了一次鎢砂生產成本調查,以后并逐月據以編制各礦區生產成本楷數,以供當局制定收購價時參考。這些事是我親身經歷的,它叉說明社會調查所倡導的這項社會調查工作,盡管限于當時的客觀環境,其效不彰,但是源遠流長,只要遇到適宜的土壤,就能收到相應的積極效果! ∩鐣{查所的工作在孟和先生的苦心擘畫和慘淡經營之下,自無到有,自簡趨繁,數年之間,發展很快。當時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除極少數外,都是30歲以下的有志于學問的青年。他們在孟和先生的激勵和指導之下,各選專題,奮力探究;同事之間則互相切磋,協作無間。其中,許多人并能鍥而不舍,以后成了知名學者,有的到了今天雖已白發蒼蒼,還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孜孜不倦地工作。這種情況與孟和先生的個人品德和在早年即已樹立的學風是分不開的。 ……
經濟所人記憶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前身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于1929年改組成立社會調查所,1934年與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合并,稱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45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1950年改稱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1953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后,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經濟所”)并沿用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于1979年2月16日成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