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戰略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18657
- 條形碼:9787515518657 ; 978-7-5155-186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略腦 本書特色
★技術地平線已然傾斜,智能戰爭正在迫近。作為中國青年軍人探索未來的心路歷程與結品,本書值得重視。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導,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青年軍事學者石海明總是站在時代前沿,洞察當今世界之變,預測未來社會之勢,探討軍事變革之道。此書是其新思考結晶,值得所有關心未來戰爭、人類走向的人閱瀆。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古今中外,成功的治學之道,無論科技與人文,還是經濟、軍事與其他,必經兩個基本環節:立遠大的目標與走正確的路徑。 ——朱亞宗(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導,著名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專家) ★科技、哲學與軍事,是國防科技大學戰略研究的理論支點。石海明和金寧都是我的學生,我很欣慰看到他們在正確的學術道路上不懈探索。 ——曾華鋒{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導,文理學院院長)
戰略腦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通過5大主題、50多個議題,涉及科技、軍事、教育、歷史、經濟、藝術、安全等方面,觀察世界軍事的復雜形勢與實時動態,廣泛汲取軍事類書籍與電影的思想精華,圍繞科技與戰爭、創新與發展、科幻與軍事之間的聯系,細致分析科技及創新在軍事領域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討國家創新戰略及安全戰略的定位與方向。
戰略腦 目錄
生物逆襲戰:軍事仿生技術顛覆戰爭格局
軍事技術威懾:從戰爭工具到戰略符號
顛覆性技術與軍事變革
19世紀中期:軍事技術系統時代的開端
隱形技術:從科幻世界走向戰爭前沿
軍事技術國際轉移:動因、路徑及影響
電磁軌道炮:呼之欲出的未來戰爭利器
技術制勝:美軍第三次“抵消戰略”評析
科技創新支撐軍事硬實力
美國顛覆性軍事技術的預研模式、管理與文化: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為例
交叉融合:國防科技創新的密鑰
石墨烯:給未來戰場帶來顛覆性變革
二、安全戰略
國家安全視域下的信息技術領域、潛能與啟示: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為例
國防科技創新: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的先手棋
全球視域下的網絡空間國家安全戰略
信息戰背后的隱形戰場
科技與戰爭視角下國家認知空間安全戰略
美國生物科技的發展動向、創新管理與軍事潛能: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為例
武器心理效能:一個心理戰研究視域中的盲點
科技創新的文化透視
軍民融合:科技興軍的“大棋局”
文化、政治與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偏差:以蘇聯載人登月失敗為例
中國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時間節點及原因初探
技術:當代戰略研究的阿基米德支點
三、軍事影視
《她》:“她”帶來的異化
《機械公敵》:黑暗中的光明
《戰狼2》:看中國軍事題材影片超越好萊塢
《我的戰爭》:暴力、人性與歷史意識
《奇異博士》:科學、娛樂及新世界觀探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個體、歷史及伊戰迷霧
《血戰鋼鋸嶺》:戰爭、殺戮與和平主義悖論
《天空之眼》:觸摸技術與道德之間那條紅線
《西部世界》:機器人藐視人類的技術狂妄
《終結者》:人類會被自己創造的機器人毀滅嗎?
《星球大戰》:科幻與意象的空間
《戰馬》:被機器碾碎的鐵蹄
《變人》:冰與火碰撞的技術產物
《全金屬外殼》:戰爭中的冰冷、殘酷與荒誕
《2001:太空漫游》: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
《頭號玩家》:“綠洲”由誰創造?
《升級》:機器反噬的恐懼升級
四、兵書悅讀
《五個人的戰爭: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好萊塢導演塑造的美國正義之戰
《機器崛起:遺失的控制論歷史》:人機共生時代的戰爭變革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鐵砧上錘出來的歐洲
《文明及其內涵》:一種激進的觀點
《拼實業:美國是怎樣贏得二戰的》:美國贏得二戰的秘笈
《“一帶一路”: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以“通天下”實現“平天下”
《技術與國際體系變遷:鐵路、原子彈與國際政治》:在國際關系與技術哲學研究之間架設橋梁
五、科苑隨筆
經典的魅力、閱讀與運用:朱亞宗教授訪談錄
珠海航展:公眾理解國防的窗口
從“天河”與“三海一核”中國芯看哈軍工學術精神與傳統
那一刻的相遇是美麗的:追憶劉戟鋒恩師二三往事
讓哲學為軍事變革導航:訪著名軍事技術哲學專家劉戟鋒少將
后記
參考書目
戰略腦 節選
