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67561
- 條形碼:9787504767561 ; 978-7-5047-675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從科技協同創新視角,廣泛借鑒國內外典型地區科技協同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啟示,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州實施科技協同創新面臨的問題,探討其與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內在機制,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內容簡介
湘西州地處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總量、質量、均量均處于全省后列,已成為省際競爭、中部崛起的短板,區域經濟發展亟需取得突破,但新技術革命加劇了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經濟和知識差距,落后地區實現趕超發展變得愈加困難。對此,實現科技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落后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然選擇。本書從科技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分析、湘西州科技協同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典型地區案例分析、湘西州科技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制、湘西州科技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一方面為湘西州實現趕超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另一方面也為武陵山片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樣本支撐。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 主要觀點與創新點
2 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界定
2.2 理論基礎
2.3 科技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解讀
3 經驗與啟示
3.1 科技協同創新的國內外實踐經驗借鑒
3.2 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內外實踐經驗借鑒
3.3 政策啟示
4 湘西州科技協同創新分析
4.1 2017年湘西州國民經濟發展和研發情況
4.2 湘西州科技協同創新的制約因素
4.3 湘西州科技創新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5 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分析
5.1 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
5.2 促進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因素
5.3 促進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
5.4 影響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層原因
6 政策建議
6.1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路徑
6.2 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建議
6.3 在湘西州實行以科技創新戰略引領脫貧攻堅的建議
7 保障措施
8 結論與討論
8.1 主要結論
8.2 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節選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3.2.3新加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模式 1.新加坡產業轉型升級歷程 新加坡獨立后,英軍撤離、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直接競爭給新加坡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穩定等造成巨大壓力,人口增長過快、失業率過高、種族沖突、工業糾紛等問題紛紛出現,轉口貿易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為此,政府制定了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工業化帶動經濟多元化,轉變單一的轉口貿易經濟結構。 政府制訂了**個五年計劃,并于1961年將原工業促進局改為經濟發展局(EDB),制定和實施工業化戰略。一方面,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本地以蚊香、假發、樟腦丸等為主,外資以紡織業、電子消費產品、電子零部件為主。至1965年,已擁有企業10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5萬多個。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失去了發展腹地。1966年,為適應當時世界范圍的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抓住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政府實施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基礎工業,進一步改變轉口貿易機制;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出口型工業;大力吸引外資,借助外部力量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拓展多邊貿易,建立自由市場。 其間,新加坡GDP年均增速10%,制造業占GDP比重上升到24%,人均收入居亞洲第二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法制的完善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吸引美、歐、日等國相繼在新加坡投資興建大型企業,石油化工、電子電器和以修造船為主的運輸、機械等行業迅速發展。 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停滯、鄰國工業化進程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上升等因素使新加坡的競爭優勢有所削弱,政府于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重組計劃:實行產業結構升級,由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轉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工業;推動機械化、自動化、電腦化,向高度精密工業發展;建設以科學技能和科學知識為基礎,以機械、貿易、運輸、服務、旅游為五大支柱的現代化工業國家。 經濟重組計劃獲得一定成功。其間,新加坡的GDP年均增長8.5%,經濟增長高于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技術升級速度加快,勞動密集型工業陸續轉移至鄰近國家,高素質人力資本迅速積累,投資也多集中于計算機、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企業。電腦運用開始進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世界經濟衰退給新加坡帶來重大沖擊,石化、修造船、出口、匯率等均受重大影響,GDP在1985年出現1.7%的負增長,失業率急速攀升。為此,以李顯龍為首的經濟委員會于1986年發表《新加坡經濟:新的方向》報告,提出一系列克服經濟衰退的政策措施:將服務業和制造業作為未來10年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把資訊業和金融業變為兩大支柱產業,帶動外貿和其他行業的發展。在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出口工業的同時,著重轉向優先發展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使新加坡發展成為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區域性服務中心。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雖未直接沖擊新加坡貨幣體系,但對新加坡整體經濟活動形成了嚴重沖擊。1998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由過去的平均8%以上劇降為1.5%。 為適應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新政府成立競爭力委員會(CSC),評估未來十年的經濟競爭力與發展前景并提出以下對策:①繼續降低企業成本;②繼續深化產業調整,著重加強先進制造業,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本地企業與跨國企業和政府控股企業的合作,并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③繼續加大吸引外資力度,鼓勵跨國機構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等;④繼續著力提高勞動力素質,協助工人提升技能,鼓勵勞工終身培訓;⑤加強本地企業實力,加大企業合并,推動本地企業成為跨國機構;⑥將“知識經濟”作為城市國家競爭的高端,在生物醫學、環境及水務科技、互動與數碼媒體科技等領域投入巨資。 ……
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湘西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研究 作者簡介
戴恩勇,男,1978年生,湖南隆回人,長沙學院副教授,從事城市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等方面教學、科研工作。已主持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2項)、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項)、湖南統計科研項目(2項)和長沙市科技計劃項目(2項)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參與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物流專業教材6部,出版學術專著2部,合著學術著作3部,參編譯著1部。江澤智,男,1981年生,湖南隆回人,管理學碩士研究生,現任湖南省水庫移民開發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先后在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省人大財經委從事經濟形勢研究、經濟立法等工作。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參與編寫物流、經濟結構研究等著作3部。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