《戰略腦:兩位青年軍官的防務觀察》: (一)結構上模仿 毫無疑問,生物體的結構是人類認識生物*為直觀的屬性。結構決定功能,許多生物之所以能夠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就是取決于其特殊的內外結構,而軍事仿生正是認識并利用了這些特殊的結構,達到了特定的軍事目的。 在外形結構上模仿生物*為典型的例子當屬飛機。飛機機翼的靈感主要來源于鳥類飛行時翅膀的狀態。作為氣體動力學創始人之一,英國科學家凱利經過細致觀察和深入研究,模仿鳥翼設計了一種機翼曲線,奠定了現代機翼設計的基礎。法國生理學家馬雷所著的《動物的機器》-書,專門研究了鳥類飛行并對鳥類的翅膀負荷和體重的關系進行了專門研究。俄國科學家茹可夫斯基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航空動力學理論,將模仿鳥類的成果進一步理論化。終于在大功率輕便發動機的幫助之下,美國的萊特兄弟在1903年駕駛著**架真正意義上的飛機,實現了人類飛天的千年夢想,而飛機也在日后的戰爭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作為優秀的“暗夜獵手”,貓頭鷹的翅膀形狀給夢想無聲飛行的人類提供了關鍵的啟示。當今唯一的隱身戰略轟炸機B-2和美國現役的F-22、F-35隱形戰機等,都模擬貓頭鷹的翅膀而采用輕便且寬大的機翼,大量使用了鋸齒狀邊緣結構的消聲技術.從而平穩了高速飛行中產生的大量尾部湍流,極大降低了飛機的噪聲,為增強音頻隱身性能立下汗馬功勞。 同樣,伴隨著生物學和解剖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生物內部結構的認識也逐漸深入,獲得了更多軍事仿生方面的啟發。 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代表,化學武器極具威懾力,其靈感就來源于一種昆蟲——氣步甲,俗稱“放屁蟲”。化學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始于**次世界大戰。在使用仿生技術之前,普通的化學毒劑裝在炮彈內不僅腐蝕彈體,且預先制備難度大,性質極不穩定,對己方也十分危險。一籌莫展之時,科學家注意到生物界的“化學武器專家”——氣步甲。在它的肚子里有兩個腺體,一個生產對苯二酚,另一個生產過氧化氫。平時兩種物質不接觸,一旦遇到危險,氣步甲就迅速將兩個腺體里的物質混合到一起,在酶的作用下迅速生成100度的毒液噴射而出,嚇退捕食者。受此結構啟發,科學家研制出了先進的二元系化學武器。這種化學武器的體內不直接裝填毒劑,而是將相對無毒和或低毒且穩定的藥劑分別裝填在彈體內隔墻的兩邊或兩個容器內,在彈丸飛行過程中阻隔裝置破裂或炸開,使兩種藥劑混合迅速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毒劑,達到殺傷目的。二元化學武器易于生產、儲存及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迅速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刃劍變成了“窮人的核武器”而被大規模擴散。雖然《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化學武器的生產,但主要針對的還是一元化學武器,一些國家因此大力發展二元化學武器,成為懸在人類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長頸鹿是世界上*高的動物,其血壓高達160-260毫米汞柱。在通常的理解中,在如此高的血壓之下,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會低于心臟,突然增高的腦部血壓會使血管破裂帶來危險。但長頸鹿靠著厚實而緊繃的皮膚將血管箍住平衡了過高的血壓,毫不受其影響。依照此原理,科學家設計出了供戰斗機駕駛員和航天員穿的“抗荷服”。這種服裝可以根據駕駛員承受的局部過高血壓而產生相應的反壓力,提高了執行任務中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二)材料上借鑒 材料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借鑒生物體材料的功能成為可能。雖然人是賦予自然界全部意義的“萬靈之首”,但生物的諸多特殊功能卻是人體所不具備的。因此,人類在先進材料制造方面,大有向生物學習的空間。 以殺傷敵人為目的的戰爭給人們帶來了肢體上的傷痛,不少人從戰場歸來,身陷殘疾卻終生無法復原。但是不少動物卻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它們的身體殘缺之后可以完美復原,如水螅、蚯蚓及蜥蜴等。經過研究發現,這些生物之所以有這種“特異功能”,是因為它們的細胞受到傷害后會釋放出一種刺激鄰近細胞發生分裂的物質,從而使身體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但成熟的人體卻會在同樣情況下分泌一種作用相反的“抑素”,抑制了同種組織的幼稚細胞發生分裂。據此原理,科學家通過化學刺激和物理刺激等方法試圖使人也具備一定的再生能力并取得了成功。早在1975年,美國醫生就己成功用這種方法幫助一些兒童恢復了意外切斷的手指。如果能夠將此技術大規模應用于戰場救護,會使很多傷殘軍人重獲失去的肢體,享受健全人的自由。 ……
戰略腦 作者簡介
石海明,國防大學副教授,中校。工學學士,哲學碩士,理學博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雜志編委,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工委副主任。研究領域為戰略前沿技術與國家安全、科學技術與未來戰爭。主持國家科研項目兩項。獲全軍“領導科學”課程教學比賽二等獎。榮立三等功一次。 近年來,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軍事科學》等報刊發表作品200余篇。合著有《虎狼之翼》《適應者死亡》《科學、冷戰與國家安全》《人工智能顛覆未來戰爭》《制腦權》《戰爭樹》等作品,合譯有《技術與國際體系變遷》《思想大戰》《信息戰》等作品。其中,《制腦權》一書人選中央和國家機關干部“強素質·做表率”推薦讀物,獲2014年度國防科技大學重大科技進展獎,獲第四屆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曾多次受邀到全軍部隊觀摩重大軍事演習及講課,并赴德國、捷克、匈牙利、奧地利、希臘及巴西等國家訪學交流。 金寧,海岡圖智研究院研究員。哲學碩士,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防科技發展戰略。近年來,在《解放軍報》《科技日報》《環球》《軍事文摘》《中國空軍》等報刊發表文章多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